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我的大學生活,我深覺學校‘延安精神特質’培養對我個人成長成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即將踏上援疆支教之旅的延安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24屆畢業生韓遲說,“學校‘一體兩翼’的育人體系,不僅讓我在專業領域獲得了扎實的學術基礎,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與實踐能力培養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堅信,這些教育成果將成為我在援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堅實基礎,為我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施展才華提供有力支撐。”

延安大學是毛澤東同志親自命名、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作為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參與者、實踐者和傳承者,延安大學把延安精神作為立校之根、辦學之魂,堅持用延安精神辦學育人,培養了一批批“基礎扎實、為人誠實、作風樸實、工作扎實”“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具有延安精神特質的優秀人才,為老區建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0240909152758866-58-b6a94.jpg

“一體兩翼”樹牢學生“精神信仰”

“陳列在延安革命紀念館的這四塊石刻‘實事求是’,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時期為中央黨校大禮堂親自書寫的題詞。”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師生2024年春季的開學第一課上,延安革命紀念館講解員王園園為師生講述“鐫刻在石頭上的四字真言”,讓師生們了解“實事求是”作為中央黨校校訓的由來。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更有特色、更有水平”的重要批示精神,延安大學扎根陜北革命老區辦教育,堅持以延安精神作為人才培養的“導航儀”,構建并實踐了以課堂教學為主體、以體驗教學和踐行活動為兩翼的延安精神“一體兩翼”鑄魂育人體系,將延安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主渠道。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挖掘延安精神、校史校情、校友文化等思政元素,積極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目前,面向全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均為校級精品課程,其中,《延安精神筑夢紅色青年》獲得首批國家級一流社會實踐課程。學校在文科專業開設了18門延安精神方面的專業方向課,先后建成2門國家一流課程、1門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在理工科專業,要求每門專業課挖掘與本專業相關的傳承延安精神的典型事例和踐行延安精神的先進事跡,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在公共選修課開設了《延安精神及其時代價值》《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等8門課程,其中《中國共產黨歷史》建成了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通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延安精神教育全面融入學校課程體系,形成了“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教學氛圍。

“聽紅色事跡、看紅色遺跡”是延安大學特有的體驗教學活動。學校先后在延安革命舊址、梁家河、延安學習書院等地建立23處體驗教學基地,開發《為人民服務》等27個現場體驗教學項目,讓學生來到歷史發生地感受歷史,深度體驗延安精神。定期開展“讀紅色經典、唱紅色歌曲、演紅色劇目、寫紅色詩文”等主題教育活動,師生排演原創舞臺劇《路遙的世界》、音樂舞蹈劇《延安》,編著《路遙與延安大學》等,以新鮮活潑、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讓延安精神成為學生的自覺價值追求和精神印記。

踐行活動則包括資政育人、志愿服務、創新創業等,促使學生實現由“知”到“行”,以實際行動傳承延安精神。以學生為主體的團隊深入基層調研,為地方提供資政服務,提高了學生關注社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張思德青年志愿者協會、白求恩醫療服務隊、延安精神宣講團等學生志愿者服務社團利用專業知識服務老區群眾,提升了學生用延安精神干事創業的能力,以實際行動踐行延安精神。多維度的實踐活動,提升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責任擔當意識。

長期以來,延安大學通過讓學生在課堂上領會延安精神精髓,體驗中認同延安精神魅力,踐行中實現延安精神落地生根,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延安精神‘一體兩翼’育人體系讓我成長為‘信念堅定、求真務實、勇于擔當、樂于奉獻、善于創新’的具有延安精神特質的時代新人,這將是我走好今后人生路永遠的指明燈。”在延安大學2024屆基層就業畢業生代表座談會上,選調生代表、政管學院畢業生蔣瑞峰說。

熔鑄師魂挺起教師“精神脊梁”

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長海扎根陜北三十余載,幾乎走遍了陜北沿黃地帶的山峁溝壑。他經常頭戴草帽,身穿老式的迷彩服、手拿鐵锨和取土鉆、腳蹬膠鞋、面朝黃土背朝天地采集標本。他說:“我們搞生態做科研,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把根深深扎進黃土地,就解決不了問題,也發現不了問題,這是做生態研究的基本功。”?看著被汗水浸濕衣服的劉長海,團隊師生們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了吃苦鉆研的品質。2018年,劉長海所帶領的生態環境創新團隊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20240909152758860-15-77af6.jpg

在師德師風建設中,延安大學堅持把延安精神融入師德師風建設全過程,探索形成了用延安精神熔鑄師魂的生動實踐。在崗前培訓中將延安精神作為“入校第一課”,組織專家課堂講授、革命舊址現場教學,增強教師對延安精神的情感認同、價值認同。在職業發展中依托延安精神“一體兩翼”育人體系開展師德師風建設,開展“茗約蘭蕙”“名師引領”“與青年教師共話”等不同形式的師德傳承活動,用典型事例和先進理論培養教師的師德師風。

延安大學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成立了校院兩級師德師風建設委員會,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師風建設的實施方案》等制度規范,加強師德師風監督檢查,建立和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學院具體實施、教師自我約束”的三級管理機制。

各學院積極打造具有學院特色的師德教育品牌活動。外國語學院傳承外教布里幾德·克阿女士捐資助教精神,醫學院弘揚首任院長馬霄捐獻遺體的大愛精神,數學與計算機學院學習弘揚老一代教師侯明書無私奉獻的“醇儒”情懷等,充分發揮榜樣示范力量和感召力,為努力做好新時代的“四有”好老師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為了引導教師把延安精神自覺應用到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延安大學探索構建延安精神“一體兩翼”育人體系、“四位一體”思政課教學模式和“延安精神資政育人工程”等教育教學載體,把紅色文化教育優勢不斷轉化為教學科研工作效能。

雷忻是延安大學生態環境創新團隊核心成員,她自覺傳承學校老一代教師艱苦創業、潛心教學、堅守本真、孜孜以求的優良傳統,30多年來始終堅守在教學科研第一線,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探索新教學模式,適應新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她和團隊的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對陜北老區水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及生態修復,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

延安大學堅持把延安精神作為立教之本、興教之魂,塑造出一批批像劉長海、雷忻這樣的新時代延安精神傳承者,他們堅守教書育人和價值引領的初心和使命,詮釋教師的責任和擔當。延安精神已經內化為延安大學教師教書育人的精神印記和價值追求,也成為干事創業的強大精神力量。具有“延安精神特質”的教師隊伍,將自己的科研論文真正寫在了陜北革命老區的大地上。

延安大學黨委書記高子偉說:“學校將承繼和弘揚老延大人扎根老區、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優良傳統,著力用延安精神塑立‘師表’、涵養‘師道’、淬煉‘師魂’,讓延安精神在延安大學熔鑄師魂的生動實踐中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芒。”

鑄魂育人成效顯著

劉玉是延安大學文學院2016級學生,2020年陜西省委選調生,目前在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任駐村干部。負責黨建宣傳和村史館講解工作以來,劉玉已經接待了1200批各個省市的培訓班、實踐隊、考察團,其中還有9批來自三十多個國家的外交官。“在工作崗位上我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延安大學畢業的學生綜合素質很高。”劉玉說,“在延安大學的四年學習時光是我最重要的人生財富,專業知識、組織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在四年里受到的紅色教育熏陶,延安精神的深刻實踐,都為我走上工作崗位打了一個全方位基礎。”

20240909152758864-1-4c422.jpg

在延安精神滋養下,延大學生對延安精神的價值認同、情感認同、行動認同越發堅定。主動參與黨的重要會議宣講、微黨課比賽、青年馬克思主義讀書會的學生人數由2016年的26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2680多人;80%以上學生積極提交入黨申請書。主動扎根西部、服務基層的畢業生達到70%以上,700多名學生援藏進疆、應征入伍,100多人考取陜西省選調生,名列省屬院校前茅。涌現出多名搶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模范學生,學生捐獻人體造血干細胞人數占延安市半數以上,讓社會各界真切地感受到延大青年的責任與擔當。學生創新能力也顯著提高,近年來獲全國性、區域性學科競賽獎2821項;發表論文720篇,出版作品20部;獲國家級大創項目354項、省級785項。延大學子們以實際行動體現了延安精神鑄魂育人的成效。

第三方數據機構麥可思公司調研顯示“九成以上用人單位對聘用的畢業生表示滿意,其中誠實守信、忠于企業、服從管理等方面的滿意度高”,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延安大學畢業生具有“為人可靠、責任心強的優良傳統”。

“我多次聽到,社會上用‘踏實’二字評價我們延大畢業生。這是對我們品行、能力、作風的極高美譽。”延安大學校長奚家米說,“我相信,走出校園,飽受延安精神滋養的延大學子,一定會以更高的熱情、更強的斗志、更深的情懷為社會進步、個人發展書寫出更加壯麗的青春篇章。”

(白萌、孫穎璐:陜西教育報刊社有限責任公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