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作者:■文/劉 瓊
發布時間:2024-09-05 14:56:48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大潮席卷全國,大批農村青年涌入城市尋找就業機會,與之相伴的是,學前留守兒童問題更為突出。盡管在各方努力下,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數量正逐年減少,但不可忽視的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大數目的農村學前留守兒童,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亟須解決。因此,研究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就十分有必要了。
一、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及存在問題
某市是我國西北地區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近年來其經濟發展速度提升,帶動了周邊鄉鎮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隨著越來越多年輕父母進城務工,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為各方關注的重點。
(一)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心理現狀
1.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現狀
第一,性格孤僻,自我封閉。在對某市周邊幾個村鎮留守兒童心理狀態調研時發現,許多孩子性格孤僻,不善與人交流,呈現自我封閉狀態。由于長時間與父母分離,以及家庭教育環境的不穩定,導致這些孩子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很多時候這些孩子寧愿自己獨自承受一些問題,也不愿過多與他人交流。時間久了,導致他們缺乏情感依靠,性格趨向內向化,在遇到問題時變得更加無助與焦慮。因此,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由于家庭特殊性,以及其長期以來的沉默寡言,很容易造成性格方面的緊張和焦慮,進而導致其出現孤僻、自閉的心理,而這些對他們的心理健康而言具有很大的隱患。
第二,情緒沖動,易出現暴力行為。從調研結果來看,多數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為3—6歲,這個年紀的兒童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處于不成熟狀態,容易受到外界一些新鮮事物的影響。尤其是山區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由于這些孩子正處于成長初期,無論生理還是心理都需要得到更多關注。3—6歲的兒童處于成長階段,其情緒穩定性更需要得到父母的關注和引導。但是在農村,特別是山區農村,學前兒童監護人多為家中老人,而老人接受新技術、新理念等的速度較慢,這容易導致學前留守兒童產生逆反心理,當這種逆反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很可能會突然之間爆發,如出現攻擊行為等,嚴重者甚至會產生暴力傾向。
第三,認知偏差,偏執性強。對農村學前留守兒童而言,其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因此,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在認知方面很容易出現偏差,進而導致其偏執心理的出現。兒童最初并沒有尊卑之分,在成長及學習階段產生了貧富認知,如果在這一階段沒有得到好的引導,容易導致他們認知方面出現問題。筆者調研中發現,一部分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將父母外出務工歸結為父母沒本事、沒能力,一部分農村學前留守兒童還形成了盲目攀比的心態,甚至還有一小部分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在父母面前態度冷漠,不理解父母的辛苦和努力,與父母之間出現情感隔閡。一般說來,由于認知偏差,造成這部分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在學習中也往往難以集中精力,學習成績普遍較差。
2.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學習心理現狀
筆者調研過程中還發現,有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處于幼兒園和小學學習階段。幼兒園和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都處于成長階段,因此其需要成年人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由于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家長常年在外務工,他們與老人常年生活在一起,學習自主意識的培養和健康心理養成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學習主觀能動性差。由于學前留守兒童自我約束力差,加之老年人在約束他們學習方面力量薄弱,輔導能力不足,很多老年人甚至用強制力約束他們學習,容易給他們心理健康成長帶來壓力。許多農村學前留守兒童還會出現不愛上學,甚至厭學的情況。具體表現為:玩心重,放學回家后以玩為主,不能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即便是多次督促仍然效果不大,或者是帶著情緒完成作業,等等。這種現象在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群體中較為普遍。
第二,學習中遇難題易煩躁。留守兒童由于家長長期不在身邊,遇到需要協助的學習問題時,在老人那里無法得到協助,往往最后是要自己想辦法解決,時間久了容易厭學。雖然農村學前留守兒童身邊有老人看護,但年齡的代溝讓他們和老人之間無法有效溝通。在筆者調研的一些地區,由于老年人文化修養和認知不高,導致他們主要以打罵為主來教育孩子,也有一些老年人過度溺愛孩子,這會對孩子健康成長產生消極影響,使他們在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往往會產生煩躁的負面情緒。
(二)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1.成長環境不健全
親情缺失是某市周邊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問題的首要原因。長期與父母分離的生活讓某市周邊農村學前留守兒童與父母間的關系淡漠,親情欠缺。隔代教育中老人多以溺愛為主,孩子要什么給什么,而在親情、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十分少。這致使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在老人長時間的溺愛過程中形成飛揚跋扈、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親情、友情認知低,對父母、家人甚至朋友淡漠。調研中筆者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一個玩具交給一群農村學前留守兒童中的兩個孩子,讓他們一起玩耍。出乎意料的是,在拿到玩具后這兩個孩子都是自己在一邊玩,鮮少和身邊小伙伴分享。而在城市孩子間同樣做這個實驗,得到的結果卻截然相反。由此可以看出,親情的缺失導致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在心理狀態上表現出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
2.道德理念缺失
兒童良好的道德文化素質的養成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的共同努力。在農村學前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家長教育缺失導致農村學前留守兒童道德理念認知缺失,這不利于他們良好心理的養成。在筆者調研的區域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員外出務工,這固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家里孩子的生活狀態帶來一定的改善,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消極的潛在心理問題。父母外出務工一定程度上是豐富了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物質生活,但卻無法滿足他們精神層面的需求。家長的長期外出務工,將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留給了家中老人。家中老人對孩子的過度溺愛導致不少農村學前留守兒童道德認知的偏離,使其認為自己就是家里的“霸王”,無論提任何要求都應該得到滿足。甚至一些學前留守兒童由于零花錢過多而產生了攀比、奢侈浪費等心態。過多的零花錢容易還助長了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享樂主義思想,甚至形成拜金主義思想。此外,在金錢驅使下,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由于道德理念問題也很容易催生一些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3.人生觀、價值觀出現認知偏差
調研中筆者還發現,認知偏差的存在導致許多農村學前留守兒童人生觀、價值觀出現認知偏差。如盲目崇拜主義思想泛濫。在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群體中,認為一些比較酷的行為就是英雄主義的一種表現。比如在受到同學欺負后以更厲害的方式報復同學等。這也是農村學前留守兒童認知偏差導致的。農村學前留守兒童道德理念的缺失,不良行為的出現得不到有效糾正,導致其在不完整人格驅使下難免會有一些過激行為。
二、解決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
針對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社會各方可以通過多種手段通力協作,以有效解決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一)家庭是留守兒童健康心理培養的基礎
綜觀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多數都是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務工造成的。因此,要解決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還需要從源頭做起。家長作為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任老師,不能因為外出務工的原因就忽略對兒童的家庭教育。即便是在外務工,也要經常與孩子互動,多了解孩子的想法。
1.多溝通,實時了解留守兒童心理狀態
目前筆者調研地區的農村發展迅速,電話、手機在農村家庭基本都有了。外出務工雖然不能夠經?;丶?,但也可以通過電話等方式常與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孩子心理健康情況。外出務工的父母在工作之余,可以多跟孩子交流,盡可能每天都能和孩子通電話,對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給予更多關注,以實時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與情緒變化等。
2.借助即時通信工具與孩子的近距離接觸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實現了信息的即時互通,外出務工的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父母可以通過微信、QQ等即時通信工具與孩子近距離溝通,讓孩子切實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3.主動與學校老師交流,了解孩子情況
通過與學校老師的及時溝通,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在校學習情況,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督促孩子認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從而促使孩子不斷改進學習方式,提升學習成績。
在與孩子的溝通中,父母能夠說出孩子每天在學校的一些情況,這會在心理上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同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時刻都在關注自己。這種關注是孩子養成健康心理狀態的基礎和前提。通過與學校教師的交流,外出務工家長也能更好地發現孩子心理方面的一些微小變化,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4.增加回家次數,多與孩子交流
外出務工人員可以通過電話、網絡視頻等通信工具與孩子實時交流,但要想真正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是離不開家長與孩子的相處和及交流的。因此,外出務工人員要經常回家看望孩子,增加與孩子相處的時間。
(二)學校是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健康心理培養的重要地方
在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培養中,學校擔負著重要的責任。學校作為未成年人成長成才的重要地方,在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培養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學習環境的營造
農村學前留守兒童是一個十分特殊的群體。學??梢葬槍@個群體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比如加大學校建設力度,積極推進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筆者調研的地區在推進農村中小幼工作的過程中,把營造輕松學習愉悅的環境作為改革的重點,積極為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2.建立家校溝通平臺
為強化學前留守兒童健康心理培養效果,學校可以聯合家長共同關注孩子健康心理培養。筆者調研區域學校的家校合作平臺模式建設已取得了良好成效,并把這種模式延引到周邊農村地區的中小學建設之中,這對農村務工人員孩子心理健康培養來說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一方面從學校角度來說,學校有義務向家長告知其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另一方面通過完善家校溝通平臺,能夠促使家長把孩子的心理狀態及時與學校溝通,這有助于構建良好的學前留守兒童健康心理培養機制。
3.完善學校心理咨詢設置
首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施。通過每周開設心理健康課程,使家長及學生意識到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其次,開設心理健康咨詢室。咨詢室要堅持獨立封閉性與保密性,尊重學前留守兒童隱私,教師可以將他們的心理問題記錄下來,并為他們提供專業的解決方法。良好的心理咨詢室的運用,可以加強教師與孩子之間的互動,使學校能更好地、更及時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動態。
(三)政府監管職責的發揮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的提速,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政府可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為學前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比如擔負起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培養之任,加強對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關注,保障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健康心理的培養。
首先,從政府監管角度加強對農村網吧、游戲廳等娛樂設施的監管力度,堅決拒絕未成年人進入。同時,政府可以定期組織對留守兒童家庭進行關懷、慰問等方面的活動,讓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切實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愛。其次,政府可以加強正確的輿論引導,對社會風氣、互聯網信息等加強監管力度,對農村學前留守兒童不利的思想、信息等要堅決阻隔,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成才環境。最后,積極弘揚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為留守兒童提供正確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此外,社會上的公益組織可以多組織關愛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活動,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專家可以定期到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家中與孩子互動,如果發現孩子有心理問題就及時針對性地解決,這不但能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而且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筆者就某市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問題的成因進行了探討。探討中發現: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是難以避免的,為保障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培養問題,可以綜合借助學校、社會和國家三方面的力量加強對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培養,從而有效解決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確保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成才。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鳳縣唐藏鎮中心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