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陜西省“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研究
作者:張建文 李 頎
發布時間:2024-09-12 16:01:07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2022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通知》并啟動認定工作。規范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準入、培養、考核,成為各地當前高質量“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工作。本文分析了陜西省“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現狀和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以期更好推進認定工作,有效推進全省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關鍵詞]“雙師型”教師 認定標準 認定機制
基金項目:2022年度陜西省教師教育改革與教師發展研究項目:陜西省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及培養研究(項目編號:SJS2022YB107)階段性研究成果。
引 言
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2022年10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分層分類制定修訂不低于國家規定基本標準的“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各省教育廳負責區域內“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組織領導、統籌協調以及監督管理。這是國家首次明確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基本標準和認定工作,對規范和推進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繼1995年國家教委首次提出“雙師型”教師概念、2005年“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首次寫入國務院文件、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總數超過一半”發展目標后的又一個里程碑式突破。
健全全省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機制,對推進職業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項目組調研了全省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現狀,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和建議,以期為認定工作和“雙師型”教師建設工作提供參考。
陜西省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現狀
1.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成為重中之重
(1)明確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目標。2019年,省政府印發《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制定了“雙師型”教師(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總數50%以上的近期發展目標。同年,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了5年內中等、高等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教師比例分別達到60%和70%的目標。
(2)采取了行之有效的舉措。實施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提升計劃;將“雙師型”教師建設納入高職“雙高計劃”和中職“雙達標”(辦學條件達標和教學工作基本要求達標)工作要求;采取規范準入、強化校企共同培養培訓、落實教師企業實踐制度、開展“雙師型”教師教育評價改革試點等舉措推進“雙師型”教師建設。
(3)“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已經成為各職業院校的共識和持續行動。如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自2018年以來先后印發《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雙師素質教師認定管理辦法》《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專任教師企業實踐管理辦法》《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綜合執教能力評價實施辦法》,優化雙師素質教師標準、認定程序和激勵政策,持續推進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近年來,全省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不斷壯大,調研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省中職、高職和職業本科“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分別達到42.7%、53.47%和53.81%。
2.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持續優化
(1)普遍制定了院校層面的認定標準。從問卷看,93.3%的高職院校和76.9%的中職學校制定了院校“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各高職院校認定標準,大多采用“基礎條件+專業實踐能力”的形式來規范。但部分中職學校的“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還不明晰,沒有形成學校層面的規范文件。省屬中職學校多數具有一定的行業辦學基礎,教師在各類證書取得方面有一定的積極性和便利性,基本上是按照教師獲取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及行業證書情況來認定的。但部分由原普通高中改建或近年來新建的職業高中(職教中心),專業特色不鮮明,專業教師數量不足,“雙師型”教師認定還沒有形成明晰的標準。
(2)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在實踐探索中持續更新,不斷優化。部分院校的認定標準在實踐探索中由最初的“雙職稱”(即“教師職稱+中級以上技術職務”)或“雙證書”(即“教師資格證+有關領域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一刀切,發展成三個等級(一二三級或初中高級),每個等級只要達到多個給定條件中的任意一個即可。還有一些學校把“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同促進提升日常實踐教學能力提升相結合,把“技能獲獎、技能成果、技能榮譽”等加入認定條件,比如,把指導學生技能大賽或“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獎項作為認定條件之一。
3.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不斷規范
部分職業院校按照個人申報、資格初審、專家評審、學校認定的程序,常態化開展“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并給予“雙師型”教師一次性補貼、職稱評審加分、各類評選選拔優先等激勵。有些院校還將兼職教師納入認定范圍。從教師取得“雙師型”的路徑來看,有證書類、資格類、經歷類、實踐類、培訓類、技能獲獎類、技能成果類、技能榮譽類。從教師個人努力層面上來講,專業課教師可通過考取職業資格(鑒定)證書、執業資格證書,考評其他序列的職稱,申請進企業鍛煉、參加“雙師型”教師資格培訓等方式,取得學校“雙師型”教師資格認定的條件。
陜西省“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存在問題及困難
1.認定標準需要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完善
2019年印發的陜西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制定‘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2021年起,取得非教師系列相關學科(專業)相關層級職稱任職資格,或相關學科(專業)相關層級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相關行業(企業)執業資格已經被列入全省中職學校專業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職稱申報評審基本條件。職稱評審條件中對教師專業實踐的要求,也為全省“雙師型”教師標準制定提供了基本依據。2022年7月,陜西省啟動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試點項目“深化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改革”,但目前“雙師型”教師認定由各市各校各負其責,不同區域、不同院校間的認定標準存在明顯差異,認證結果缺乏全省范圍內的認可度。部分教師也存在“雙師型”教師就是“教師資格證書+職業資格證書”的簡單認識,認定標準的缺位也使得全省“雙師型”建設缺少引領和導向。教育部的認定基本標準印發后,陜西省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基本標準也隨之公布,標志著陜西省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目標更加明確,思路更加清晰,路線更加精準。但是認定標準處于試行階段,還需要在認定過程中及時總結經驗和修訂不足,使認定標準實踐中得到完善。
2.認定工作機制有待健全
長期以來,各院校自行負責“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全省“雙師型”教師統計數據也來自各院校自行報送的數據。陜西省教育廳會在高職“雙高計劃”、中職“雙達標”等專項工作中核查有關院校“雙師型”教師建設情況,但并沒有在省級層面形成健全的認定工作機制。目前,急需指定省級層面的認定工作實施主體、制定認定實施辦法、建立工作平臺,規范程序,保證質量,備案認定結果,及時更新教師管理信息系統“雙師型”教師信息,確保數據準確統一。
近期,陜西省出臺的《陜西省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實施辦法》,建立了省、市(含省教科院)、校三級建設認定體系,創新了陜西省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認定程序,細化了各層級認定管理機構的組織及工作職責,明確了各職業學校在認定過程中的認定程序和管理規范。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能否達到預期目標,還有待在實踐中去驗證和調整。
3.考核評價體系和激勵政策亟須建立
省級和多數職業院校沒有建立起“雙師型”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在職稱評審、專業帶頭人選聘、骨干教師培養、評優評先、績效工資發放等方面沒有配套的激勵政策。多數院校教師向“雙師型”教師發展的意愿不強,“雙師型”教師身份認可度不高,認定結果也沒有發揮作用。調研顯示,33.3%的高職學校在“雙師型”教師認定后,待遇沒有得到提升,這種情況在中職學校則達到52.8%。
4.周期性動態管理機制沒有確立
多數職業院校的“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沒有確立周期性復核和動態管理機制。一次認定后終生有效,并不利于調動教師參與校企合作、深入企業實踐、持續更新技術技能的積極性。有些教師持有10多年前的職業資格證書,技術技能遠遠落后于任教學科(專業)的要求,這樣的“雙師”明顯不能適應專業建設產教整合、崗課賽證融通綜合育人的要求。
陜西省“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對策與建議
1.不斷完善“兩層三級多類”省級認定標準
省級層面,要在《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基本標準(試行)》和《陜西省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申報評審基本條件》對教師專業實踐要求的基礎上,按照中職高職兩個層次(兩層)、初中高三個等級(三級)、分專業大類(多類),根據行業特色與工作場景制定該專業相應的“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發揮標準的導向功能和引領作用,確保教師“有標可循”,推動“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規范化與常態化發展。
要在堅持不低于國家基本標準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制定明確的破格條件,體現認定標準的多元性。要區別制定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的認定標準。對專職老師的側重點是其企業相關工作經歷或者實踐經驗,考查其將職業元素融入教育教學、將產業知識融入專業建設,將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的能力,專職教師還要求能夠理解所教專業(群)與產業的關系,了解產業發展、行業需求和職業崗位變化。對于企業兼職教師,則更側重其教師資格的認定,考查其對教育教學原理,教育心理學的掌握,以及課程標準的熟悉程度。要制定明確的企業兼職教師資格標準及激勵政策,吸引各行各業優秀人才為職業教育發展貢獻力量。
2.健全全方位的“雙師型”教師認證體系
健全包含認定范圍、認定標準、認定管理、認定組織、認定監督、認定激勵及證書管理的全方位管理系統。不僅要考慮到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職教本科教育,還要適當考慮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師。認定標準要按照中職高職兩個層次、初中高三個等級、分專業大類,制定對應專業的“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形成國家、地方、院校縱向分層,基本條件和認定標準及專業標準相結合的協調有序的“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體系。要明確認定機構和管轄范圍,落實主體責任,夯實工作基礎。認定監督,要明確“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監督機制,規范工作流程,加強監督管理,確保認定工作“公平公正”開展,認定結果要在一定范圍公開公示。要建立“雙師型”教師激勵措施,比如在待遇提高、日常考核、職稱評審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要充分發揮信息化平臺作用,實現證書精準管理。
3.形成“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實施細則
2023年,陜西省教育廳出臺《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實施辦法》,還缺乏配套的實施細則,還需要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不斷修正、完善、細化,形成一套指導“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開展的實施細則。
實施細則要強化標準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既要保證認定標準的完善性,又要保證認定標準的可操作性。根據不同專業大類、不同級別要求,制定分類別、分層次的標準體系,針對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雙師型”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設置相應的標準,力爭細化認定條件、量化指標,保證認定標準在操作層面上能夠順利推進。比如,在專業知識方面,掌握所教課程的標準及生產實習實訓方法,由職業院校組織把關認定;積極參與并承擔教學研究任務方面,各院校根據自身的情況確定不同級別教改項目作為考量指標;在實踐技能方面,須具有一定的企業相關工作經歷或者實踐經驗,明確時間和技能不能只用獲得相關的國家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來衡量,還要考核了解本專業工作過程或技術流程,積極承擔實習實訓教學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工作,能夠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融入教學。指導學生實習實訓,開展實踐教學研究、設備改造和技術革新等指標上。
細化實施工作辦法和細則,邀請行業企業中的骨干精英、職教專家等組成認定委員會,通過規范的“申請、審核、評定、公示”等流程,保證“雙師型”教師認定過程公平、公正、公開,確保認證工作的權威性。再輔以第三方監督抽查程序,確保“雙師型”教師認定的真實性。各職業院校作為認定工作主體,負責院校內認定工作,建立認定工作檔案,提交上一級認定工作實施主體審核。高職、中職“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分類組織。符合破格條件的“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由省級認定工作實施主體負責組織。
4.建立周期性動態管理機制和兼職教師資源庫
加強省級層面的監督管理及動態管理。構建“省級統籌、院校主體、分類認定”的認定工作機制。陜西省教育廳指定認定工作實施主體,“雙師型”教師稱號實行動態管理,有效期五年,期滿后需要重新申請認定,對“雙師型”教師年度考核不合格者提出預警、降級,甚至取消“雙師型”教師的稱號。運用信息化平臺的作用,及時更新調整信息,提升動態管理效能。
建立省市兩級兼職教師資源庫。明確省市兩級兼職教師資源庫入庫條件及方式,吸納具備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或者有特殊技能的人員進入兩級資源庫。資源庫優先吸收技能大師、勞動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等高技能人才,并予以政策激勵。資源庫入庫人員經教育教學能力培訓合格后,可以擔任職業學校的專職或者兼職專業課教師,重點服務經濟欠發達的邊遠地區中等職業學校,解決這些學校“雙師型”專業教師缺少和兼職教師聘任難的問題。取得教師資格的,可以根據其技術職稱聘任為相應的教師職務。根據入庫人員服務情況,對兼職教師資源庫進行動態管理。
5.健全“雙師型”教師的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
完善“雙師型”教師評價和激勵制度,提高“雙師型”教師待遇,從聘用、晉升、績效等方面統籌考慮。對科研成果眾多、技能超群、教學優秀的教師,給予必要的物質獎勵及精神激勵。
要把“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情況納入對學校的評價指標體系,引導并激勵教師走“雙師型”發展之路,根據教師能力條件開展分級認定并出臺激勵政策。教師應對標實踐,緊跟產業發展趨勢,爭做“雙師型”教師。如要把“雙師型”教師建設情況納入優秀中職學校和優質專業建設計劃、辦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中,繼續納入高職院校“雙高校”選定和建設的必備條件之中。另外,在專業設置審批和布局結構優化、工程師培養計劃,以及教師創新團隊、名師(名匠)工作室、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建設等項目中,將“雙師型”教師作用發揮情況作為重要的衡量指標。各職業學校要把認定的“雙師型”教師納入到對個人的激勵機制體系之內;與個人職稱晉升,專業群帶頭人、專業帶頭人、專業課程帶頭人的選聘掛鉤。
6.構建系統化“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
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含職前培養、入職培訓的培養、進修培訓體系。第一,加強教育統籌。一方面加快職業教育師范類大學的發展,另一方面加強職業學校特別是面向農村職業教育和緊缺專業的師資定向培養,拓寬“雙師型”教師職前培養。第二,建立入職培訓機制。將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基本標準(試行)作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的主要依據,結合行業專業發展趨勢,科學地設置“雙師型”教師的專業教育培養培訓內容,對新入職的教師進行培訓,制定培養培訓考核制度,創新培養培訓方式,形成入職培訓機制。第三,形成職業教育教師進修培訓體系,建議高水平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共建教師發展中心。聘請技術能手、職教專家和行業企業高水平管理人員,校企深度合作,開發一批教師培訓特色項目和優質課程資源。實施新一輪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形成國家“職教國培”示范項目高端引領,省級國培項目骨干支撐,校級培訓全覆蓋的培養培訓體系。第四,調動行業企業特別是國有省有大中型企業,真正承擔起社會責任,為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技術提升創造生產實踐條件。加大能工巧匠的引進力度,聘請行業領軍人才組建兼職教師庫,增強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楊曉研,楊雪峰.陜西省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21(1).
[2]徐書,李一鳴.中職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供給與制度變革[J].職業教育(下旬刊),2019(4).
[3]涂三廣.“雙師型”標準為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舉旗定向[N].中國教育報,2022(11).
[4]聶偉.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邁入新階段[N].中國教育報,2022(11).
[5]王世君,孔祥華.夯實人才培養基礎 加快職業教育現代化——吉林省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報告[J].吉林教育,2017(36).
(張建文: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李頎: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