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上,思政課建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有新氣象新作為,并提出“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等重要要求。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應充分認識到黨的創新理論在激勵青年、指引青年、塑造青年方面扮演的關鍵角色,認識到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全方位、全過程地貫徹指示要求,同步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在具體實踐中,高等院校需要重視以下三個層層遞進的環節。

第一個環節,將黨的創新理論整合進思政課堂。在這一環節,高校應著力在形式上將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整合起來,并為后續環節做好準備。黨的創新理論必須首先是“在場”的,而后才能在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因此各高校首先需要將黨的創新理論整合進思政課堂,尤其是要重視作為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快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思政課程體系。在思政課程方面,思政教育通過教材、教案、實踐設計、學生宣講等載體側重表達黨在創新理論的體系性、全面性和時效性;在課程思政方面,專業和通識教育則通過故事、模范以及辯證法,側重黨的創新理論的解釋性和有效性。借由黨的創新理論在理論和現實中的巨大成就,以及在宏觀和局部的強大的適應性,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入腦入心。

第二個環節,將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教育全過程。在這一環節,高校應突破思政課程對黨的創新理論的形式整合,摸索在思政教育之中有機融入黨的創新理論的全方位機制。這一環節可拆解為對“誰來融入”“融入什么”以及“何時何地融入”三個問題的回答。從融入主體的角度看,思政教師當仁不讓要在融入環節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思政教師并不是唯一主體。從辯證法的角度看,融入主體不是某一類孤立實體,而是由教師、學生以及教學平臺構成的關系總和。從融入內容看,融入不是課程內容的簡單整合,更是黨的創新理論在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目的意義論的層面上貫穿青年人思想理論武裝的全過程。從融入時機看,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應體現在大思政課的課前、課中和課后。

第三個環節,實現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的內在統一。在這一環節,高校應認識到同步推進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的三個必然向度。一是功能向度。當今世界局勢復雜,環境污染、公共衛生風險、人工智能挑戰等問題層出不窮,黨的創新理論為青年人認識世界、理解世界、參與世界提供了工具和方法。二是價值向度。黨的創新理論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正面回應了虛無主義、個人主義等偏狹觀念所致的信念危機,是教育有德性、有理想、有擔當青年的價值前提。三是邏輯向度。黨的創新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在中國化和時代化進程中通過自我豐富和自我發展凝結而來的成果,用黨的創新理論激勵青年、指引青年、塑造青年是對科學性、發展性和普遍性的遵循,滿足了思想政治教育乃至一般教育的要求,因此同步推進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應是高校的必然任務和使命。

同步推進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一環,也是當下高校思政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把握同步推進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的三個遞進環節,有利于責任主體在這一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連續進程找準階段定位,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水平、拓展渠道、改善效果,更好地為新時代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高禮杰: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