關于延屬分區干部子弟小學的回憶
作者:劉朱梁 趙愛民 肖 鐵
發布時間:2024-09-26 15:12:04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陜甘寧邊區延屬分區干部子弟小學(以下簡稱“干小”),1944年夏開始籌備,地址在延安東關飛機場北面、二五九旅家屬隊東鄰的一個小山溝的一個扇面的坪內,就巖面挖了兩排人字形的窯洞,有二十幾孔,此處原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以下簡稱“抗大”)舊址的一部分。
1944年8月,朱梁同志(現名劉朱梁)由西北黨校調延屬干小任教導主任兼黨支部副書記。1944年底,傅崇杰同志任校長,三四個月后他被調去邊區教育廳工作,專署又調王成舟同志接任校長工作,一直到1946年秋,干小與陜甘寧邊區兒童保育院第二小學校(以下簡稱“二保小”)合并。1946年4月,因地下工作需要,朱梁同志被調去中央黨校學習,后跑地下交通。教導主任由曹運昌同志接任。
(一)
當時干小的生源主要是駐延安的中央、地方機關的干部子弟及延屬各縣縣級以上干部的孩子。大約有300名左右學生,三四十位教職工。學校采用邊區教育廳統一編印的國語、算術課本。剛開始只有幼稚班有保育員,后來逐漸給小學低年級也安排了保育員。
學校有自己的農場,可以自給供應蔬菜和部分糧食。在總務同志們的努力下,伙食相當不錯,有一段時間,每人早上都能吃上一碗牛油茶。
當時學校執行的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二年級學生就可寫出通順的家信,三四年級的同學可以寫出有一定思想內容、語句通順的日記、作文。辛安亭同志編輯出版的邊區《兒童作文》《兒童日記》中有不少是干小三四年級的學生寫的。肖鐵同志回憶,他當時剛從農村來,一字不識,到二年級的時候,便能給家里寫信,母親對此事既驚奇又高興。學校對文化課也很重視,并且注意學用結合,教學效果也比較好。
有革命的教員,才能教出革命的學生。學生們的健康成長,與具有革命理想又朝氣蓬勃的老師、阿姨們的辛勤勞動分不開。學校始終把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傅崇杰、王成舟、朱梁等同志都是魯迅師范學校的學生。魯師的校歌《救救孩子的呼聲響在二十年前》“用健康的乳汁哺育孩子們,他們是我們民族的明天”經常響在他們耳邊。他們以及其他教師通過高年級的“公民課”、低年級的“故事課”,給同學們開展共產主義啟蒙教育,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里種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的思想。曾經有一次測驗,是問同學們長大想干什么,多數同學回答:當工人做槍炮;當農民種糧食;當八路軍打日本侵略者。也有回答當科學家、工程師的。有一次王震將軍來校視察,問一個男孩子長大后要干什么,孩子大聲回答:“跟王旅長當兵!”逗得大家都笑了。故事課是對低年級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很好的形式。有同學回憶到,朱教員(即朱梁)講的荷蘭兒童故事《爸死了》,使他們接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一只胳膊的孩子》教育他們要做寧死不屈的小戰士;劉珍卿老師講的《白雪公主》教會他們分辨善惡是非。
(二)
在學校,從來沒見過王成舟校長愁眉苦臉,也沒見過他發脾氣,他總是笑瞇瞇的。遇到同學打架,他還是會笑著,輕輕捻住打人者的耳朵,拉到一旁輕聲細語地講打人是不對的。他親自給學生帶課,有的同學至今還記得王校長給他們上故事課,講述了《袁副總司令的弟弟》《王震將軍的警衛員》《王旅長與炊事員》等故事。有同學說他們只見過王校長流過一次淚:1946年4月,一天的晨操結束后,他得知“四八”烈士遇難的沉痛消息后哭了,好半天都說不出話來。朱梁老師當時只有二十四五歲,充滿革命熱情,敢想敢干,他自己動手寫校牌,用錫制校徽,“延屬干小”四個字涂上紅漆煞是好看,他提出在同學中組織新民主主義少年先鋒隊和兒童團,并領著一二年級的同學到飛機場挖苦菜,講防旱備荒的道理,進行艱苦奮斗的教育。在大生產運動中,他是勞動能手,紡線質量被評為頭等。傅崇杰同志離校以后,有一次回校看孩子們,被他們團團圍住,說長道短,簡直脫不開身。當時那種親密無間的師生關系難以用語言形容,現在想起來,依舊令人十分神往。正如雪原老師教同學們唱的干小校歌的歌詞“延屬干小是我們的家,校長(老師)是我們的媽媽……”(趙愛民同學回憶)。何恒老師帶“唱游課”時又唱又跳,和孩子們一起做游戲的神情,劉治華老師循循善誘的慈祥面容,像木刻畫一樣印在同學們的腦海里。還有曹阿姨(曹宏同學的母親)領我們到延河洗澡,晚上叫小同學起夜撒尿,她對同學,特別是對調皮的同學會比較嚴厲一點,但她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炊事班的王世福叔叔,每天不停地到延河馱水,供全校同學吃、喝、洗、用,不見他多說話,總是笑嘻嘻地埋頭干自己的工作。與二保小合并、轉移的路上,他管收容隊,吆一頭黃牛,馱著同學們的行李,并讓掉隊的同學劉聯、劉盈等跟著他慢慢趕路。在這個革命家庭里,每個教職員工都為培養革命的后代竭盡自己的全部心血。
由朱梁老師提出,經學校研究決定,在高年級同學中成立“新民主主義少年先鋒隊”,在低年級同學中成立“新民主主義兒童團”,這是1945年后半年的事情。肖鐵回憶,他當時是低年級學生,級任教員是劉治華老師,曹教員宣布的兒童團名單中有他們班的施玉英、鐘靈、何榮芳、楊旺(楊常新)等同學,沒有聽到自己的名字。曹教員宣布完說,名單上沒有的同學要繼續好好學習,努力爭取以后加入。散會后他心中老大不髙興,也沒心思去玩,一個人回到教室坐在那里悶悶不樂地翻書。劉教員注意到這個情況,輕輕走進教室說:“第一批兒童團員里有你,給教導處報過的,是念漏了,去參加選舉團長吧!”他這才高高興興地去參加兒童團的團長選舉活動。選舉的結果,兒童團長是大個子女生施玉英,“我們之后便在她的領導下開展活動。當時‘鐵木爾活動’在同學中產生的影響很大。我們在課外活動時間聽曹教員講‘鐵木爾及其伙伴’的故事,聽朱教員講‘落花生精神’。鐵木爾的故事,解放后有相關的書出版,人們比較熟悉,‘落花生精神’卻少有人再談起。‘落花生精神’是毛主席講話中的一個比喻,說我們應該學習落花生,它生在沙土里,長得又白又胖,人們看不到它,它也不出風頭,收獲后炒了很好吃,為人類謀利益。我們應該像落花生一樣,不為名、不為利,埋頭苦干,做了好事也不被人民所關注。聽完故事后,少先隊和兒童團很快開展了做好事的‘秘密活動’。”肖鐵回憶說,記得有一次,團長秘密布置他們第二天早晨掃校院,晚上他們就偷偷把掃帚藏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天還未亮,團長就在窗外打個暗號,他們一個叫一個悄悄地起來,開始行動。先從自己宿舍門口掃起,只聽見掃帚“刷刷”響,大家工作得很緊張。偌大個院子,眼看就要掃完了,起床鈴卻突然響起。為了不泄漏“秘密”,他們提著掃帚就往宿舍跑,迅速鉆回被窩假裝睡覺,這時宿舍內的其他同學眼睛還沒睜開。后來學校里經常出現不知名的好人好事,但只有少先隊員、兒童團員心里明白是什么情況。
生產勞動是當時孩子們非常喜歡的活動之一,各班都有一塊屬于自己班級的地,栽西紅柿、種水蘿卜。很多同學是農村來的,只要給他們些微指導,勞動成績就很好。夏天睡午覺起來,一人就能分到一個西紅柿或水蘿卜吃。學校在山坡上種了大片的洋芋、苞谷等作物,到了收獲的季節,學生會勞動委員王必雄的哨子一吹,大小同學拿上工具就跑。挖出的洋芋,筐子、口袋裝不完,有的同學就把褲子脫下來,褲口一扎,能額外裝不少。上山勞動還有件趣事,就是能利用勞動的休息時間挖不少小蒜,拿回來洗凈、切碎,放在茶缸里撒一把鹽,就著飯吃,味道可真美!除了這些勞動外,為了防旱備荒,中高年級還有挖野菜(類似現在的小秋收)的任務,凡是能吃的像苦菜、蒲公英葉子等都挖回來,然后過秤登記,曬干儲藏,以備在困難的時候和在飯里吃。
(三)
為了配合學校的教育,學校還和家長聯系,希望家長告知學生在家的表現,以便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更強的教育,也希望家長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孩子開展更切合實際的教育。朱梁老師回憶說,這種措施在當時的效果很不錯。一些高級領導干部的孩子在學校從不搞特殊,同學們都不知道他是誰的孩子,大家都是一樣的,在一起愉快地學習、勞動、玩耍。也出現過這種情況:記得當時有個叫馬漢臣的小同學,其父親好像在三五九旅搞后勤工作,家中對馬同學十分嬌慣,縫了一套像美國駕駛員穿的麻色(藍中帶白色)制服,配上船形帽,穿戴起來很神氣,這孩子最愛在同學中吹噓他爸爸的“官”如何如何大。老師針對這種情況講了“斯大林和他的兒子的故事”,說斯大林的兒子上學念書時,從來不給同學講他是斯大林的兒子,因為父親是為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服務的人民公仆,沒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同學們應該好好學習這種品德。這個故事對同學們的影響很大,在那之后,再也沒有人夸耀自己家長的職務了,即使解放后大學畢業了,同學們都鮮少知道其他人的父親是干什么工作的。
學校也會及時組織同學們參加一些校外的社會活動,這對學生的知識增長、思想成長很有益處。有些同學至今還記得到陜北著名民間藝人韓起祥說書中“劉善本,心本善,駕上飛機到延安”等書詞。全體師生在東關和群眾一起夾道歡迎三五九旅南下支隊從中原突圍凱旋,王震旅長穿著一身灰布軍裝,走在隊伍的最前面,頻頻向歡迎的群眾招手致意,英雄部隊英姿勃勃的氣概,叫人看了十分感動、振奮;歡送毛主席去重慶談判,孩子和大人們一樣懸著一顆心,擔心毛主席的安全;歡迎毛主席從重慶勝利歸來,孩子們活蹦亂跳,說不盡的高興;延安各界在延安東關機場舉行“四八烈士”追悼會時,干小的孩子坐在主席臺下和大人一起悼念遇難的革命英烈王若飛、鄧發、秦博古、葉挺。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們懂得了革命的曲折艱難。追悼會之后,同學們紛紛表示要繼承先烈們的革命遺志。
當時,學校的文娛活動十分活躍。在這方面,曹慶讓、雪原、何恒、王國英諸位老師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在組織的晚會上,排演過邊區流行的秧歌劇《小姑賢》《兄妹開荒》《好莊稼》和曹慶讓老師編導的《毛主席去重慶》。這些活動既活躍了當時的生活,又讓同學們受到了教育。值得一提的是1946年陽歷年給毛主席拜年,在王家坪窯洞前的院子里,延屬干小的秧歌隊扭完了鐮刀斧頭領頭的大秧歌舞,便開始表演節目,其中“毛主席去重慶”是最受歡迎的。毛主席抱著自己的女兒,圍條大圍巾,穿著灰棉衣,笑瞇瞇地和觀眾站在一起,很認真地觀看孩子們的演出。演出結束后,中央機關同志拿出紅棗、花生請同學們吃。這時誰還顧得上吃東西,大家都爭著和毛主席握手,握過一次還排回隊尾想要再握第二次。記得李鼎銘先生的孫女李彩云,搶著和毛主席握過兩次手,回校以后一再向沒去的同學講述,分享她的幸福。從這次的拜年活動中,大家受到了生動的教育,感受到了黨的溫暖,看到了黨的領袖和群眾水乳交融的親密關系。這是民主革命勝利的保證。
對這所革命小學校,黨和政府非常關心,不少同志常來校看望。王四海是干小一年級的學生,王震將軍作為其家長,曾數次來校與校長、老師交談,平易近人,并給予學校很大的支持。老教育家黃齊生老先生遇難前也曾拄著拐杖來校視察,王校長陪著黃老先生到學生宿舍、教室看看,指著孩子、教員給他介紹,老先生捋著胡子,微笑著,不時地點頭贊許,認為在邊區經濟條件如此困難的情況下,在簡陋的窯洞里,把教育工作搞得如此出色非常了不起。
是的,功夫不負有心人,延屬干小的同學,無論是疏散回農村的還是在行軍途中并入保小的,在解放戰爭的艱苦環境中,表現都是不錯的。有一個叫張林香的女同學在疏散回延川的路上被敵人抓住,強迫她帶路,她竟然毫無懼色,從容不迫地將敵人帶入我軍的伏擊圈。當敵人暈頭轉向,不知所措的時候,她卻機靈地擺脫敵人跑了出來。這個故事在后來的保小,是人人皆知的,惠懷國老師還把故事寫進書里。解放后,在陜甘寧邊區延屬分區干部子弟小學讀過書的同學,都在不同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少貢獻,其中不少同學在黨政機關擔任要職,在文教、科技、工業、經濟等各條戰線上成為專家學者。
延屬干小的歷史并不長。但是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在這所革命搖籃中的生活,永遠不會忘記在這里所接受的教育。延屬干小的學生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教育和培養。
作者:劉朱梁,筆名梅笑,蘭州軍區離休老紅軍,著名書法家。趙愛民,蘭州大學現代物理系教授。肖鐵,蘭州煉油石化總廠退休干部,高級工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