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商學院 何江波:堅守教育初心 傳承文化之魂
發布時間:2024-09-09 10:26:12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何江波,西安工商學院教師。她兢兢業業地奮斗堅守在高等教育教學一線16年,開展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教學與研究,為地方培養了14屆應用型人才,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做出了貢獻。她負責省級一流專業建設,建立了“五維一體”的專業建設路徑,推進了民辦高校傳統文科的改造升級。她始終把“立德樹人”放在首要位置,以“課程思政”為教學之魂持續開展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形成了“五大板塊四維育人”的浸入式價值塑造體系。她主講的課程被評為陜西省一流課程、陜西省一流課程和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及教學團隊,成為標桿課程。她獲得教學科研獎項60項,指導學生獲學科競賽、雙創項目百余項,取得學校多項零突破。她組建師生團隊,為解決地方文化在傳承與傳播過程中的痛點問題出謀劃策,助力鄉村振興。她帶領志愿者,定期身赴條件落后、師資缺乏的小學開展經典潤鄉土活動,為語文課堂注入活力,廣受好評。
堅守教育初心傳承文化之魂
在西安工商學院的校園里,有一位教師,她以高尚的師德、卓越的教學成果和無私的奉獻精神,贏得了師生的廣泛贊譽,她就是何江波老師,一位在教育事業上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楷模。
一、堅守教育初心,培養優秀人才
何江波老師自2008年起在西安工商學院任教,十六年來,她始終堅守教育初心,致力于培養優秀的人才。她深知,作為一名教師,最大的責任就是為學生點亮智慧的燈塔,引導他們走向更加廣闊的世界。因此,她始終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為人師表,愛生如子,取得了豐碩的人才培養成果。
第一,為人師表,嚴于律己
教師的影響會在某些學生的身上永遠留下痕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貌,要想正人,必先正己。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何老師都非常注意自我的影響,力圖做到嚴于律己、率先垂范。比如,當她要求學生努力學習時,她首先做到了忘我工作和刻苦鉆研;當她要求學生背誦詩文時,她首先做到了背誦如流;當她叮囑學生遵守紀律時,她首先做到了遵守校紀,恪守師德師風;當她叮囑學生課后主動關燈、節約社會資源時,她曾經在歸還話筒的走廊上穿梭了一間間教室,關掉了一盞盞吊燈……
第二,愛生如子,誨人不倦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是“愛”字當頭,她不拿成績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也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她尤其關注課堂上經常坐在后排,拖欠作業,時有逃課的學生,讓這些學生輪換作為助教,輔助自己收發作業,有效地激發了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疫情期間,線上教學會使得自律性差的學生放任自流,為了更好地督促這些學生,她建立了“中國古代文學特別關愛群”,凡稍有松懈的學生就會被她請人群中,連續幾次表現良好之后才準許退群,這些同學感受到了特別的照顧,進步也越來越大。對于學生隨時隨地的學習上的問題及生活上的求助,她總是在第一時間回復,避免讓學生久等。已經畢業多年的學生因為找不到閱讀
資源而求助,她也盡快幫助學生尋找資源,甚至是深夜回復學生提出的疑問,使得學生深受感動。何老師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同學們的充分肯定,她曾兩次獲得“我最喜愛的老師”評選第一名,在一次學院期中教學滿意度調查中,學生對何老師的教學評價非常滿意,評教位居全院第一,學生的肯定讓她更加熱愛教育事業。同時,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她也取得了學校、專業的多項零突破,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近三年,她指導學生先后獲得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陜西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陜西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美育成果展、中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學院獎、全國大
學生語言文字應用大賽、全國大學生普通話大賽等百余項,指導陜西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11項,指導學生在省級期刊公開發表論文7篇,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如今,她所培養的學生已經遍布祖國大地各行各業,用自己的智慧和初心為社會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部分學生從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國內雙一流高校獲得博士學位,成為大學教師;部分學生成為作協會員和多種媒體特約撰稿人,發表作品多篇;部分學生實現跨界發展,成為企業CEO;部分學生從事媒體行業,成為宣傳骨干;部分學生投身于公益事業,在社會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二、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文化之魂
何江波老師不僅是一名優秀的教師,更是一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者。她深知,作為一名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的教師,肩負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因此,她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始終注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更深刻地理解和認同中華文化。
第一,立德樹人,思政為魂
何江波老師始終把“立德樹人”放在首要位置,以“課程思政”為教學之魂持續開展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在課程建設中,她以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時間持續最長、學分最多、影響面最廣的專業基礎課《中國古代文學》為教學改革重點,通過確立思政目標、精選思政元素、優化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豐富載體途徑、改革考評方式、創設育人環境、建設課程資源等方式,探索“重基礎、重元典、重應用、重融通、重創新”的“思政+人文+實踐”創新課堂,建立了“文化傳承、廣博胸襟、完善人格、創新精神、職業素養”五大板塊,“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以美育人、實踐育人”四維育人的浸入式價值塑造體系,將價值目標分析
層次、有計劃、潛移默化地融入教學全過程,實現潤物無聲的價值塑造效果。她敢于突破傳統漢語言文學純文科專業的束縛,尤其注重實踐教學,采取任務驅動、項目驅動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和跨界復合能力,在實踐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在實訓課程中,她引導學生將經典作品以新媒體的方式再現出來,注重基礎性,如“詩歌配樂朗誦視頻制作”“中國古代經典詩詞改編與再現”“古風創意作品制作”“四大名著影視劇配音”等。在社團活動中,她鼓勵學生將經典文學和傳統文化以原創的形式表現出來,注重創意性,如“以詩抗疫”
原創詩歌、“建黨百年”原創詩歌、呂柟傳記微劇本創作、古舞新編、古詞新唱、古樂新奏、古裝新容等。作為關學研究中心負責人,在研學活動中,她帶領學生將校外研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強調學術性,先后開展了橫渠書院與張載祠、高陵博物館、白鹿書院等研學活動。
同時,她還積極推廣思政育人理念。她帶領課程團隊建設了《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案例庫,錄制了課程思政專題微課“中國古代文學之作家小傳”,該課程于2023年在“人民課程思政”平臺展示;她參與錄制慕課“應用技能與寫作規范”,該課程現已面向全國18所民辦高校進行資源共享。總之,她力圖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價值塑造。
第二,勇于進取,不斷反思
要給學生一杯水,自我要有一桶水。作為一名古代文學教師,要把自己修煉成不竭之泉,時時奔涌出位于時代前沿的知識溪流。在教學工作中,為了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她在授課中聯系古今,引導學生打通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將生活和書本知識融合起來,讓學生在每一次的學習中都有新的收獲。手寫講稿,讀佳作名著,看名師課堂,認
真做筆記查缺補漏,鉆研教材,反復研討課程改革,廣泛汲取營養,及時進行反思,捕捉新信息,借鑒優秀的教學方法,提高自我的教學業務水平,這些都是她持續了十年的習慣。因此,她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她所主講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被評為陜西省一流課程、陜西省一流課程和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及教學團隊,成為學院乃至全省的標桿課程。她還獲得全國美育教學名師帶頭人、全國高等教育美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次教學突出貢獻獎,5次優秀教師,連續三年師德師風考核優秀等各級各類獎項60項。
在科研工作中,何老師也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她受聘西安市高陵區關學協會特邀學術顧問,參加呂柟關學術交流;她主持和參與多項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課題研究,如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學重點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陜西省教育教學研究重點項目“一流課程”建設背景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等;發表論文20余篇,主編并出版教材5部;她還受聘教學督導、雙創導師、專家庫專家、比賽評委等。她的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更為民辦高校教學科研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無私奉獻社會,助力鄉村振興
何江波老師不僅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表現出色,更在學校服務與社會服務中展現了無私奉獻的精神。她曾擔任中文系系主任,負責專業建設,帶領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學校和社會做出貢獻。
第一,服務學校,守正創新
在專業建設方面,她牽頭負責漢語言文學省級一流專業建設。她帶領中文系教師廣泛調研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市場需求,結合民辦高校辦學定位、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基礎、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特征,突破舊觀念、形成新觀念,在實踐探索中正確處理傳統文科和新文科的關系,堅持“守正”,以傳統文科教育為建設基礎,保留傳統文科人才培養的特色和優勢;探索“創新”,以社會新需求為導向,順應時代趨勢,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文科教育的融合升級,初步建立了“五維一體”的一流專業建設路徑,推進了民辦高校傳統文科的改造升級,提升了專業內涵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民辦高校傳統文科的升級改造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第二,服務社會,振興鄉村
在鄉村振興方面,她組建跨專業、跨校師生團隊,以弘揚地方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為旨歸,開展文化調研,為解決地方文化在傳承與傳播過程中的痛點問題出謀劃策。先后開展“鳳簫聲里——高陵洞簫藝術傳承平臺建設”“涇渭尋夢——涇渭河傳說的文創設計”“曲音鹿鳴——高陵曲子詞短視頻傳播平臺建設”“瓷光山色,古韻新生一一打造文創IP,賦能傳統陶藝,筑夢鄉村振興”“話文化,言初心——普通話推廣平臺建設”等鄉村振興活動。近三年,她兩次帶隊參加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陜西賽區“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優秀項目展示。其中,“鳳簫聲里”項目為國家級非遺“高陵洞簫藝術”進行宣傳,在校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使得更多學生愿意了解和學習洞簫藝術,同時也帶動了我校其他師生以非遺產業作為項目選題的熱潮,項目負責人李珈儀同學面向全校學生分享經驗。“瓷光山色,古韻新生”項目通過打造文創IP,賦能傳統陶藝,宣傳推廣三寶村特色陶瓷產品及鄉村文旅,幫助當地村戶分銷產品,帶動農閑人員就業,增加收入,助力三寶村鄉村振興。她還帶領了一批熱愛公益事業的學生志愿者,定期身赴條件落后、師資缺乏的小學開展“經典潤鄉土”活動,為語文課堂注入活力,起到了傳承經典的作用,受到社會好評。這些活動,不僅為鄉村振興做出了積極貢獻,更讓師生們深刻感受到了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與使命。總之,何江波老師的事跡不僅展現了新時代“四有”教師的風采,更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最美教師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