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學院 曹寶月:三尺講臺存日月,一片丹心育桃李
發布時間:2024-09-09 10:41:19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曹寶月,商洛學院教師。她堅守教學一線,如春風化雨,滋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田,先后榮獲陜西省高校優秀黨員,陜西省課程思政標兵,陜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陜西省五一巾幗標兵,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陜西省特殊支持計劃區域科技創新人才。作為省級一流課程、課程思政示范課、課程思政示范教學團隊負責人,陜西省高校青年創新團隊負責人。聚焦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領銜團隊開展秦嶺礦產資源全產業鏈綠色生態化開發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與應用,為相關企業帶來了3500余萬元的增收。作為商洛學院“鄉村流動科技館”魔法科學科普服務團負責人,連續7年將趣味實驗、魔法科學等科普展演帶到偏遠山區孩子面前,讓他們也能領略科學的魅力。參加線上、線下科普展演50余場,受眾人數1萬余人,先后被學習強國和中國科技網等主流媒體報道50余次。魔法科學服務團入選2023年度陜西省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最佳”先進典型。
曹寶月老師從教9年以來,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始終懷著一顆赤誠之心,用愛編織同學們的美好未來,用真誠去詮釋著自己的人生追求。在教育這片熱土上,她一直用心用情默默耕耘,潤物細無聲。
平凡有執念——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她時刻堅守黨性,切實堅守初心,全面、積極、卓有成效地履行崗位職責。用言行彰顯了教育路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她,如春風化雨,滋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田,堅守立德樹人的教育初心,將不滅的“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信仰之光傳承延續。榮獲陜西省高校優秀黨員,陜西省課程思政標兵,陜西省青年教師技能大賽二等獎,商洛學院青年教師技能大賽一等獎;她以飽滿的熱情和強烈的責任感投入到教學、教研中,始終初心未改。她將這份初心化作平時教學的一行一言:它是備課時,整整齊齊、滿是密密麻麻標記的教案;它是考試后,認真細致、令人信服的數據分析;它是面對學生心理變化時,及時貼心的每一次談話……她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先后承擔無機化學、專業英語等課程的講授工作,主講《無機化學》入選陜西省一流課程、陜西省課程思政示范課。在課堂上,她集編、導、演于一身,采用形式多樣的探索,以學生為中心,全員參與,全程參與,體驗式教學,以學生發展為本,從而使教與學形成共鳴,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在同學們的眼中,曹老師的課內容豐富,十分有趣、生動,有助于學生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敏銳的科學思維。她積極探索教育教學改革,凝聚教學成果。為提高學院美育教學水平和課程品質,突出科學與美育融合,形成良好的探索科學氛圍,她推出了“美韻長存,競育芳華”美育節活動。現場制作環節設置了口紅、洗面奶、氣墊BB霜、香水、面膜、洗手液、護手霜、眉筆、香薰蠟片、紫草膏、香皂、驅蚊水等12個區域,在輕松有趣氛圍中,老師和同學們欣賞了妝造演變及化妝品演變史視頻,并親身體驗部分化妝品的制作工藝。通過化學教學中美育的滲透,引領學生去觀察美、體會美,從而積極主動地尋找化學美、創造化學美,從而真正地將自己融入專業學習中,為培養一流應用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編寫《非金屬元素同素異形體》《氮族元素》教材2部,主持省級教改3項,獲批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指導學生獲批國家級大創項目4項,省級互聯網+大賽金獎1項,銀獎5項,入選商洛學院教學名師、商洛學院第一屆學生最喜歡的好老師。
微光有力量—生態環保的守望者
如何變廢為寶,促進尾礦資源綜合利用,從根本上消除尾礦安全隱患,解決尾礦環境污染,確保南水北調水質安全,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商洛市面臨的新課題。她聚焦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領銜團隊開展秦嶺礦產資源全產業鏈綠色生態化開發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與應用。他帶領團隊利用節假日幾乎跑遍了商洛市所有的尾礦庫,共收集各類礦樣近500個,已初步完成商洛市礦產資源數據庫的建設;團隊成員經過多次實驗,利用尾礦廢棄物燒制的陶瓷材料,尾礦利用率達80%,年產量是現有技術的約3倍。攻克尾礦資源化利用,攻克了典型尾礦制備綠色環保建筑保溫材料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應用尾礦廢渣燒制輕質保溫發泡陶瓷板材工藝技術,固廢利用率超過90%;提出以廢舊鋼鐵為原料,通過氧化脫碳、造渣除雜、脫氧、合金化及熱處理等工藝制備質量達標的鋼鐵鑄件,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200萬元/年;基于尾礦庫區生態修復和重金屬污染治理難題,帶領團隊,歷經了5年的時間,研發了雙功能共聚乳液生態修復劑及其產業化應用,并依托高校成果轉化成立了陜西秦沐嘉陽科技有限公司,為生態修復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累計為相關企業帶來了3500余萬元的增收。她先后榮獲陜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陜西省五一巾幗標兵,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陜西省特殊支持計劃區域科技創新人才。帶領團隊成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項,市廳級項目18項,授權專利25件,獲陜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陜西省高等學校科技成果獎3項,商洛市科學技術成果獎6項。
冰心存玉壺—鄉村振興的踐行者
能不能讓山里的孩子也看看機器人和航模?“流動科技館”源于兩名學生的樸素想法。“要是能夠把這些作品帶給山村中的孩子們體驗,該多好。”2017年底,商洛學院“流動科技館”志愿服務項目正式建立,志愿者們邊做科普,邊對山區學校需求進行深入調研。他們發現,許多學校雖然硬件設施改善了,但學生們接觸科普資源的機會不多。用科普引導孩子們提升學習興趣、訓練科學思維很有必要。作為商洛學院“鄉村流動科技館”魔法科學科普服務團負責人,她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為當地教育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將科學研究和教學相結合,研發科普教具40余件,獲批全國中小學優秀自制教具成果一等獎1項,陜西省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自制教玩具類成果獎一等獎2項。連續8年將趣味實驗、魔法科學等科普展演帶到偏遠山區孩子面前,讓他們也能領略科學的魅力。參加線上、線下科普展演50余場,受眾人數1萬余人,先后被學習強國和中國科技網等主流媒體報道50余次,《人民日報》以《陜西商洛學院堅持開展“流動科技館”志愿服務行動點亮山里娃的科學夢》為題,對我校“流動科技館”志愿服務項目作專題報道。她負責的魔法科學服務團入選2023年度陜西省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最佳”先進典型。7年多來,科普志愿服務的熱情正在像火炬一樣傳遞下去。我們希望能夠帶動更多社會資源投入鄉村校園科普,讓科普教育點亮山里娃的科學夢,讓他們與科學靠得更近些、再近些。
“三尺講臺存日月,一片丹心育桃李”。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她堅守教育初心、不忘育人使命、潛心教研科研、關心愛護學生,致力于科普公益,用愛和真誠續寫著教書育人的美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