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浐灞絲路學校成立于2015年9月,是浐灞生態區承辦的一所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學校位于浐灞生態區美麗的雁鳴湖畔,是陜西省唯一一所多民族學生同班同步學習的學校,也是全國唯一一所由內地政府自發舉辦解決新疆籍在外工作及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的公辦義務教育學校。目前,在校學生2102人,其中民族學生80人,包含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回族、土家族、滿族、撒拉族、藏族等少數民族。學校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旋律,堅持立德樹人,突出“共生”教育理念,圍繞“十大德育”和“四有課堂”教學模式,走出一條“科技、體藝、民族”的特色發展之路。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強化文化一家,歷史同源的共同體認知

1.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感

學校積極開展“致敬我的國”國慶節主題實踐活動、“讓青春為祖國綻放”五四青年節活動、“我和我的祖國——我們都是追夢人”主題宣講等活動,每天組織民族學生觀看《新聞聯播》,了解國內外大事,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不斷增強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感。

2.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學校組織學生學習中華民族發展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認識到中華民族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各民族在政治上團結統一、經濟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和諧融洽。通過少先隊宣講、團員學習等方式鞏固教育成果,不斷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3.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通過開展“榴花”藝術節、德育大家庭等活動,不斷促進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在文化上的交流學習。以傳統節日、紀念日為契機開展傳統核心思想理念、中華人文精神、中華傳統美德、中華傳統節日、中華傳統國學經典、地方名人民俗等六大文化主題活動,通過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德育活動幫助學生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堅持把熟練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納入教育常規,積極開展“推廣普通話”系列活動,每天進行寫字小課,厚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提升師生文化自信。

4.強化黨史學習,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感

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唱出了中華兒女熱愛中國共產黨的共同情感,在絲路學校,民族生通過唱紅歌、學黨史等方式提升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通過組織紅色研學活動、開展“紅船精神”主題宣講等活動增強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感,不斷繼承和發揚愛黨愛國的優良傳統。

5.立足時代發展變化,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學校邀請“五老”進校園,開展“五老講歷史”“五老傳文化”“五老教科學”“五老助成長”等系列活動,全面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我們是如何從一個戰亂叢生、四分五裂的國家,變為一個民族團結、和睦統一的國家;從一個愚昧落后、勞動人民備受欺凌壓迫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教育學生認識到,今天我們國家取得的一切進步和成就,都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個根本的制度保障。

(二)加強德育,鑄牢共同體意識

1.多維度思政教育為主線

學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政策知識等教育有機融入學科項目式學習中,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貫穿教育全過程。

20240924165416332-49-3236a.jpg

在低、中年級階段,組織學生觀看“中華民族全家福”圖片、學唱兒歌、學跳舞蹈等,感知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大家庭,牢記自己是中國人;觀看民族傳統服飾、建筑的圖片、視頻等,感知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交融性,樹立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思想;在高年級階段,教育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各民族是血脈相連、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關系;樹立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樹立“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民族團結一家親意識。

在美術學科教學中,講解民族服飾、民族紋樣、民族壁畫等內容;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講述多民族發展歷史、閱讀各民族民間故事、誦讀民族詩歌經典;在音樂課上吟唱民族歌曲、戲劇,認識民族樂器,將民族元素融入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體系之中,實現課程資源線上線下交融,校內校外并進的動態育人體系,促進民族思政教育的普及。

20240924165416335-22-407e9.jpg

2.德育融合發展貫穿始終

深入推進“民族團結+教育”融合發展,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學校德育和教學的協同發展之中。

開設的課程包括民族常識課程、民族歌舞課程、民族節慶課程等。此外,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學科教學中也融合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例如,小學以語文、道德與法治為引領學科,初中以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地理為引領學科,同時結合學科教學具體內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開展“民族講堂”“書香校園”建設,誦讀中華文化經典詩文,學習校園《三字經》廣播操,組織開展課本劇、戲劇、話劇、心理劇等活動,引導學生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校園常規活動中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將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貫穿全過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五個一工程”實踐活動為抓手,每周開展一分鐘反省、一分鐘家務勞動、一分鐘親子溝通、一分鐘肅靜、一分鐘日記。每月從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表彰“絲路星少年”,每學期、每學年堅持評選“民族團結之星”,并給予表彰和宣傳。

學校以課程為核心,建立多維立體的課程體系;以隊伍協同為關鍵,加強教師育人能力培養;以目標協同為基礎,不斷進行課程融合,并開展民族團結班隊課比賽、系列講座、知識競賽活動,將民族團結的種子播撒在學生心中。

(三)多元民族特色活動,培育共同體情感

1.民族團結德育課程

學校將民族團結教育作為重要的課程內容融入課堂教學。小學部開展了“石榴籽籽心向黨 民族禮儀我傳承”德育課程,各年級對課內外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優化課堂教學,帶領學生們學民族知識,講民族故事,唱民族歌曲,品民族美食。

在“第二課堂”,成立了以民族學生為主的足球隊、舞蹈隊,發揮民族學生的特長。此外,民族學生還參與學校的航模、陶藝、演講等特色社團,促進民族學生全面發展。

2.溫馨友愛的民族之家

各個班級都有民族大家庭,成員就是班里的民族學生和其家長、漢族學生和其家長以及老師們,定期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如做手工、練書法、唱紅歌、跳舞蹈、做公益獻愛心等。開展古爾邦節家訪、民族學生集體生日會、手拉手民族家庭聯歡、傳統節日慶祝等活動,營造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校園氛圍。

20240924165416336-60-f5567.jpg

3.親切溫暖的家常會

每學期每月都會召開民族學生家長家常會活動,學校領導、教師以“拉家常”的方式和民族學生家長親切交流,真正實現學校“教育一個、團結一家、影響一片”的民族教育工作理念。

全員民族團結教育,堅定共同體意志

(一)混班教學,共同生活

建校至今,學校一直采取混班教學模式,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在一個班級里學習生活,同心同向同行,共育共情共融。在每年的校園藝術節活動中,舞蹈社團的同學們一起排練新疆特色舞蹈,讓更多的師生了解異域風情,各民族同學一起排練,一起比賽,一起享受,一起感動,無不體現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團結友愛一家親的良好氛圍。

(二)互幫互助,同心共筑

學校積極對接上級教育部門,規范落實入校民族學生的學籍問題,為改變民族學生學習基礎較為薄弱這一狀況,學校制定下發《民族學生幫扶方案》:一是黨員教師一對一,主動利用住校學生的晚自習時間,進行補差培優教學;二是學科教師點對點,根據學生的基礎情況進行分層輔導,切實提升學生學習能力;三是班級同學結對子,民族學生和成績好的同學結成學習互助合作小組,打造共同促進成長的學習氛圍。

(三)特色文化,育人育心

學校著力打造“石榴”特色校園文化,將代表團結的石榴作為校園文化符號,在校內種植了石榴樹,進行“石榴文化”主題宣講,舉行石榴采摘節、“石榴樹下話絲語”、“我在石榴樹下等你入隊入團禮”、石榴樹下送祝福等系列主題活動,加深全校師生對“石榴文化”的認識,體會民族團結的意義。

在今后的實踐探究中,西安市浐灞絲路學校將繼續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總目標,將民族團結工作有效融入日常各項工作中,像石榴籽一樣緊密團結,共同譜寫民族團結奮斗、繁榮發展的新篇章。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浐灞絲路學校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