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統編教材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作者:■文/杜林濤
發布時間:2024-09-05 14:58:47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2022版新課標融入了核心素養這個新概念,并將其闡釋為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個方面。新課標分三個層面(基礎型、發展型、拓展型)設置了6個學習任務群,第一層設“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1個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第二層設“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3個發展型學習任務群,第三層設“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2個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其中,落實四大核心素養之一的思維能力的主要載體就是“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無論是學生的學習活動,還是人類的一切發明創造活動都離不開思維,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思維和語言互為依存,思維是語言的內在表達,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只有思維發展了語言才能流暢。語文姓“語”,學習的是語言,發展的是語言,這是語文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特點,發展和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這是語文教學最核心的功能。
對標“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中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提示”,筆者從以下三方面談談自己在具體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一些認識。
一、熟讀統編語文教材,把握單元文體和要素特點
義務教育統編版語文教材每一單元都有著獨特的文體特點,都有一個獨特的人文主題,都設定了獨有的語文要素,它們承載著不同的任務和使命,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特殊作用。一課一得是教材為每篇課文賦予的特殊使命,完成好一課一得也就完成了語文教材所賦予的任務使命。很多教師換湯不換藥,拿著新教材用著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每篇課文都按照分析主要內容、品詞析句、概括中心思想這種套路講,這是對統編版語文教材作用的弱化,是對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忽視。因此,教師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讀整套教科書、全冊書,全面、深度解讀文本,明確教學方向,充分發揮教科書的作用,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設計任務驅動,引領學生積極思考探究
“學習任務群”的關鍵詞就是“任務”,新課標將課程實施中的情境性和實踐性并列,表明二者相互依存,互為作用。任務驅動法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圍繞一個共同任務,在強烈的問題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協作學習的一種實踐活動。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設計程序,將任務驅動分為課前任務驅動、課中任務驅動和課后任務驅動。還可以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不同單元、不同文本的教學目標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在講授五年級下冊名著單元時,筆者為學生展示了很多著名人物。如教授《景陽岡》一文時,對于武松這個人物,筆者設計了思辨性題目:“對課文中的武松,人們有不同的評價,有人認為武松很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有人認為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魯莽,不聽別人善意的勸告。你有什么看法呢?說一說你的理由。”這道題目不固化人們對武松的評價,學生可以通過分析武松的語言、行為、心理描寫等,對武松進行多元、客觀、全面的評價。
三、確定文本思辨訓練點,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何挖掘文本中的思辨訓練點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聚焦單元訓練點,于“要素”處思辨;聚焦課文題目,于“課題”處思辨;聚焦文章“留白”,于“留白”處思辨;聚焦文本“矛盾”,于“爭議”處思辨,這些都是確定思維訓練點的好方法。確定了思辨訓練點,那么如何有效進行思辨性訓練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任務驅動、比較閱讀、借助表格、思維導圖等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會觀察,分析、提取、整理文本關鍵信息,理解文本中的觀點和思維方法,辨別相似事物的異同點,并讓學生試著說一說,以此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材其實就是個例子,這些體現思辨意識的課文分布在每一冊的某一個單元或某些課文中,教師要利用好這些例文,讓學生在學習中發展思維能力。
總之,教師只有用好統編版教材,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才能有效落實新課標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這些都是筆者對語文教學中落實四大核心素養之一的思維能力培養的思考。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高新第四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