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學院打造“互聯網+支教”協同育人模式
發布時間:2024-09-19 08:40:25 來源:陜西省教育廳網站
近年來,在教育數字化轉型大背景下,安康學院探索出“互聯網+支教”特色教育幫扶模式,將鄉村學校對美育、體育、信息技術、心理健康等課程師資需求與學院的師范專業特色、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以“雙向賦能、協同育人”為理念,利用互聯網打破時空限制,組織師范生為鄉村學校提供常態化、多樣性的遠程教學服務。
用好互聯網平臺,打破傳統支教的時空限制。鄉村學校的互聯網全覆蓋及多媒體教學設施設備的普及為開展“互聯網+支教”創造條件。在此基礎上,該院充分利用陜西教育扶智平臺等線上教學平臺,不斷優化技術手段,開展形式多樣的遠程互動教學。通過這種方式,既打破傳統支教的時空限制,也有效降低了支教活動的實施成本,擴大支教活動的覆蓋面,實現支教課程和幫扶學校課表的有機整合和常態化、高頻次開展支教活動。
強化需求導向,穩步擴大支教覆蓋面和課程類型。自2021年5月“互聯網+支教”項目啟動以來,該院始終以鄉村學校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堅持“鄉學所需,學院所能”的原則,不斷擴大支教的覆蓋面和增加課程類型。經過3年的持續努力,支教活動已覆蓋白河、紫陽兩縣9所鄉村學校,包括初中、中心小學、完全小學、教學點。教學類型也日漸豐富,涵蓋了音樂、體育、語文、繪本閱讀、英語啟蒙、編程、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個科目,累計授課500余課時。這些課程有效地緩解了受援學校在相關科目上的師資短缺問題,讓大山里的孩子們接收到了豐富多彩的素質教育。
安康學院“彩虹橋”互聯網支教團隊為白河縣宋家鎮中心小學線上授課
安康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家為白河縣第二中學學生進行線上心理健康講座
緊抓教學質量,提升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該院始終將“課程質量”作為“互聯網+支教”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通過狠抓課程質量促進師范生能力成長。建立磨課試講機制,規范教學流程。建立觀摩評課機制,量化課程質量。指導教師和志愿者集體觀摩授課過程,并在課后進行點評與打分。整理收集每堂課的教案、PPT和教學視頻,創建數字化的教學資源庫。重視溝通反饋,形成持續改進機制,每節課后征求聽課班級助教老師的反饋意見,每學期向幫扶學校學生發放課程質量調研問卷,根據問卷意見改進課程質量,形成課程質量保障的閉環。通過“磨課-點評-反饋”課程質量提升閉環,有力提升了師范生志愿者的師德修養、教育情懷、教學能力和協作發展能力,取得了良好的協同育人效果。
安康學院“彩虹橋”互聯網支教團隊組織開展教研會議
創新工作機制,鼓勵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經過三年的持續探索與實踐,該院已逐步構建并完善了平臺化的“互聯網+支教”模式與運作機制。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中心(師訓中心)以及所指導的“互聯網+支教”大學生志愿者協會主要負責發展規劃、需求對接、教學計劃安排及教學質量控制,為支教活動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實的平臺支撐。由六個二級學院和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組建的七支支教隊伍構成了支教教學的核心力量,按照師訓中心的教學計劃和質量要求負責實施具體的教學活動。通過將支教活動同二級學院的人才培養、黨建、服務地方的需求相結合,有效地激發了二級學院積極參與支教活動的熱情和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