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科技時代,科學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安康市把科學教育作為推進素質教育、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抓手,構建“1234”中小學科學教育體系,落實“1+X”課程,整合各方教育資源,改進技術手段,多措并舉,推動科學教育提質增效。

一、搭建一個平臺,促進科學學科發展

以“三級三類”骨干教師為依托,積極搭建研討交流平臺,建立骨干教師成長、經驗教師成名、專家教師成功的專業成長梯隊。一是凝心聚力強氛圍。建立市縣校“室、坊、站”三級研修共同體,在全市設立四個片區研修共同體工作坊、十個縣的研修工作站,凝聚小學科學教研工作合力,形成大學習、大交流、大實踐的濃厚氛圍。二是多措并舉促提升。構建“青藍”共進、協同發展的教師成長模式。通過“選苗子、壓擔子、搭梯子”的形式,推動教師主動成長,壯大骨干教師隊伍。三是夯實聯動強引領。三級聯動,互幫互學,相互促進,通過室、坊、站三級骨干教師共同參與課題研究、主題研修、課例研討、成果交流等活動,縮小區域教育科研實際差距,促進區域教育科研水平共同提高。

20240924093152563-68-1f7e9.jpg

二、開展兩項活動,提升教學水平

培養了一支理念先進、業務素質突出、教研能力扎實、創新能力強的小學科學教師隊伍。一是高質量舉辦主題活動。教研室每年舉辦兩次全市教學研討活動,以先行課、典型課例、大單元整體教學等為主題,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課堂教學效率,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二是高標準強化實驗教學。電教館每年組織兩次實驗操作培訓,幫助教師掌握正確的實驗操作流程和安全規范,提高教師實驗教學能力,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

三、聚焦三個陣地,注重實踐探究

以培養“人文+科學”素養兼具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各中小學堅持“五育”融合發展方向,小學將科學課程、中學將理科課程延伸至課后服務,通過“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科技創新、標本制作、科普實踐、研學實踐、跨學科學習等)的“加法”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科學素養與創新意識。一是抓牢學校主陣地建立課程體系。構建“1+X”課程體系,多形式開展科學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樹立科技文化自信和遠大志向,按標準配備科學實驗室,建設創客教室,深入實施“課堂革命·陜西行動”,以信息技術賦能課堂教學改革,推進STEAM教育和智慧課堂試點,常態化開展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讀書節活動,引導家長、社會專業人才走進校園開展科普教育,并聯合科技館、氣象站、水文站開發科學教育課程,逐步構建了以科創通識課為基礎,以創意編程、機器人社團學習為載體,以科技實踐活動等為拓展的三級科學教育體系。二是深入實施家庭科學教育。通過班級群等推送科學常識,拓展學生及家長知識面,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科創筑夢——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陜西教育人人通等平臺的數字博物館、天宮課堂、線上科技館拓寬學生視野,借力教育大講堂、微信公眾號等載體加強科技知識的傳播,提升學生及家長對新技術、新產業的理解和把握,強化價值引領,引導家長開展家庭科學教育和親子科學研學等活動,以便和孩子一起提升科學認知水平和科學素養。三是用好社會大課堂提升實踐能力。圍繞日常生活、生產勞動和社會服務能力培養,統籌社區、場館、工農企業等社會科學教育資源,讓學生走進科技館、植物園、氣象站和工廠車間開展場景式、體驗式科學實踐活動。如立足漢水文化、鬼谷子文化、金蠶文化、茶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資源,開發“力行”研學課程,讓學生在知行合一中形成科學思維,發展核心素養。

20240924093152576-57-d15f8.jpg

四、建設四級實驗校,營造良好環境

為探索科學教育實施的有效途徑,構建各級各類學校縱向貫通、橫向聯動的發展格局,建設一批國家、省、市、縣四級實驗校,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典型經驗和創新成果,切實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提升全市小學科學教育質量和水平。一是強化政策保障。各縣(區)、學校對科學教育要高度重視,提供經費保障有效支撐科學教育工作的持續發展。督促各校按照國家課程標準開齊開足科學類課程,組織好科學實驗和探究實踐活動。二是推廣科學教育成果。讓勇于開拓創新、科學教育成果顯著的學校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五、踐行新課標理念,探索育人評價體系

傳統的單一評價方式已不能滿足現代科學教育的需要。我們積極探索多元評價體系,注重過程評價、能力評價、表現評價等多種方式,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綜合素質。一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轉變教學方式。由傳授知識向引導發展轉變,由組織教學向探究教學轉變,由教學權威向學習互動轉變,由傳統教法向現代教法轉變,由依賴教材向科研創新轉變。目的是以教師的轉變促使評價轉變。二是科學完善評價機制。為了達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我們必須建立符合素質教育理念的評價與考試制度,把學生的評價改革作為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評價不只是推進新課程的制度保障,其本身就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對學生的評價改革,來促進課程改革,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讓每個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總之,對學生的評價,要打破按考試成績來評價的單一方式,評價內容要轉向多元化,形式轉向多樣化,同時注重過程評價。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