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教育步入“深水區”,“雙減”、新課標、新高考、評價改革、高質量教育體系建構……可以說,我們的教育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學校教育該如何走向未來?為此,西安經開第三小學(以下簡稱“經開三小”)不斷深化課程改革,以課程管理為抓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構建“1+N”種子課程體系,開發場館課程,不斷加強“三個課堂”建設,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引領學生全面成長。

一、頂層設計,畫好育人“同心圓”

(一)構建“1+N”種子課程

每一名學生都是一粒種子,每一粒種子都值得期待。學校研發的“1+N”種子課程體系是以國家課程標準為根基,生長出N種樣態的課程,這些課程為學生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土壤,有助于發掘學生潛在的興趣點,為他們成長為一個立體的、完整的人打好人生底色。在開足開齊國家課程的同時,學校將國家課程校本化、具體化,如設計主題閱讀、生活中的數學、趣味編程、小樂器進課堂等課程,這些課程倡導每位教師一人一個課程,為學生提供N種成長的可能,用“五節三禮”的形式展示一粒粒發芽的種子,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最近發展區”,老師們的專業也因此變得有趣、有溫度、有靈魂,學校的管理內涵已悄然發生變化。

20240924123029090-98-c28ef.jpg

學校課程的頂層設計在實踐中日趨完善。從2017年建校起,課程先后經歷了散點分布、“1+N”小種子課程、場館課程、每月一事主題課程等過程,最終使得育人活動有主題、有梯度、有場所,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得到逐步提高。2022版新課標要求課程實施須有情境性、實踐性和綜合性,這也充分印證了學校課程規劃的方向是正確的,具有前瞻性的。

(二)打破教育的“四個邊界”

目前的教育樣態存在的問題有:單一的班級授課制、單一的分科教學、固化的教學空間結構、封閉的學校壁壘等。今天,學校教育的邊界需要從各個維度打破:學校的物理邊界、組織與能力邊界、傳統的知識邊界、教育的資源邊界、教師的專業邊界、學科的外延邊界、德育工作的實施邊界等。我們重新定義學校邊界,重新建構學習生態,注重對學習場景的投入,通過整合、再造學習空間,把知識情境、藝術體驗、學科融合融入科學、系統的場館課程,引導學生樂于實踐,深度體驗,經歷真實的成長過程。

(三)意識引領,凝心聚力

學校將國家最前沿的政策、新課標、新理念和教師們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訴諸筆端,結集成冊,編成《惠語蘭心》,定期推送給教師和家長,目的是統一認識,同頻共振,形成育人合力。學校以讀書促成長,通過“班級—教研組—校級”三級讀書沙龍的形式,讓教師和學生步入成長快車道。學校開展每日家庭教育早課堂及每周五家長心理咨詢日,有效緩解了家長的焦慮情緒,教會了家長科學育兒的方式方法。

二、“三個課堂”,打好“雙減”組合拳

為了更好地落實“雙減”,經開三小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對標“三個課堂”,拓展學校“教”與“學”的時空范疇,充分發揮“第一課堂”教育教學主陣地、“第二課堂”課后拓展服務、“第三課堂”綜合實踐育人的積極作用,厚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對標“第一課堂”,“自生長”賦能高效課堂

建校初期,學校招聘了大量新進教師,教師平均年齡24歲。為了快速建立起育人梯隊,學校各學科教研組群策群力,在教案、PPT制作、作業設計、教學進度等方面做到相對統一,各組每天一次小教研,每周一次大教研,每月一次大單元內容梳理。學校成立的7個“名師工作室”和各中層教育管理者深入教研并進行常態化指導,為每一節課的質量把關。

教研室構建了“自生長”課堂五要素,讓學習內容前置、導課有情境、思維成結構、學習可持續,做到“堂堂清”,在“播種、生根、發芽、成長、孕穗”的過程中,學生自生長,教師自生長,知識自生長,學科素養自生長。

語數學科的預習單、助學單、過關單“一案三單”落實了“教學評”一體化結構。學校以年級組為單位進行學科融合,通過實踐研究單呈現項目式學習成果,把作業變得有趣有料。在現實教學中,學生的接受能力是存在差異的,因此,學校構建起“分層設計—自主選擇—控制時長—作業評價”的管理流程。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校開設了“小先生”講堂,以輸出帶動輸入,讓學生們把自己擅長的、喜歡的知識點錄制成短視頻,共享到“UMU互動學習平臺”上,讓每個學生在屏幕前化身小主播,自信綻放。

(二)對標“第二課堂”,課后服務賦能個性成長

課后服務以“作業優先、興趣為本”為原則,提供多樣化選擇。目前,學校有48類特色社團活動,少工委每月進行一次體驗式菜單選課,學生們在創意工坊、無土栽培室、小種子劇場里,體驗陶藝、扎染、仿銅畫、植物拓染等實踐活動。

學校挖掘社會資源,邀請家長、專家、社會愛心人士參與“第二課堂”。如邀請長安大學退休教師作為勞動課駐校教師,邀請西安音樂學院教授為學生開展音樂賞析課程,并與陜西省水利博物館、同仁堂、漢陽陵、博雅學院、深圳立言、西工大航海學院開展合作,開發課程。

20240924123028784-2-e88ee.jpg

(三)對標“第三課堂”,讓學生走向廣闊天地

“第三課堂”以班級為單位,家長和教師利用周末時間帶領學生走進田間地頭擁抱自然,走進科技館探索科技奧秘,在博物館根植文化記憶,在守護渭河的活動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理念。

三、“五育”評價指標,讓“三個課堂”看得見

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凱文·韋巴赫教授“PBL游戲思維模型”中的“積分、徽章、排行榜”三大要素,學校研發了“小種子”“五育”評價體系。評價直指學生“五育”發展的均衡性,有效助力教師和家長及時關注學生成長,發現每一個學生的優勢及短板,運用游戲“上癮”機制有效推動學生學習行為的發生。

在“三個課堂”的不斷推進中,學校先后獲得全國新樣態實驗學校、陜西省首批義務教育課程與教學管理示范基地學校等90多項榮譽稱號。

教育無止境,路途漫漫。在今后,經開三小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1+N”種子課程為依托,上好“三個課堂”,夯實基礎,發展個性,為學生的未來賦能!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經開第三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