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策略探究
作者:■文/張杰時
發布時間:2024-09-05 10:15:02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大單元教學圍繞某一主題重新整合相關知識,并將學科核心素養融入其中,這樣能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運用大單元教學策略,將現代新型技術手段與教學模式相關聯,能突出信息技術教學的重難點,有效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涵蓋內容較多,授課時為確保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更好地認識和掌握所學知識,可對相關教學內容在順序上進行適當調整,運用大單元教學策略開展授課活動,從關注學科的零散知識,走向學科知識背后的結構、聯系、規律等,追求知識、能力的應用和遷移,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科知識與技能的高效完成。
一、大單元教學主題
大單元教學主題是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與主旋律,在大單元教學主題的引導下,大單元教學才能夠順利高效開展。因此,教師設計大單元教學主題時,首先要考慮學生信息技術掌握水平,通讀單元內容后,深入研究單元內容的教育教學價值,制訂一個圍繞大單元的教育基點,然后從基點出發,以點帶面,以面到題進行大單元教學活動主題設計。在設計大單元主題時,一定要重點考慮各單元的獨立性和單元間的聯系,從而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層次、有秩序獲得綜合能力的提升。
教師教學算法基礎時,可以采用大單元教學開展教學。該單元三節教學內容可以使用Python進行教學設計。具體設計思路如下:借助有趣的案例(韓信點兵)為學生展示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了解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步驟,清楚計算機與“人”在解決問題上的區別與聯系,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同時,要求學生開展自主學習,通過查閱資料,篩選資料中的有用信息,了解 Python開發工具、開發界面及代碼發布的相關知識,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為程序設計基礎教學的順利開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大單元教學策略
在確定好大單元教學主題后,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及教學主題精心設計教學策略。只有適合大單元教學內容的策略才更能突出教學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選取大單元教學策略時可以堅持以下原則:一是生活性原則;二是生動性原則;三是自主開放性原則;四是突破挑戰性原則。
生活性原則即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機關聯,提升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教育的價值和意義。生動性原則即強調程序編碼中的表達效果要直觀形象,圖文并茂,多感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動態模擬過程,有效呈現重難點。開放性原則即以聯系、發展的眼光選取大單元教學策略,設計可以不局限于課本內容,積極調動學生創造性,鼓勵師生、生生交流,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和個性化的發展。突破挑戰性原則即課堂上要有“真”問題,這些問題不是簡單回答“是”或“否”就可以的,而是能通過問題激發學生思維,給方法但不給答案,要體現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發揮集體智慧,鼓勵學生主動挑戰,充分肯定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教師教學知識與數字化學習時,可以介紹我國在量子計算機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績,讓學生在興奮、自豪、自信、鼓舞中對信息技術產生濃厚興趣,激活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信心。
三、大單元教學評價機制
大單元教學評價機制要能夠對學習成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等有一個全面的評價。評價機制建立要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要求和理念作為評價標準,保證評價機制的多元化和、公平性和公正性。首先應當樹立科學的評價理念,對學習的全過程展開評價,而不是只關注學習成果或最終成績。在對學習的全過程進行評價時,教師還可以設計起點評價機制、過程評價機制和成果評價機制等。此外,在進行評價時教師還可以設計自我評價機制、他人評價機制、小組評價機制等。讓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感受多種身份的轉換,既是評價的主體也是評價的客體,提升學生評價能力。讓學生明白,評價并不是評優評差,而是利用評價促進有效學習。評價是對大單元結束之后的一個總結,同時也是對下一個大單元教學的預設。
綜上所述,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可以采用大單元教學策略,這不僅能從整體上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還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奠定扎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北城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