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小土豆,跟著下雪的節奏,跺跺腳甩甩頭,放飛你的小自由……”歡快的節奏,優美的旋律,詼諧的歌詞,千姿百態的冰雕畫面,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的美,進而激發了人們去冰城旅游的熱情,充分顯示了歌曲《小土豆》在宣傳推介地方旅游的獨特魅力。小學音樂學科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讓小學生在音樂中感受美,體驗美,陶冶情操,達到寓教于樂、寓樂于育、健康成長的目的,筆者結合多年教育實踐,認為貴在突出“五個字”。

一、突出“設”字濃興趣

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理強,易于接受感染力強、富有情趣的事物。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以此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1.童話故事引入

例如,在教學《小紅帽》一課時,筆者這樣引入新課:“同學們,你們喜歡聽童話故事嗎?那今天老師講一個故事,看哪個同學能很快說出故事的名字?!边@樣,學生的興致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為后邊的音樂教學打好了基礎。

2.視頻畫面引入式

例如,在教學《大海的歌》一課時,筆者出示了與大海有關視頻、圖片,并為學生播放了海浪拍擊海岸、海鷗飛翔的畫面,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該歌曲的興趣。

3.利用學生的親身經歷導入

例如,在教學《過新年》一課時,筆者首先鼓勵學生說一說新年有哪些習俗。其次通過學生過年燃鞭炮、吃年夜飯、拜年、收壓歲錢等親身經歷,激發他們學唱該歌曲的興趣。

二、突出“動”字增效果

心理學表明,興趣與好奇心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感性是他們學習反應的主要形式。因此,要提高小學音樂課程教學效果,教師必須牢牢把握學生年齡小、好奇、好動、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充分運用舞蹈、律動、游戲等符合他們認知、感知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動起來,積極參與到音樂教學活動中,進一步增強音樂課程教學效果。

1.借助歌舞活躍課堂教學氛圍

例如,在教學《北京喜訊到邊寨》一課時,筆者鼓勵學生跟著歡快的管弦樂節奏舞起來,唱起來,用肢體語言真切感受歌曲的意境,體會山寨群眾欣喜若狂、載歌載舞熱烈慶祝的場景。這種參與性強、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明顯的效果。

2.運用直觀教具巧助教學

隨著科技的進步,教學手段越來越現代化,尤其電教手段的多樣性和普遍使用,為進一步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如,欣賞《牧童短笛》時,筆者為學生展示了歌曲畫面:春光明媚的田野里,綠樹成蔭,兩個天真無邪、活潑好動的牧童騎在牛背上悠然地吹著笛子。同時,筆者還借助《牧童短笛》一曲清脆的音色,歡快的節奏,激發了學生對童年生活的向往和回憶,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教學意境中。

3.利用兒歌促進教學

一曲《挖呀挖呀挖》讓武漢的黃老師成為網紅,從而引發了全社會各行各業的“挖呀挖”。拋開事件本身,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了兒歌的魅力所在,也為小學音樂教師提供了借鑒。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兒歌朗朗上口、易于記憶的優勢,輔助豐富的手勢、表情等與學生積極互動,進一步提高音樂教學質量。例如,在教學《拉勾勾》《跳繩》《國旗國旗真美麗》時,筆者均采用了此法。

4.通過游戲進行教學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不能讓小學生僅停留在唱、跳上,還要認真學習音樂理論知識。但由于大部分學生沒有接觸過或學過樂器,五線譜上的“小蝌蚪”讓他們望而卻步,極大地影響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游戲是學生喜歡的活動之一,教師可以將音樂理論知識教學與游戲有機結合,寓教于樂,這是一種教學方式的創新和嘗試。例如,在講授強音與弱音時,筆者讓學生分別扮演獅子與小貓,通過動物叫聲的大小區別強音與弱音。

三、突出“育”字強能力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音樂教學要讓學生感知、體驗、了解音樂的感性特征和審美特征,養成良好的欣賞習慣,能對音樂作品和音樂活動進行簡單評價。為此,筆者圍繞上述目標,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從以下三個能力培養方面下功夫,出實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

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就是要引導學生用耳朵、眼睛發現探索音樂作品的美。例如,在《美麗的草原》教學中,筆者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演示了歌曲的畫面,讓學生聽著優美的音樂,看著天藍地綠的草原,欣賞著優美的歌詞,沉浸在優美的曲境中,這就達到了以景動人、以美育人的感知能力培養目標。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實踐證明,音樂不僅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小麻雀》一課時,筆者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充當小麻雀,一組充當小花貓,跟著音樂律動,并根據小麻雀、小花貓的生活習性模仿它們的動作,因勢利導,鼓勵每個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填充小花貓的歌詞。課堂教學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非常高漲,他們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3.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隨著抖音等自媒體的興起,網絡音樂歌曲不絕于耳,給人們帶來了一場視覺、聽覺盛宴。但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小,鑒別能力差,一些歌詞低俗、旋律萎靡的歌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的作用,教育、引導學生唱好歌、聽好曲,還要用旋律是否優美、歌詞是否優美、情境是否優美、格調是否高雅這四個標準鑒別好歌好曲,唱響主旋律,占領主陣地,弘揚正能量。

四、突出“美”字陶情操

音樂是一門特殊的聽覺藝術,它以樂曲的旋律美、歌詞的語言美、音響的意境美,表現的體態美、演唱的情感美陶冶情操和凈化人的心靈,美化人的行為。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美、認識美、體驗美、創造美、發展美,唱響主旋律。還要用高雅的音樂熏陶學生,用優美的旋律溫暖學生,用優美的歌詞教育學生,用嘹亮的歌聲鼓舞學生,讓學生在歌聲中陶冶情操,在音樂中浸潤心靈。

1.用優美的歌詞引導人

小學音樂課本中每首歌曲都是旋律、歌詞、意境完美地有機統一。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歌詞的內涵,欣賞歌詞之美,達到以歌育人的目的。例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教學中,筆者有感情地為學生朗誦了歌詞,以自己強烈的情感、動聽的語言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歌詞昂揚、振奮人心的氣勢所表現的悲壯美,從而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逐步培養學生忠貞不渝的愛國美德。

2.用優美的旋律影響人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教材中的作品,用優美的音樂旋律感染學生,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感,從而實現提高學生修養、陶冶學生情操、振奮學生精神等目的。此外,教師在平時還要讓學生聽一些中外古典名曲,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聆聽中感受,在感受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3.用優美的場景教化人

現實生活中,一些網絡歌曲之所以流行,是因為聽眾與歌曲產生了共鳴,覺得歌曲與自己的生活經歷、生活環境相吻合,甚至覺得歌曲為自己而作。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境由心生的作用,注意歌曲的場景,用優美的場景教化人,讓學生在音樂的殿堂中感受美。

五、突出“德”字鑄品質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音樂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學生實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小學音樂教師要注重挖掘音樂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從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從內容入手,深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充分發揮音樂學科的育人功能。例如,在教學《三個和尚》時,筆者讓學生扮演三個和尚進行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樸素道理,這對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和擔當意識有著重要的作用。

2.在教學過程中強化思想道德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合唱、分唱的方式,讓學生守規矩、懂配合,進一步強化紀律意識、合作意識。

3.在音樂體驗中內化思想道德教育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情感的藝術重在體驗。例如,在教學《雨花石》時,筆者引導學生體會歌曲的意境,向英雄先烈學習,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

作者單位  陜西省旬邑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