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培華學院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德為先”的辦學理念,緊扣《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牢牢抓住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通過深挖育人元素,深耕思政教育,深度融入社會實踐,將思政課貫通學科專業、課堂教學、教材建設、校園文化、教學管理、服務保障等各環節,實施“十大育人平臺”,構建了具有培華文化精神內涵的育人品牌。

IMG_256

堅持思想引領,搭建“鑄魂育人”平臺。一是落實主體責任。學校黨委始終把思政課建設作為黨的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的標志性工程擺上重要議程,把思政課建設情況納入學校黨的建設工作考核、領導班子考核、辦學質量和學科建設評估標準體系的重要內容。二是加強頂層設計。學校從專業培養方案制定、教學大綱修訂、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再到課程教學考核評價的各階段,全流程明確貫穿課程思政的目標、要求和責任。三是加強制度建設。堅持黨委定期聽取思想政治工作匯報與專題研究思想政治工作、校領導聯系點工作、校領導聯系師生“三聯系”、三全育人等制度,形成了黨政工團齊抓共管、各單位各部門協同配合的全員參與、全方位覆蓋、全過程滲透齊抓共管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落實校院兩級領導為學生講思想政治理論課制度,二級學院開辟“院長/書記”接待日,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四是創新教育方式。創新思政課方式方法,以5個課程思政示范中心為“點”,40門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為“線”,以全部課程為“面”,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行同向,達到“點”上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線”上思想政治教育常態化,“面”上思想政治教育重點化的效果。

堅持守正創新,搭建“課程育人”平臺。一是教學內容求“新”。2021-2023年立項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60門,優質課程思政示范課30門,構建“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育人新生態。二是教育方法求“活”。開展革命后代講家風活動6場次;校領導對口聯系思政課教師,書記校長每年帶頭講授思政課特別是“形勢與政策”課;大力推行應用型課程改革,激發學生課堂活力;善于運用貼近青年的話語表達方式和網言網語,走進青年的精神世界,破除僵化說教和單向灌輸,讓教育語言活起來、接地氣,更好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效果。三是績效評價求“實”。把思政課教學創新點作為教師教學績效考核重要指標,研究制訂科學化、多維度的思政課質量和成效評價體系,鼓勵想創新、敢創新、會創新的優秀思政課教員脫穎而出、各展其才、發光出彩。

IMG_257

2024年暑期三下鄉活動出征儀式

堅持多措并舉,搭建“文化育人”平臺。一是依托“主課堂”。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主陣地作用,融入文化育人全過程,用價值塑造和引領浸潤學生心田,涵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塑造良好文化育人氛圍。二是做強“大平臺”。打好“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組合拳,開發“有風景的思政課”;三是推進“新體系”。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統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通過舉辦行走思政課、宏志助航計劃、三下鄉行萬里路、紅色筑夢之旅等特色活動,進一步拓寬筑牢“第二課堂”,賦能紅色文化實踐育人,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四是營造“好”氛圍。貫徹落實《西安培華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管理辦法》,深入挖掘并總結提煉校訓、校歌、校史、辦學理念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本質屬性,開展“傳校訓”“唱校歌”“講校史”、“追夢想”等活動,多層次、多渠道、立體式宣傳校園文化成果,做到以文化人,傳承應有的文化基因,激發廣大師生愛國愛黨愛校情懷。

堅持造就“大先生”,搭建教書育人平臺。一是強化價值引領。加快壯大學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特別是重點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理論學科和教師隊伍建設,為思政課建設提供堅實學科支撐和人員保障,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吸引力,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二是配強教師隊伍。持續優化師資隊伍的學歷和專業結構,建立了以“省級教學名師為頭雁,高級職稱為骨干,青年教師為主體”有規模、有數量、素質優良的思政教師隊伍;邀請英雄人物、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先進代表以及紅色講解員、志愿者經常性進高校參與思政課教學的長效機制,促進思政隊伍流動起來。三是加強教師培訓和教研。通過組織教師“走出去”培訓、以會代訓、以學促訓和到研修基地實踐見學、寒暑假期開展調查實踐等方式,不斷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授課水平。四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優化橫向多元評價方式,建立和完善以教師互評、學生參評、督導考評、校院系領導聽課測評的“四位一體”教學質量評價機制,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用、以考促教,激勵老師既要“教書”更要“育人”,助推學生學業進步和人格成長。

堅持產學研結合,搭建科研育人平臺。一是優化科研管理制度設計。建立“師資+課程+大賽+平臺+活動”五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合作共建174個校外實習、實踐基地,每年有4000余名學生、200余名教師通過育人平臺深入企業一線實習鍛煉。二是開展科研創新訓練。鼓勵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和科技創新團隊,申報國家級和省級創業創新項目。組織學生參與學術競賽、學術講座、學術實踐、勤工助學以及國際學術文化交流與合作項目等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三是延伸社會實踐成長空間。建立暑期社會實踐基地100余個,建立孵化大學生創業企業(團隊)61個,目前在孵企業(團隊)15個,學校15個學術科技類社團,參與活動19287人次,創新創業類社團8個,參與活動11030人次。創客中心獲批省、市兩級眾創空間孵化基地。

堅持從嚴治校辦學,搭建管理育人平臺。一是落實管理育人職責。學院將師生滿意度作為評價能力建設和作風建設的主要指標,敦促管理人員踐行育人職能。充分發揮學生申訴委員會、校長信箱和學校領導接待日等組織和渠道的作用,實行問責制,及時回應和解決學生訴求。二是建立家校合作共育機制。注重家校協同聯動、合力育人,構建橫向貫通、縱向銜接,家校社協同及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通過開展家長進校園、召開學生家長座談會、輔導員與學生家長建立微信群等方式,推進校內外資源整合,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多元主體同頻共振的教育磁場,全方位協力畫好育人“同心圓”。三是加強聯系學生工作。學院認真落實“三個深入”制度,推動校院兩級領導和學生工作人員到學生班級、宿舍、活動一線面對面開展學生工作,落實校院兩級領導為學生講思想政治理論課制度,二級學院開辟“院長/書記”接待日,加強與學生的溝通。

堅持用心用情,搭建服務育人平臺。一是構建“黨建+”育人模式。結合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特色,樹立“大黨建”理念,形成以黨的建設為核心的縱橫體系,實現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和釋放高校“黨建+”引領育人實效。二是提高服務育人能力。研究梳理各類服務崗位所承載的育人功能,在圖書館、后勤、安全保衛等服務工作中全面落實“問責制”,推廣“微笑服務”,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服務水平,增強師生獲得感和幸福感。積極改善教師教學生活條件,落實思政課專項經費,落實思政課教師崗位津貼,不斷提高教師工作待遇。建立心理預防與干預機制,通過潛能發展中心建立了“校-院-班-寢”四級心理預警防控體系,推進心理咨詢工作普及。三是加強服務育人載體建設。學院通過選聘優秀校友擔任學生職業或校外導師,將優秀的校友資源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依靠陜西省紅色文化研究院平臺,邀請革命后代進校園開展“講英雄故事、講良好家風”系列活動,通過沉浸式的宣講熏陶人感染人。

堅持回饋社會,搭建資助育人平臺。一是健全資助育人長效機制。通過“經濟資助”與“成才輔助”雙管齊下,把“扶困”與“扶智”、“扶困”與“扶志”結合起來,打造“保障+發展”的學生資助工作新模式,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定期舉辦資助沙龍,著力培養受助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擔當的良好品質。二是豐富資助育人載體。向獎學金獲得者家長發賀信、郵寄喜報,通過校園媒體展播優秀事跡,每年舉辦“五四”表彰大會表彰受獎助學生。通過開展誠信教育主題班會、與學生簽訂《誠信承諾書》、開展誠信征文比賽和誠信教育知識競賽等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誠信意識。三是注重文化熏陶。推動誠信、感恩、廉潔教育,開展“崇廉尚潔、誠信守法” “學會感恩、學會做人”“大學生誠信標兵”評選等系列活動。堅持每周開展國旗下“微課堂”主題實踐活動,引領全校學生增進對黨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

堅持培樹校風,搭建環境育人平臺。一是大力推進文明校園建設。深入推進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的宣傳教育,將其納入學生教育教學各環節。注重用溫馨的校園環境,高品質的文藝活動陶冶師生情操,涵養人文內涵。系統推動“三節、兩月、兩平臺、兩計劃”的校園文化育人體系的構建和實施,營造濃厚的育人環境。二是加強環境育人硬件建設。結合學院辦學歷史、發展理念和樓宇功能,分別在行政辦公區冠名格物樓、博遠樓、育英樓、明德樓、匯知樓、至善樓、恒友樓等,營造校園景觀的文化浸潤氛圍。三是突出榜樣引領。線上線下聯動宣揚“十佳”師德標兵和勵志、學習、競賽、素質、創新、德育、體育、文藝、助人,以及陜西好人、大國工匠、感動中國人物等各行各業的先進榜樣和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張榜公布優秀共產黨員、優秀班干部、優秀教師、三好學生、入黨積極分子、教學科研標兵、助人為樂好學生等先進事跡,讓師生學習有榜樣、追趕有目標。

堅持拓展平臺,搭建網絡育人平臺。一是利用新媒體加強育人工作。利用校園媒體矩陣推送貼近師生的新媒體文化精品和微視、視頻號、微影、秒拍、vlog等思政教育微產品,積極打造學校官方視頻號,通過推出網絡文化精品,提升網絡思政工作的高度、速度、深度,打造網絡育人精品項目。加強與中國大學生在線、陜西大學生在線等各類網絡平臺的共建工作。二是開展健康向上網絡文化活動。利用網絡資源和網絡的便捷性,開展“大學生網絡文化節”“大學生優秀網絡文化作品評選”及培育建設“網絡育人工作室”“網絡育人優秀作品推選展示”等師生網絡文化建設活動。三是加強網絡空間管理。深入開展“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增強師生網絡安全意識,提高建網用網管網能力,引導師生養成文明網絡生活方式。加強校園網絡輿情研判與處置,培育建設校園網評員、網絡文明志愿者隊伍。規范自媒體管理,加強校園網不良信息排查,凈化校園網絡環境,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IMG_258

舉辦黨史校史競賽

堅持實踐體驗,搭建場館育人平臺。一是加強紅色文化場館建設。建立愛國主義廣場、紅色金融展廳、紅色文化展廳、黨建文化展廳、中國工合運動展等多個紅色文化場館,強化“立體式”文化賦能,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二是深入挖掘校史資源。整合校史資源,將校史納入思政課程體系,根據大學生不同學段特點,開展校史的探究性學習、理論性學習、常識性學習、體驗性學習,豐富教育主體。挖掘整理校園文化內涵,校報定期刊登介紹學校歷史沿革、人物故事、紅色基因傳承等研究性成果,并通過展示欄、校園廣播、橫幅、路牌、雕塑等傳統載體,宣傳詮釋學校渾厚的歷史文化、校訓校風、辦學理念和培華精神的豐富內涵,強化在地思政品牌建設。

責任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