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評”一體化探索
作者:呂 昕
發布時間:2024-09-26 08:36:30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新課標背景下,教學評價從重知識與技能轉向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科學的評價對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以四年級上冊《芙蓉樓送辛漸》一課的教學實踐為例,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探索、落實“教—學—評”一體化,以期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落實“教—學—評”一體化,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精準把握是基礎。《芙蓉樓送辛漸》的教學目標是認識“芙、蓉、洛”三個生字,會寫“芙、蓉、洛、壺”四個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全詩;借助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高潔的精神品格。目標明確,教師才能知道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教和如何評。本課例以設計學習任務單為抓手,讓評價融入教學,成為教學的組成部分,助推素養目標達成。
一、初讀詩文,激發體驗
教學古詩,重在讀通、讀懂、熟讀成誦。《芙蓉樓送辛漸》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詩人與友人的離別情誼,體現了詩人潔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根據本課特點,設計學習任務。
“初讀詩文”學習任務
活動一:詩題我來解
【要求】
1.閱讀單元導讀,把握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
2.讀詩題“芙蓉樓送辛漸”,注意停頓和節奏,理解詩題的含義。
活動二:詩文我來讀
【要求】
在初讀環節中,通過三個層次的讀來體驗詩文內涵:
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二讀,讀出韻味和節奏。
三讀,加深對詩文的感知。
活動三:“誦讀詩文達人”挑戰
【要求】
小組內比一比,全班比一比,看誰是誦讀詩文達人。
【評價】
正確流利、字正腔圓、有韻味、有節奏。
學生根據學習任務的提示,自主完成“詩題我來解、詩文我來讀”兩個學習活動,師生合作完成“誦讀詩文達人”挑戰學習活動。在學習中,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中自主探索,發現規律。對照評價標準——“正確流利、字正腔圓、有韻味、有節奏”,學生開展自主評價,檢查字音是否會讀、聲音是否響亮、是否讀出了古詩的韻味和節奏等。結合學生的匯報,教師進行點評。教師評價時,要關注學習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的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及時引導學生通過主動誦讀,認識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體驗中主動朗讀、主動梳理、主動積累。教師的教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教的不僅是知識,還是能力,要在教中實現學科育人。學生要主動地學,參與教學實踐活動,發展核心素養。學生評價也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考查學生核心素養達成的情況,為教學效果提供判斷依據,以評促學、以評促教。
二、品讀動情,豐富體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中的“閱讀與鑒賞”教學明確指出,結合學情,將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古詩,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作為本節課重點;將梳理理解詩意的方法,感受詩句表現的精神品格作為本節課難點。為了更好突破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筆者結合課程標準、教材、學情,設計了“品讀詩文”的學習任務。
“品讀詩文”學習任務
活動一:借助方法,讀懂詩意
【要求】
請同學們回顧古詩學習的方法,開展小組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古詩的基本含義講清楚。
活動二:展開想象,理解詩句
【要求】
1.借助想象將腦海中的畫面用語言描述出來,在讀中感悟、體會詩的意境。
2.抓住關鍵詞“寒”“孤”體會詩人所處的狀況,并嘗試用朗讀的方式呈現出來。
活動三:借助關鍵詞,感受品格
【要求】
1.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借助注釋及圖片,理解“冰心”“玉壺”的寓意。
2.補充詩人的經歷,感悟詩人的心境及品格。
活動四:配樂吟誦,感悟詩情
【要求】
1.借助畫面,配樂吟誦古詩。
2.嘗試背誦古詩。
在活動一“借助方法,讀懂詩意”的教學中,學生已具備了借助注釋、插圖理解古詩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給學生提供恰當的方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活動二“展開想象,理解詩句”的教學中,“一切景語皆情語”,教師應引導學生想象詩中描述的畫面,并以圖片對比,凸顯作者送別好友時的心境;借助音樂,引導學生代入送別時的場景,感受詩中所蘊含的依依惜別之情,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考和討論中,能夠加深對詩的內容和感情的理解。
在活動三“借助關鍵詞,感受品格”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一片冰心在玉壺”所傳遞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詩中作者借“玉壺”傳達出的人格志向。隨后,教師可補充詩人經歷,引導學生走進詩人的精神世界,感悟詩人的言外之意。此外,教師還可以用王昌齡的詩句作為媒介,串聯其人生經歷,加強學生對詩人品格的理解。
在具體任務的指引下,教師要提高評價意識、評價手段、評價能力,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引導學生通過尋找離別景,感悟離別情,讀懂詩人的內心志,表明自己的內心志。在教學實踐中,達成教學目標。
三、賞讀抒情,深化體驗
語文核心素養中的“審美創造”部分指出,學生要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具有初步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習得古詩閱讀的方法,在賞讀中拓展運用。基于此,筆者設計了“賞讀詩文”的學習任務。
“賞讀詩文”學習任務
活動一:一起來學習
【要求】
請大家根據學習提示學習《芙蓉樓送辛漸》(其二)
活動二:一起來交流
【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在賞讀環節,拓展閱讀《芙蓉樓送辛漸》(其二),讓學生結合相應的學習提示,體會詩人情感。既要實現古詩學法的遷移,練習本課所學習的古詩閱讀方法,又要擴大閱讀積累,進一步完整了解詩人的品格。
設計教學任務單,讓教與學的過程有了更明確的指向,促進了教學目標的達成。
四、延讀化情,升華體驗
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其他描寫人物品格的詩句,拓展同類古詩,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豐富學生的閱讀量。因此,筆者設計了“延讀詩文”的學習任務。
“延讀詩文”學習任務
【要求】
1.搜與編:搜集跟王昌齡一樣,有著“正直、純潔”氣節的人,自編古詩文采蜜本。
2.畫或唱:古詩配畫或者古詩新唱(選其一)。
讓學生在古詩吟誦、品味、想象中自讀自悟;讓學生徜徉在古詩詞中,由點到面,體會古人在心為志、發言為詩的語言表達。通過拓展延伸,架起語文由課內通向課外的橋梁,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從初讀到品讀,從賞讀到延讀,本課建立了“教—學—評”之間的緊密聯系,學生的學和教師的評都圍繞核心素養目標展開,評價貫穿教和學全過程,最終實現了“教—學—評”一體化。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