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材的推行,讓閱讀成為一個熱詞,重視孩子的閱讀,已成為家長和教師的共識。但很多孩子的課外閱讀只是走馬觀花,缺乏方法的引導,收獲寥寥無幾。那么,如何提升小學生課內閱讀量呢?筆者結合“‘雙減’之下小學語文中段落實課內海量閱讀的策略研究”課題,通過“扶、放、得、用”四部曲落實小學中段學生課內海量閱讀。

一、扶——課外閱讀課內化的準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施要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注重閱讀引導,培養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位。合陽縣城關第二小學推行的語文主題學習模式就是以高效課堂、學生自主學習和課內大量閱讀為依托,以編寫圍繞教材單元主題的實驗教材(《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為載體的語文學習體系。“扶”就是通過其中的精品閱讀課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實踐,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備課時,學校教師大膽取舍,積極落實課堂“瘦身”、學生“減負”、閱讀“增量”的教學目標。例如,筆者在執教《司馬遷》這篇精讀課文時,不再是傳統的逐字逐句讓學生理解意思,而是堅持一課一得,用朗讀貫穿課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故事情節,更重要的是從中獲得充滿靈性的感悟。在教學中省掉了無用低效的內容和環節,然后“扶”著學生運用本課所學閱讀方法,拓展閱讀同類型的文章——《孔融讓梨》。古語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學會放手,學生才會有充足的課內閱讀時間和空間。

二、得——課外閱讀課內化的應用

沈大安教授曾說過,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主題教學模式中的自主閱讀課,就是將各單元略讀課文進行優化整合,采用精讀課文所教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筆者在執教《灰雀》一課時,就拓展了《手術臺就是陣地》這篇文章。課堂上,筆者通過回顧《掌聲》的寫法,指出語用點,讓學生習得方法,明確目標,并遷移運用自主學習《灰雀》和《手術臺就是陣地》,這樣就能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三、放——課外閱讀內化的保障

新課標提出,小學3~4 年級學生課外閱讀量不少于40萬字。在實際學習中,學生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實屬不易。語文主題教學模式中的“閱讀鏈接”課就是指導學生自主選擇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讀物,開展自主閱讀或合作閱讀,引領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梳理,對學習方法進行實踐提升。為此,筆者在《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梳理了大量閱讀篇目。例如,在講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時,課題組成員張老師圍繞單元主題“美好品質”在《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梳理了同類型文章——《舉手的秘密》《一罐果醬》《小攝影師》,以組文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閱讀,進行比較,讓學生感受不同作家的寫作風格,喚起學生的認知與思考,進而使學生學會運用,激勵學生更深、更廣地涉獵。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要使學生實現“增量”“海量”閱讀,“放”是保障,可以通用于每一種課型,精品閱讀課、自主閱讀課后20分鐘,鏈接閱讀課前30分鐘,教師都可以放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用習得的方法放手閱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課堂“瘦身”,學生“減負”,閱讀“增量”,實現課內海量閱讀。

四、用——課外閱讀內化的目的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外閱讀指導類型也應該是自由靈活、多種多樣的。教師要利用好讀書吧里面推薦的課外書,讓學生運用所學方法在閱讀課中快速閱讀,落實課內海量閱讀。此外,教師還應開展多樣化的閱讀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朗讀比賽、讀書分享等,讓學生在小組內或全班分享,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同時,教師要多元化地評價學生的分享,給予他們閱讀的動力。

廣讀必將為學生的人生打好底色,為學生的心靈提供溫暖。總之,在雙減政策下,落實小學生課內海量閱讀任重道遠,還需教師日復一日地堅持,給學生提供正確、高效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合陽縣城關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