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業大學 潘光:愿成為一座“燈塔”,守衛祖國那一片深藍
發布時間:2024-09-09 10:48:08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潘光,西北工業大學教師。他始終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牢記在心,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時刻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將理想信念教育、價值塑造放在首位,堅持培養學生的科技報國、海洋強國理想信念,構建和優化了“海洋工程”大類培養新體系,貫徹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在兼顧課程教學內容的理論性、學術性、實踐性及前沿性的同時,著力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導向;科研反哺教學,促進尖端科研成果進課堂,激勵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培養的畢業生70%長期奮斗在國防重點型號、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一線,體現了海防領域的“西工大現象”。同時,潘光長期從事水下無人系統關鍵技術攻關及應用基礎研究,先后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中國造船工程學會技術發明特等獎1項,為我國海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一、師風師德表現情況
當好“四有好老師”“四個領路人”,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擔當立德樹人使命,將思想自覺、行動自覺轉化為銳意進取的精氣神和攻堅克難的原動力。
1.立德樹人,教書育人著華章
候選人在《流體力學》中堅持“啟發式教學+創新實驗體系+學生做中學”為特色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做知識的“發現者”;在《海洋工程概論》中融入具有層次性、系統性和目標導向性的紅色愛國基因、藍色海洋情懷的思政案例庫,激發學生海洋報國之志。
2.因材施教,逐夢深藍育棟梁
候選人注重分類培養,關注創新能力在學生成才過程中的作用,引導學生參與仿蝠鲼柔體潛水器等重大科研項目;基于三個重點實驗室打造集教學、科研、競賽于一體的實踐平臺,創造有利于創新能力提升的育人環境,指導學生在水下航行器國際挑戰賽、全國挑戰杯中獲特等、一等獎20余項,3人被評為省部級優秀畢業生。
3.至誠報國,道德文章皆楷模
候選人作為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首批國防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把價值塑造放在人才培養首位,把培養國防科技人才、服務國家海洋戰略、爭創世界一流作為教書育人使命擔當,培養的畢業生70%長期奮斗在國防重點型號、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一線,在人才培養方面是“西工大現象”的重要體現。
二、教學方法突破創新
1.創新教學手段
候選人在國家一流本科課程《流體力學》中,引入翻轉課堂理念,增強學生互動和討論,提高思考能力和學習積極性。設置與課程內容緊密對應的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及創新性實驗課,將課堂教學搬進實驗室,開展以實驗案例為主線的現場教學。研發了海洋航行器流體力學虛擬實驗平臺,為學生流體力學課程中科研實踐環節提供虛實結合的學習手段。
候選人在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海洋工程概論》中,結合國家海洋重大戰略,通過多媒體交互、線上訪談、實地考察等手段將最新科研成果及時反映到教學內容中,開展學生自主選擇課程項目的“以學生為主體的任務驅動式”教學形式,使學生近距離接觸海洋工程前沿熱點,培養學生的學術志趣。
2.改革教學方法
候選人注重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相結合,將大量國家級科研項目成果融入教學中,構建了仿生柔體潛水器外形設計、超空泡魚雷航行原理、空投魚雷高速入水降載、潛射導彈出水姿態穩定性等24個流體力學科研案例庫;引入翻轉課堂、雨課堂、慕課等最新教學理念和方法,通過課堂實驗、實驗課程、課程論文、頭腦風暴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從知識、技能、思維、素養四個要素出發,確保學生獲得學習能力和科技能力的全面提升。
候選人提煉海洋工程中蘊含的社會責任、文化自信等價值理念,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融合的嵌入式課程思政育人;開放重大科研項目和先進實驗室平臺等學術資源,依托學術資源優勢實現支撐式課程思政育人。構建了“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奮斗者”號載人深潛器、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等18個海洋大國重器思政案例庫,培養學生對科學價值、行業理想等方面的認知,勵志獻身國家海洋事業。布置“綠色船舶”“智慧海洋”等課程項目,讓學生去海軍基地等行業單位調研,認知海洋工程在新興產業中的地位及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培養學生高度的行業責任感。
3.近5年教學成效
候選人指導本科生畢業設計17人,研究生31人,15人獲碩士學位、8人獲博士學位(含1名外籍博士),6人獲西工大優秀本科畢業設計、碩博士論文。建成了流體力學虛擬實驗教學系統等平臺5個,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先后獲新加坡水下機器人挑戰賽特等獎3項,全國海洋航行器設計大賽特等獎5項,“挑戰杯”陜西省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3項等。為航海學院本科生和研究生作新生入學報告8次,當好學生的引路人;積極赴全國各地高中開展國家海洋發展與安全的科普講座21次,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同時,作為負責人制定了西北工業大學海洋工程大類培養方案,船舶與海洋工程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4.教學成果及同行評價
候選人提出了以實驗課程、實習實訓、企業課題為載體,以學中做、做中創為手段的“學創一體”教學體系;以一流專業、一流課程、重大任務、艦隊企業及校企導師多方協同和由專業實踐教育到行業特色訓練,再到創新能力提升的“協同進階”實踐能力培養模式;以工程實踐→科學問題→前沿探索→技術突破為主線,以海防情懷為價值引領的“軍民融合”科研育人環境。“面向海洋強國戰略,構建學創一體-協同進階-軍民融合實踐創新培養模式”獲陜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長江學者鄒麗教授、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羅均教授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形成了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互融互通的教學機制。成果受到兄弟高校和行業單位一致認可,在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中船七〇五所等單位取得了重要推廣應用,已為海洋裝備行業培養了一大批基礎扎實、專業能力強的卓越人才,在各自崗位中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海洋裝備領域拔尖人才的培養。
三、科研工作成果顯著
候選人開展水下無人裝備研發工作30年,從早期的自航水雷工程型號研制,到跨介質航行器高速入水技術攻關,到仿蝠鲼柔體潛水器新概念產品開發,到現在的有人/無人異構潛水器集群示范應用,涵蓋了工程實踐、基礎科研、前沿探索、技術突破等方方面面。
在三個水中兵器重點工程型號支持下,針對自航水雷低阻低噪外形設計、有限空間穩健衡重布局等技術難題,提出了基于多目標正交模擬退火算法的低阻低噪外形優化設計方法,保證了自航水雷長航時條件下的穩定性和操縱性;提出了基于粒子群多目標優化算法的大裝藥條件下有限空間總體布局方法,保證了自航水雷對衡重參數變化的強穩健性和潛艇適裝性。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相關裝備已列裝部隊形成戰斗力,為自航水雷系列化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重點項目、國防基礎科研計劃支持下,針對水下航行器跨介質作戰高速入水高效降載實現難、入水彈道穩定控制難的問題,深入開展了水下航行器入水降載增穩設計與試驗技術研究,突破了高速載體跨介質耦合流場與沖擊載荷計算、高效降載緩沖頭帽及設計、魚雷高速入水全彈道穩定控制、大尺度載體高速入水多參數同步測試等多項關鍵技術,研究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已應用于我國多型空投魚雷型號,顯著提升了我國魚雷淺水打擊能力,為我國海軍實現遠程快速跨域投送作戰模式轉變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針對深海水下長時連續環境監測、科學考察等任務需求,開展原創性潛水器的基礎理論和技術研發,國際上首次提出滑撲一體仿蝠鲼柔體潛水器概念,突破了柔體潛水器外形優化設計與流固耦合仿真、三維軟體胸鰭結構設計、基于CPG的多模式運動控制等關鍵技術,研究成果獲中國造船工程學會技術發明特等獎,研制的系列化仿蝠鲼柔體潛水器在珊瑚礁生態監測、海洋水文信息采集、海洋牧場監測等方面廣泛應用,大幅提升我國對海洋資源的控制和利用能力。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下,針對傳統潛水器以單體作業為主,效率低、作業面窄的問題,提出由多個不同能力的異構平臺,通過信息鏈路形成的人在回路的復雜群體系統,實現集群體系作業,效率高、作業面廣。在突破異構潛水器集群在線編隊與協同控制、有人無人智能協同、應用效能評估、多源異構數據信息融合等關鍵技術基礎上,預期研發成規模的異構潛水器集群,節點數量超過30個,形成潛水器集群異構網絡設計模型及方法、集群協同控制等理論成果,研發500個節點的異構網絡仿真測試系統,最終實現30個以上節點海洋組網觀測、海上區域封控、有人無人協同作業示范應用,在深海科學考察、探測作業、深海資源開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