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躬耕三尺講臺,只為桃李芬芳。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希望的造夢師,是學子們走向更廣闊天地的執炬人,是行走在教書育人路上的修行者。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數十年如一日地堅守與奉獻,為振興鄉村教育鞠躬盡瘁,嘔心瀝血。在全國第40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本報選登數位扎根鄉村的陜西優秀教師事跡,讓我們在這些質樸而誠摯的文字中感受扎根祖國廣袤鄉村辦教育的熱情和堅守,感受在振興鄉村教育中一線教師所弘揚和踐行的教育家精神,向廣大鄉村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敬!

20240911170258779-42-9cb88.png

1995年7月,殷秀琴從漢中師范學校畢業后,懷揣著投身家鄉教育的情懷,毅然回鄉踏上講臺,開啟了漫長的從教之路。29年來,她始終堅守初心,兢兢業業,默默奉獻在三尺講臺,以慈母般的愛,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祖國事業的小接班人。

在殷秀琴的心中,教書不僅是一項工作,更是一項事業。她既要盡到一個好女兒、好妻子、好母親的責任,也要為學生們的學業傾盡全力。無數個黎明,她早早來到學校,管理到校的學生,準備一天的工作;無數個夜晚,她在陪伴女兒學習時抽空批改作業;無數個節假日,她在回家看望父母時也不忘鉆研教學業務……為了上好一節課,她查閱所有能查找到的資料,認真琢磨每一句話語,精心設計每一個問題,家中桌上的小燈是她最忠實的“伙伴”,見證了她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她一直堅持出滿勤,從不隨便耽誤學生一節課,但如果有學生生病她比誰都著急,哪個學生有困難她總是熱心幫助,比對自己的孩子還要好。殷秀琴多年從事雙班數學教學工作,因此患上嚴重的喉炎,為避免耽誤學生上課,即使是在嗓子發炎時,她也堅持一邊喝藥,一邊借助擴音器為學生上課,最嚴重的時候甚至要借助“手語”教孩子們,在面對家人的心疼責備時,她總是笑著說:“教育就是我的第二生命,沒有教學、沒有學生,我的生命也就黯淡無光了。”她讓孩子們知道了什么是敬業、什么是奉獻,使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多年來,殷秀琴所帶班級班風正、學風濃,連年被學校評為“文明班級”和“紅旗中隊”。

殷秀琴不僅致力于自身的專業化發展,更用自己的智慧與熱情助力同伴成長。她經常參加各級各類聽評課活動,先后兩次參加新世紀小學數學全國名師工作室教學設計與課堂展示活動,并榮獲二等獎。高質量完成了“天漢好課堂”三個一活動,承擔了縣級學科培訓、研討課、示范課、觀摩課、送培下鄉等任務40余次,作專題講座20余次,她扎實的專業素養和幽默風趣的語言獲得參訓老師的一致好評,尤其在蘇陜交流學習中執教的《正負數》獲得參會專家與老師的高度贊譽。在校本研修中,她帶領大家探索并確立了“基于問題、優化資源、共同行動”的校本教研指導思想,形成了“聚焦問題、立足課堂、優化資源”三大策略,強化了“學習共同體”建設,構建了案例打造的多種模式,學校被評為陜西省課改先進單位,她個人也被評為陜西省小學數學學科“課改新秀”、學科基地“領頭雁”。

“把平凡的工作當作宏偉的事業去做,在每一個細微處發現工作的價值,并把工作的意義借助每一個細節發揚開來,讓教師這一平凡的職業變得不平庸。”這句抄錄在殷秀琴筆記本上的自勵小語,不僅是鐫刻在她心底的教育情懷,更展現了她靜心教書、潛心育人的師德匠心,深刻詮釋了殷秀琴對教育事業無比的熱愛與執著的追求。

20240911170004653-78-47374.jpg_scale.jpg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