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科普場館在科學教育活動中的作用思考
作者:楊 陽 王 冰
發布時間:2024-09-24 09:47:21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雙減”背景下,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旨在為中小學生提供更優質的科學教育??茖W教育形式不再局限于學校講授課程,非正式科學教育在培育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科學精神等方面的作用日漸顯著??破請鲳^面向公眾開展普及性科學教育、傳播科學活動,是實施非正式科學教育的主要平臺。在終身學習的背景下,科普場館本身的科普功能、教育功能使其在配合中小學科學教育的實施中具有充足的發揮空間。
一、新時代科學教育發展與科普場館的契合度
1.科學教育目標:趨于可持續化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簡稱《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培育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當下,科學教育突破只傳遞確定性科學知識的狹義范疇,轉變為掌握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以及適應能力和靈活應對能力等21世紀核心技能,目標從科學素養提升到科學職業理想形成,再到創新人才驅動提高綜合國力。而科學教育一直是科普場館,尤其是現代科技館的主要教育內容。
2.科學教育內容:趨于連貫化
隨著各學科相互融合的知識網絡形成,單一的學科教學內容難以解決學生對科學知識和科學世界的整體認知。新課標提到,要“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破請鲳^在跨學科、模塊化教育中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
3.科學教育方法:趨于實踐化
新課標提出“激發學習動機,加強探究實踐”??茖W教育要從“傳遞-接受”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探究-參與”的教學方式,創設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的科學教育情景,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習與探究的內生動力,從而構建起自己的科學概念和認知模型,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智識能力??破請鲳^,尤其是現代科技館體系的特點、資源均符合這種要求。
二、科普場館作為非正式科學教育的潛力與優勢
1.科普場館的展教內容豐富、覆蓋面寬
據統計,截至2022年10月,陜西全省科普場館單位共400家,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領域,細分為科技、生態、教育、農業、旅游、歷史、文學、音樂、美術等。科普場館覆蓋領域廣,各展品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能有效構建起學科核心概念、跨學科概念的知識網絡,依托展品開發出的項目,能連接學??茖W課程,能貫徹“學中做、做中學”的教育理念,為非正式科學教育提供有力支撐。
2.科普場館的展教形式多樣、生動
除互動體驗型、動態演示型展品外,科普場館教育功能還體現在開展常態化、多元化的展教活動,比如科普講解、科普表演、科學實驗、冬(夏)令營、科技競賽、科普研學、科普講座等。結合科技前沿、社會熱點,緊跟國家政策發展,開展時效性、針對性的專題活動等,如“科技之春”活動、全國現代科技館體系聯合行動。同時利用數字技術打破學校課堂的固定環境,使學習環境呈現可視化、交互性,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開放式的教育場景和實景式、體驗式的學習方式。
3.科普場館符合現代科學教育的先進理念
科普場館展品研發和活動設計符合“基于實踐的探究式學習”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在動手過程中提出問題、找尋路徑、發現規律、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培養青少年運用所學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從而有助于達成科學教育的目標。
4.科普場館具備一定體系化基礎
隨著現代科技館體系協同發展,科普資源日益豐富,形式更加靈活,能為學校科學教育提供有力補充。一體化的科普基礎設施集群,有助于防止科學教育對象精英化,真正實現各地區、各類人群間科學教育的公平。在體系支持下,構建“大聯合、大協作”的工作格局,能為推進科學教育資源的共創共享、科普服務的復制推廣和多方合作構建非正式教育新格局提供內在動力。
三、科學教育中發揮現代科技館作用的具體舉措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將科學、綜合實踐活動開設起始年級調至一年級,并強化學科實踐和跨學科實踐。所以現代科技館體系應充分發揮科學教育的獨特優勢,做好全面、系統、持續的頂層設計,不斷轉型發展,為科學教育提供更大支撐。
1.與學校加強合作,探索建立“館校結合”長效基地
目前,科技館體系高度重視教育活動的開發與實施,已逐步成為科技館日常運行的核心內容,特別是在推進青少年科普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但本質上還屬于面向大眾的社會科普教育。作為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館應主動求變,從科學普及轉向科學教育定位,在育人的全過程中挖掘自身的教育價值,與校內學科教育形成互補。堅持價值引領,在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方面充分發揮基礎性支撐作用,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和創新意識。配合國家“雙減”政策,與教育主管部門、中小學加強合作,建設科學教育資源匯集平臺,高效服務中小學需求,探索建立“館校結合”長效基地,將科技館打造成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的樂園。
2.科技館體系下的科學教育設計要一體化
相較于學校,科技館在課程開發、活動設計方面具備展教方式多樣、學習情景沉浸、動手實踐強等優勢。實施新課標后,科學教育有更明確的教學對象,更具體的教學目的、組織過程和考評方式,對科技館內科學教育與校內教育的銜接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把握“核心素養”的育人主線,將深層次的科學思想內涵融入基于實踐的探究式學習、主題式學習的活動中。二是教育內容要由碎片化向系統化發展,構建起覆蓋不同學科、不同學段、不同形式的科技館科學教育內容體系,形成科學教育育人的整體合力。三是適應教育對象、教學目標、教學難度的差異,積極探索、開發、形成與科學課程相適應的多樣化、特色化的科學教育活動菜單,激發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四是構建非正式教育效果評估體系,以更準確地把握科技館體系下科學教育的效果。
3.科技館體系下科學教育主體要聯動
現代科技館體系以實體科技館為龍頭,整合省市縣各級資源,統籌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學館、數字科技館等場館,充分拓展實踐空間、科普資源,以更好地服務基層,促進城鄉科學教育協調發展。借助科技館體系,對學??茖W教師展開培訓,創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構建輔導員與學校教師共同參與的“雙師課堂”,將互動參與理念融入科學教育的實施過程中,不斷優化科技館體系的協同機制,提升社會合力。
4.科技館體系下科學教育傳播途徑的數字化
現代科技館體系本質上屬于綜合運用傳統傳播技術和新型傳播手段的公共科學傳播媒體,在資源傳播和環境構建上具備很強的靈活性和生命力。要進一步推進數字技術在科學教育場景建設中的應用,融合藝術、工程、人文等領域,搭建實時交互平臺,以期為科學教育帶來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教學手段。
隨著“雙減”政策的走深走實,我們還需要注意到,科普場館的科學教育與學校科學教育存在的不同。因此作為非正式教育的主陣地,科普場館要深入地思考校內科學教育和校外非正式教育各自的優勢、特長,切實服務好學校科學實踐教育,實現校內校外“雙向”驅動,真正做好高質量科學教育的“加法”。
作者單位:陜西科技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