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本研“倒掛”的變化和趨勢
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發布時間:2024-09-20 13:43:06 來源:光明網
近日,蘭州大學的一篇推文將自己送上社交媒體熱門話題榜。在這篇公開的文章中,蘭州大學自稱,近年來,該校研究生招生規模逐年擴大,2024年該校在校研究生總量首次超過本科生總量,2019年研究生年度招生數就已超過本科生。一時間,本研“倒掛”的話題引發不小的關注和討論。
之所以稱之為“倒掛”,是因為在人們的固有認知中,學歷教育是一個金字塔的結構,如果說本科教育是堅固的中堅部分,那么包括碩士和博士在內的研究生教育就是金字塔的那個塔尖。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超60%,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教育階段,上大學并不是一件難事,人們已經接受本科教育大眾化的現實。
然而,對于研究生教育,雖然自2000年以來,擴招的步伐從未停止,但人們依舊愿意將其視作是一種精英教育。也因此,當認知中作為精英教育的研究生也不再“稀缺”,數量甚至超過本科生,很難不觸動人們敏感的神經。
蘭州大學的本研“倒掛”已是事實,而且這一現象此前在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高校中早已顯現,倒也算不上新鮮事。據公開資料,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2023年的研究生畢業生人數就比本科畢業生要多近2000人;在四川,省內的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兩所高校今年的研究生新生數量也都超過本科生。2023年,“北京碩博畢業生人數首超本科生”一度成為熱門話題。
不過,這些并非全國范圍的縮影。盤點爬梳這些本研“倒掛”的案例,多為綜合型、研究型大學,培養高層次人才本就是其發展方向和目標;或者學校本身就處于經濟強省或強市,城市發展對研究生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以及高水平、高層次人才有強烈的需求。可以說,這些高校呈現出的現有人才輸出結構,是多種動力牽引共同塑造的結果。
拿蘭州大學來說,其作為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科研重鎮,不論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需要還是周邊地區對高層次人才的“溢出”需求,都要求其加大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數量和質量。從全國范圍來看,據教育部發布的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普通本科招生478.16萬人,研究生招生130.17萬人,本研“倒掛”也并非整體事實。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制高點,高質量人才是教育強國發展的重要支撐。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的加速轉型升級,對高素質、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只會愈加迫切和強烈。從近年來的政策指引來看,繼續擴大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民生領域的研究生招生是大勢所趨。這也是高等教育不斷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實現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對此,已形成較為廣泛的社會共識。
不過,對于研究生擴招以及隨之出現的部分高校和地區的本研人數“倒掛”,人們仍心生憂慮。一方面,部分人擔心,研究生人數的持續增加是否會加劇本科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弱勢地位,同時加劇研究生的就業競爭,并變相助長學歷崇拜。另一方面,研究生人數持續增加帶來師資、住宿等軟硬件方面的壓力,也讓人們對研究生教育質量更加關注。近年來,高校學生住宿緊張、師生比過高等問題就屢次引發討論。
重視教育的傳統疊加社會篩選器的不斷上移,或許是會給人們帶來一定的學歷焦慮。但也要理性地看到,本科生和研究生在高等教育和人才市場的生態位上,各有屬于自己的位置和優勢,個體還是要結合自身情況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我們也該扭轉學歷思維慣性,更加重視個人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以此為出發點來對個人的學習及職業發展作出規劃,增強個人核心競爭力。當然,從“學歷”到“能力”的轉變,需要包括用人單位在內的一系列社會評價作出改變,創造相應的環境和條件。
而要消除人們關于研究生就業難、“含金量”下降的擔憂,根本之策還在于保證并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真正實現“學生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一目標,更好適應并滿足社會的需求。瞄準國家未來發展需求適時調整人才培養布局,持續調整和完善研究生培養方案,加強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差異化培養,通過加大投入等方式增強研究生教育中師資等資源的承載能力,充分發揮研究生教育作為儲備人才紅利支柱的功能。與此同時,加強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讓其與高等教育的人才輸出結構更加適配,增加就業市場活力,充分釋放人才紅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