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學學者李浩: “我就是個拉大幕的”
作者:李世寬
發(fā)布時間:2024-09-05 16:07:18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年少時,他負笈長安,飲水曲肱;畢業(yè)留校后,他埋頭學海,著書立說;講臺上,他春風化雨,熏習樹材;生活中,他質樸謙和,古道熱腸……他就是唐代文學學者李浩教授。
在朋友和學生們看來,李浩既醉心學術,又潛心教育,同時兼具淑世情懷和敏感的創(chuàng)新意識,而他總是笑稱“我就是個拉大幕的”。
江海從游
1960年,李浩出生在陜北靖邊縣。盡管素有文化積淀,李浩仍然覺得陜北這個地方“蒼涼得有些單調,深沉得有些孤單,震撼中又令人傷感”。
童年的李浩恰逢十年浩劫,正常的文化教育遭受沖擊,各家存書盡被沒收。某天,他捉迷藏時誤闖進存放收繳書的倉庫,那里的書如山堆積著。此后,這里就成了李浩讀書的“秘密基地”。他記憶極好,把書里看到的故事現學現賣講給玩伴們聽,吸引了一批擁躉,也因此獲得“老夫子”的綽號。白天躲在僻處讀,晚上就著蠟燭讀,書籍讓他越來越迷醉。
1976年,為幫助父母減輕家庭負擔,16歲的李浩進了縣文工團做舞美工作。每到正式演出時,舞美李浩就兼職拉幕布。從此,“我就是個拉大幕的”這句話常被李浩掛在嘴邊,成為他日后教學育人、科學研究與服務學界的自我定位。一臺大戲,生旦凈末丑,編導音舞美,行當與工種各不相同,是一種綜合藝術。拉幕,就是要開啟神奇、轉換時空、搭建平臺、做好保障,讓精彩不斷開啟,讓主演有序出場,讓劇情波瀾起伏,讓戲劇活動成為卓越藝術。
當恢復高考的消息激蕩神州大地,被眾人看好的“老夫子”李浩十分振奮,立即報名參加考試。然而他長期以來自由閱讀、雜取百家的知識體系脫節(jié)于高考考核,他重回母校靖邊中學備考。1979年,李浩以優(yōu)異的成績錄取到西北大學中文系,成為“新三屆”大學生中的一員。
來到省城西安,踏入古色古香的西北大學校園,受西大張西堂、傅庚生、劉持生、黃文弼、陳直等文史大家的熏陶,以及安旗、張華、董丁誠、劉建軍、薛瑞生等老師的親炙,他們“質直尚義、精思力踐”的學術品格對李浩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中文系主辦的學術會議和講習班,李浩又目睹了吳世昌、王利器、程千帆、李澤厚、李學勤、卞孝萱、章培恒、袁行霈等翹楚人物的學養(yǎng)風采,開始熱烈地“學術追星”。李澤厚等先生新發(fā)表的文章,他一篇不漏地搜集來端詳品讀。隨后,李浩跟隨安旗先生攻讀碩士研究生,這位頗具詩人氣質的導師帶領李浩叩開了唐代文學勝境的窗扉,“師生暢談,海闊天空,每有會心處,輒老少咸樂,其喜洋洋”。安旗先生施教傳道的畫面鮮活印刻在李浩腦海。
留校任教后,優(yōu)異的教研成績使李浩很快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36歲之際,李浩投考陜西師范大學霍松林先生博士研究生?;粝壬鷮Φ茏訕O其嚴格,要求學生先識器后文藝,對古代文學要知能并重,研究與創(chuàng)作相結合,注重會通與識力,厚植學養(yǎng),熏習出一種崇高的人格。為了專注學業(yè),李浩辭去了中文系副主任的職務,盡量摒棄干擾,傾全力于學位論文寫作。
1999年,年屆不惑的李浩又從關中大地走到黃浦江畔,到復旦大學隨王水照先生開展博士后研究。這段寧靜而奔波的時光讓李浩得以跳出關陜文化去省察。他回顧博士后生活,“近年來仍經常往返于東南與西北之間,有時還來不及撣掉鬢角眉際在鄂爾多斯草原和毛烏素沙漠沾上的干燥塵土,又要匆匆南下,任黃浦江畔腥濕的海風拂面?!崩詈谱罱K以優(yōu)異的學術成果被推選為復旦大學首屆優(yōu)秀博士后,學校專門派人飛到西安采訪他,將他的學術經歷寫成長篇報道,編入《復旦博士后風采》一書。
師承之外,李浩也深受王國維、陳寅恪、傅斯年、岑仲勉、錢穆、宗白華、朱光潛、錢鐘書、余英時、毛漢光等的影響,從他們著作中獲得了思想理念和治學方法,且“證悟出在苦難人生中安放心靈的大智慧”。
汲古開新
唐詩是波瀾壯闊的中國文化河流在歷史奔涌過程中迸濺出的炫目浪花,李浩的治學從唐詩文本細讀開始。1988年,走上工作崗位兩年的李浩啟動撰寫《唐詩的文本闡釋》(原名《唐詩美學》)。他借鏡現代詮釋學和中國古典詮釋學的學理,酌采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圍繞境界呈示、宇宙意識、模糊思維、空白藝術、情感體驗、自然書寫、語言技巧諸端,涵泳作品,澡雪精神,異代通郵,生成新見。
與他相識40多年的好友兼鄰居王春泉教授回憶當年情景:李浩一家三口住在西北大學南村逼仄的筒子樓宿舍里,晚上借用南村管理辦公室寫作。一個夏夜,他把自己關在辦公室寫作,喚他回家吃飯的孩子久久敲不開門,委屈哭求,引來街坊四鄰。
從動筆到脫稿,《唐詩的文本闡釋》僅花了三個多月時間,卻是他十多年研習唐詩心得體會的集中噴發(fā)?!伴L期的積壓郁結,總感到憋得心慌,不吐不快,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時,文思汩汩,浩乎其沛然地奔涌出來?!痹摃谂_灣和大陸出版,隨后數十年間五次再版。臺灣逢甲大學廖美玉教授評價說:“(此書)視野開闊,觸類旁通,許多觀點精妙處皆展現對唐詩文本的熟稔,故能取精用宏,匯聚諸多古今中外概念詞語而展開論證?!崩詈茖⒃摃曌髌鋫€人學術的出發(fā)點,見證了“在八九十年代國門重開之際,一個年輕學者嘗試用新學理、新方法詮釋唐詩的個人努力”。
細讀唐詩文本時李浩發(fā)現,唐人文學創(chuàng)作多在優(yōu)雅宜人、可游可居的園林別業(yè)中觸物起情,感興而發(fā),園林和詩文如松風比籟,水月齊暉。他敏銳地意識到,無論從園林史還是文化史的角度,都應該重視對唐代園林的研究,由此萌生了將唐代園林史料編成索引,對一些重要園林做考證的念頭。但跨域千年,唐代園林早被歷史的風塵掩埋,從散落的文獻資料中爬梳蛛絲馬跡,工程量實在浩大,也超越了他的知識邊界。“拉大幕的”李浩,帶著青年學者舍我其誰的勇氣和逢山開路的闖勁,向唐代園林這一學術領地發(fā)起沖鋒。1996年,傾注數十年心力撰寫的《唐園林別業(yè)考論》面世??粗袑⒏惰鞯臅?,他動情地寫到:“仿佛產婦在緊張而又痛苦的分娩后,虛弱而欣慰地看著身邊那一團粉紅色的肉體,小鼻子,小眼睛,稀疏的毳絨毛毛,也許并不英俊漂亮,但他畢竟是母親生殖能力的一種實證,是一種生命創(chuàng)造力的直接體現?!?/p>
博士期間,李浩的研究方向轉到地域-士族文學,《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成為他的博士畢業(yè)論文。他從人地關系理論出發(fā),對與文學發(fā)展具有關聯性的關中地域文化和關中士族的歷史事實進行整理,對地域文學的發(fā)生機制進行重新詮釋。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主席、南京大學卞孝萱先生認為這是“迄今第一篇從家族文化角度研究關中地域文學的力作”。北京大學朱玉麒先生說:“這是貢獻給唐代文學研究領域的一本具有典范意義的著作”。博士后期間,他綜合、擴大和深化著地域-家族文學研究,撰寫了《唐代三大地域文學與士族研究》的出站報告。他考察了唐代關中、山東、江南三大地域文學家族的構成、流動及其演變過程與基本特征,揭示了三個地域的文學士族的情狀、特點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學上的獨特性。王水照先生評價說:“從他個人治學而言,本書有著重要的意義,標志著已達到的頗為成熟的學術境界;而對唐代文學研究乃至我國古代文史之學來說,也提供了不少值得思索、參考的內容?!?/p>
到了知天命之年,許多人已開始了規(guī)劃退休后的閑散生活,笑傲山川,知己花鳥。李浩卻說他開始“衰年變法”,再次拉開了新的學術“大幕”——新出石刻文獻與新史料研究。李浩認為,對碑志錄文整理、闡幽表微,可以為中古隋唐歷史、社會、文學、藝術包括絲綢之路文化的研究提供豐富的新材料、新個案,拓展文史研究的空間。
成熟學者跨界并非易事,此前李浩專攻唐代文學,擅長對傳世文獻的經典文本做闡釋。而整理石刻文獻,除了要認字外,更大的難度是許多出土文獻間毫無聯系,在兩《唐書》等史書中也沒有留下蹤跡,還有不少“塞表殊族”人物。李浩將新出土碑志研究作為一種自我測試、自我挑戰(zhàn),考驗自己能否有跨學科的視野,是否仍然能吸收專業(yè)以外的新知,是否每天能靜下來進行長時段高強度的工作。
投入八九年功夫,李浩“預流”新出碑刻材料的階段性成果《摩石錄》脫稿。2024年,《摩石錄》被評為教育部第九屆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
他說先前專著寫作時如“獅子搏兔,全力以赴”,《摩石錄》寫作卻如“魔鬼附身,擺脫不掉”。和前幾部專著一樣,《摩石錄》的學術價值也頗受方家好評。復旦大學資深教授陳尚君說:“(此書)窮盡文獻,拓寬視域,不循一格,因此而能言之成說,多有發(fā)明,在唐石研究中可謂自成家數。”
《周易》有言:“君子豹變”,先哲今賢總是抓住規(guī)律,善于打破守成,順勢而進。李浩沿著“唐詩闡釋學—園林文學—地域與家族文學—出土文獻與新史料學”的大致軌跡,在學術研究的領域不斷追索。上海大學董乃斌教授贊賞李浩:“每轉移到一處,均能很快拿出新成果,并獲得好評。”而這每一次新的大幕開啟,都不是追趕時髦,而是站在學術前沿,從研究興趣出發(fā),用新思維、新理論、新方法、新材料來激活古典,打開新的視窗,推進已有的研究,且為未來預留可以繼續(xù)開拓的廣大空間。
在二十多年前發(fā)表的《古代文學研究的困境與學術突圍》中,李浩主張古代文學研究應該實現“第二次回歸”,由“純文學”的研究進入“雜文學”的研究,使文學研究更加貼合中國古代實際境地。這就需要更多學科、更多視角的參與,譬如社會學、民族學、宗教學、民俗學、金石學、考古學、歷史地理學等。隨著研究的深入,李浩更加認為眾多研究對象本身就是交叉性問題,從一個學科、單一角度切入都難以識見廬山真面目。近期的碑志研究就至少涉及生命倫理學、遺址景觀學、喪葬人類學、圖繪現象學、碑刻文獻學等5個相關領域和學科?!皬倪@樣宏闊廣域的視野看墓志或石刻文獻乃至傳統(tǒng)的金石學,我們已經做的工作及其開拓,還是太少,有些似乎才剛剛起步。”李浩呼吁道:“對于有志于從事人文學科的研究者而言,廣闊天地,大有作為?!?/p>
除了做好專精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李浩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向國際的傳播者。他參與主編的九卷本《詩說中國》叢書作為“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翻譯資助項目,于2021年和2022年分兩批次正式在海外出版發(fā)行,被中國出版協會評為“一帶一路出版合作優(yōu)秀案例”。他又與日本學者合作,編寫了300余萬字的《海外中國研究書系·日本學人唐代文史研究八人集》,把日本漢學界唐代文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國內。
李浩躬身投入文化整理項目,為國家和地方文化戰(zhàn)略、文化決策、文化建設提供理論闡釋與咨政建言。參與撰寫黃陵祭祀大典祭文,主編的《黃帝祭文匯編簡注》系統(tǒng)搜集整理了宋元以降歷朝歷代國家祭祀的祭文文獻,兼及和黃帝相關的部分詩詞頌贊、黃帝傳記、黃帝世系以及研究論文等,為保存史料賡續(xù)數千年綿延的黃帝陵祭祀傳統(tǒng)、研究黃帝文化提供借鑒。
續(xù)命河汾
在學術和教育管理中,李浩先后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他始終反復向學生們強調:“記住我是老師”。一位畢業(yè)五年的學生電話里稱他校長,他不悅地提出批評。他給學生解釋說:“我很喜歡教師這個職業(yè),出來做學校管理工作的副職,也是以教師或學人的身份被推舉出來的,不是我的管理工作做得比別人好?!彼伎紗栴}多以教師的思維想,對待學生也仍以教師的眼光看。陜西科技大學馬立軍教授說:“跟李浩老師讀博士后時,我感覺他對待我的方式就像他老師對待他的方式?!崩詈频膯枌W之路布滿恩師德澤,他說:“我應該把我的老師對我的好,如數交給學生,這是傳統(tǒng)的延續(xù)?!?/p>
成為教師后,他始終在思索大學教育的真問題、大問題,如大學的理念、大學的功能與任務、大學的文化、大學的傳統(tǒng)、辦學質量、辦學特色、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學術倫理和學術規(guī)范、科研與教學、博雅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等等,所有的問題,他都給出了富有見地的回答。他從傳統(tǒng)文化出發(fā),融合現代教育理論,得出自己的大學教育觀,即大學教育要在思維和實踐上做好十六個方面工作:圓整思維、超越立場、育人為本、熏習樹材、成己立人、順天致性、樂群諧眾、先識后藝、下海從游、不作不食、知能并重、深思明辨、汲古開新、慈愛自覺、民胞物與、參贊化育。
任主管教學副校長的時候,他把耶魯大學的“課比天大”理念引介到西北大學。他說:“學校工作千頭萬緒,強調任何一個方面都有其合理性,都有其邏輯的必然。但是育人為本、課比天大應該是元定理,應該是第一法則。”他領銜完成的“基于經典細讀與方法引導的古代文學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系列教材建設與教學實踐”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帶領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師團隊”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他的碩士生何煕濤說:“李老師每年講課內容都是不同的,內容在更新,觀點在深化,參考書目也在拓展。”碩士生廖介山說:“李老師經常到全國各地出差,卻從來沒有因此而耽誤一節(jié)課,他上課的ppt經常是在開課前半個小時才最終改定。”
李浩老師授課 塔力哈爾·葉爾江/攝
他主張教師應追求“敬畏講壇,站好講壇,超越講壇”三重境界,具有“佛陀愿、學者眼、園丁剪、老婆心”四維師德。他認為,優(yōu)秀的大學教師應該是“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的人。“簡單”是“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淡,是“豪華落盡見真淳”的淳,是“大道歸于平易”的易,頭腦簡單是指精神上的返璞歸真。四肢中兩條腿分別是教學和科研,兩條胳膊分別是專業(yè)素養(yǎng)和技能工具,四肢并用,彼此平衡,才能在教課科研道路上走得遠。
他還對“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這一眾所周知的“公理”提出新解,強調在當下的時空環(huán)境下,大學特別是西部大學既要有大樓,還要有大師,“大樓是大師也是大學的基本條件,所有大學的發(fā)展,大樓不是萬能的,沒有大樓是萬萬不能的”。
“冀枝葉之繁茂兮,愿俟時乎吾將刈”,從教三十多年,李浩培養(yǎng)了七八十名碩士、博士、博士后。他們當中有的后來獲得全國優(yōu)秀博士論文,有的入選國家級人才項目,有的在海外名校傳播中華文化種子。春華秋實,散落五湖四海,學生們仍懷揣著老師的為學為人為事風范。博士王偉現在已經是陜西師范大學教授,王偉說:“面臨外地高校高薪誘惑,我常常想起李老師‘到底掙多少錢才夠?’這句樸素的話,事業(yè)順利、舒心才是最重要的?!?/p>
道通天地
在《知識人研究芻議》這篇文章中,李浩寫到:“正如經濟人對應的經濟市場,資本人對應的是資本市場,思想者對應的是思想市場一樣,知識人對應的是知識市場。”“在社會政治中,知識分子須具有獨立意識,能對時政提出剴切的批評,而不是周容合時,應時順俗”。
王春泉教授說:“在這個個人主義覆蓋集體主義、個體狂歡代替集體奉獻的‘輕文明’時代,李浩偏偏選擇走古典主義、人文主義的路子,做一名溫潤詩意生存的君子,超越現實,目光朝向詩與遠方?!?/p>
李浩要求自己“把事做好,把名看淡”。面對商業(yè)文明的誘惑,暢銷書作家的氣宇軒昂,他抵抗旁騖,在布滿塵土的舊紙故書中輯錄考證、分析研究、編制索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像鐘表指針般步履不停。他說:“我深知自己資質愚鈍,只好就在這塊自留地上耕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給自足,不必看人臉色,更不必隨人俯仰,樂得逍遙自在,也許這是我等迂腐書生負隅頑抗,與現代文明博弈的最后一條鴻溝了?!?/p>
古典詩歌是李浩的學術研究對象,也是他心向往之的生存方式。他疾呼文人雅集小酌“能舍俗求雅,詩酒相激,機鋒碰撞,或對句接龍,或唱和應酬,其樂也融融,其境也沖沖?!?/p>
散文寫作也是李浩保留靈性、舒張自由的另一種方式。他先后出版了《悵望古今》《行水看云》《課比天大》《野天涯》等散文隨筆,在文中稱自己是一棵疼痛的蘆葦,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對話者,時而以反智的方式重建被理性剔除的思維本身,時而又用自己的堅忍來經歷內心黑夜式的精神體驗,時而又以思維“短路”的火花來點燃體悟認知的烈焰。蘇州大學王堯教授說李浩的散文“充滿了內在的張力,在內斂中藏鋒芒,平靜中亦有幾分狂狷”。西北大學楊樂生教授說:“每一篇的背后都或隱或顯地站著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具有獨立知識分子姿態(tài)的李浩,不論或大或小的話題都貫注著李浩的自由意志?!?/p>
一面回望傳統(tǒng),一面著眼未來,李浩圓融地行進在學林和塵世旅途上。他十分注重學術和道義的傳承,在多篇文章中引用陳寅恪“華夏學術最重傳授淵源,蓋非此不足以征信與人”來強調堅守,甘當“老宅子看門人”。同時又高度關注工業(yè)革命、信息技術最新進展,對重要科技名詞信手拈來,眺望學術的范式演進和社會的趨勢走向。
李浩帶領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師團隊 馬騫/攝
2016年,在李浩力促下,西北大學組建了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念茲在茲,朝斯夕斯,李浩傾盡心力投入中心建設,以期更好地返本歸元、涵養(yǎng)新知,推進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吾生有涯,而知無涯。在古典美的閬苑仙葩中周游,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云興霞蔚的萬千妙景讓李浩目不暇接。李浩說:“也許只有到鬢已星星也,才能知天命,體合宇宙的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領悟文道的深邃,恍然文字的奧秘。如此,將是長久的追求,終吾身而已矣。”
李浩教授說自己年齡越大,越喜歡清人龔自珍《己亥雜詩》組詩,其二七二寫道:“未濟終焉心縹緲,百事翻從缺陷好。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余情繞?”《周易》一書以乾卦起頭,第六十四卦沒有用象征完美圓融的既濟收尾,而是以表示事尚未完成的未濟卦壓卷,說明天地萬物遷移流轉,永無止期,人的認知也在不斷推進,不斷迭代,不斷升級。故曾國藩晚年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求闕齋”。他說他這一代人先天不足,后天也不足,但有幸趕上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指數式進步的時代,故應該不斷拓展認知帶寬,升級心智層級,努力為歷史和民族留下一點有益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