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時代教師,我們站在一個新起點上,分享著時代紅利,也迎接著時代挑戰。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當前的課程教學改革越來越強調學科內及學科間的統整,整體統籌學科知識,重視知識之間的聯系與運用,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一、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全體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是一種高階思維,因此語文教學應聚焦核心素養,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訓練,同時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語文課程教學肩負著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及思維能力的任務。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始終堅持和瞄準思維能力這一核心。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思維能力是這樣定義的,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思維能力包括觀察、記憶、理解、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抽象、推理、論證、判斷、創造、想象等內容。它是整個智慧的核心,參與、支配著一切智力活動。

其實,人們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問題時常常會“想一想”,這個“想一想”的過程,就是拓展思維的過程。思維能力是整個智力的核心,參與并支配著一切智力活動。思維能力是理解力、分析力、論證力、概括力、判斷力、推理力等能力的綜合體現。一個人夠不夠聰明,有沒有智慧,主要就是看他的思維能力強不強;要讓一名學生聰明起來,智慧起來,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培養其思維能力。學習語文一定要有思維的基本功,思維是智力的核心,語言和思維是同時發生的,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還要讓學生的潛能發揮出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學習過程中不思考的話,那么讀的時候也一定是有口無心,寫的時候更是詞不達意。語文的思維就是理解、分析及綜合,然后在鑒賞評價的基礎上精準表達和探究。作為語文教師,在完成知識教學目標的同時,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建構語文思維能力發展體系。

二、思維訓練貫穿語文教學

仔細研讀教材會發現,思維訓練在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貫穿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以下是摘選的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的單元語文要素: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根據信息作簡單推斷,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根據信息作簡單推斷,訓練邏輯思維,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了解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了解課文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理清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感受課文中豐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內容,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抓住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這些單元要素的表述強調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其實,所有的語言訓練要素的核心訓練內容都是思維訓練,這是受語言本質所決定的。因此,對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進行分析時,都應當符合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完成語文要素的訓練目標,進而借助教材實現課標所設定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通過研讀部編版教材中各個單元的語文要素,可以發現語文要素主要以閱讀與寫作為核心訓練點,其表述也是豐富多樣的。六個學年的學習,從字詞學習到句段學習,再到篇章學習,從說話訓練到寫話訓練,從寫一段話到構思整篇,學習的載體不同,思維能力的具體表現也會不斷變化,同時又因為人的思維過程是無法實際觀察到的,所有對思維的觀察,都是要通過借助人的外在行為來實現的。綜合這些因素,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單元語文要素多數都充滿著識字、查字典、近義詞、形聲字、情感體驗、新鮮感的句子、生動的語言、難懂的句子、寫作順序、人物描寫方法等方面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更多的是指向語文教學的各種載體與形式,這些內容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是為了適應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但作為教師,一定要具備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火眼金睛”,明白這些語文要素的本質所在。

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借助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這個要素的核心能力點是理解,理解的最終目標是明白這段話的意思,而理解的輔助手段是關鍵句。那么從思維能力的視角來剖析這個要素就會發現,理解是這個要素的核心思維能力點所在,什么是理解?心理學層面的解釋是:運用已有知識揭露事物之間的聯系而認識新事物的過程,理解是將未知事物的變化和發展邏輯同人固有的認知相統一的過程。

以本單元《海濱小城》的第四自然段為例。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中心意思很簡單,就是“小城里每一個庭院都栽了很多樹”。知道了這個中心句,是不是就意味著理解了呢?如果單純理解這句話對孩子來說很簡單,但是如果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對整篇文章的理解也就只能浮于表面了。所以,在自讀過程中找出中心句之后,接下來的任務就是理解了。往下閱讀會發現文章通過“有……還有……”“很多”“滿街滿院”“好像籠罩在一片片紅云中”等表現庭院的美麗;從“樹的種類多”“桉樹的香味濃”“鳳凰樹開花熱鬧”三個方面解釋“小城里每一個庭院都栽了很多樹”。繼續思考和推理可知:樹的種類多,說明這里適合各種樹木的生長,自然環境為各種樹木的生長提供了所需的條件,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這座海濱小城的美麗;桉樹的香味濃,說明在這座海濱小城桉樹的分布多,香味隨處可以聞到,沁人心脾;鳳凰樹開花熱鬧,小城好像籠罩在一片片紅云中,一眼望去花團錦簇,也是在表明海濱小城的樹多。文章分析到這里,作者從數量、味道、形狀三個方面層層推進,使學生對“小城里每一個庭院都栽了很多樹”有了更深入理解與思考。

以上整個理解過程中有判斷、有推理、有分析、有綜合、有聯想,理解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以上只是一個分析樣本,其實每一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每一類任務群的目標,都應該有這樣深刻的思維過程與學習過程的分析,進而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發現整個知識與學習的本質,而只有抓住了本質,教學才能高效。

三、大單元教學的落實

既然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此重要,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到底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才能使他們成為會思考、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人才呢?其中大單元教學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指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整體教學是學科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發展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路徑。大單元整體教學站在高位,把一個學段作為整體進行通盤考慮,有效實現了知識的跨年級遷移,彌補了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導致的許多缺陷,它既能充分揭示學科知識間的縱橫關系,優化學科知識結構,又能將學科具體事實與學科抽象概念反復進行整合與加工,有利于促進學生在結構化的知識系統中提升學科思維品質及分析處理復雜問題的素養水平。開展大單元教學有助于將教學由淺表引向深入,推動學生的思維由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讓學生走向真實情境,進而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真實情境有助于學生打通知識與生活之間的壁壘,形成語言在真實生活中的運用素養,在情境中掌握抽象、遷移及轉化。教師借助情境支架串聯單元和分解任務能使學生拾級而上,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使學生的表達更為真實生動。

要落實好大單元教學,必須把握三個原則。一是明確學科育人理念。根據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需要,確定學習內容、情境、方法、評價等,確保單元的每一個元素都要聚焦學生核心素養。 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首先要明確該學科的學科素養和育人理念,其次要明確課程標準。確定大單元主題時,要依據學科素養和課程標準對照學生發展所需的素養,然后聚焦教材內容,關注所授的具體知識。二是以學生學習為主線。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再是機械似的學習,也不再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而是在學習任務引導下,主動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三是以真實的任務為驅動。單元大任務可以有邏輯地分解為幾個子任務,設計連貫的單元活動,建構新的單元流程,引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師在分解任務時要提煉主題及核心概念,關注學生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進階。真實性是大單元最重要的特點,大概念又是大單元教學的主要抓手。因此,基于真實性的教學任務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教學任務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且要有一定的挑戰性,和學科素養緊密結合,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學科學習過程中的困難。

大單元教學一般分為以下流程。一是確定單元主題。通過分析單元中各個篇章之間的內容關系和知識邏輯關聯確定大單元主題。二是設置情境任務。圍繞大單元主題設置真實生活情境及布置學習任務。三是確定單元目標。依據學科核心素養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提煉概念。結合學情明確大單元目標。四是設計評價量表。針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表現性任務及學習技能,選用合宜的評價方法:非正式檢查,如口頭提問、觀察及對話等;傳統的紙筆測試,如選擇、填空、簡答、論述等;表現性評價,根據課堂環節設計相關評價性表格。五是設計課堂活動。依據單元導向與單元目標,選擇合適的學習策略及學習方式設計課堂教學活動。

四、大單元教學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實例

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圍繞“思維的火花”安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賽馬》《跳水》三篇精讀課文及習作“神奇的冒險之旅”、語文園地六,落實“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根據情境編寫故事,把事情發展變化的過程寫具體”。本單元的三篇課文都展現了智者的思辨智慧。學習中學生可以通過故事中智者的視角觀察、分析、歸納及判斷,從而深入了解智者的思維過程,領悟思維與決策之間的關系。在習作中學生要能將人物、場景、裝備、險情等多角度、多方面的信息關聯起來巧妙構思,這樣才能更好地塑造出一名智者。

通過分析發現,本單元無論是閱讀還是習作,要想將內隱的信息外顯是要借助語言表達的。可見思維與語言是本單元的重難點所在。那么學生發展的空間又在哪里呢?先看閱讀,本單元的閱讀大多含蓄、厚重,要想深入理解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而第三學段就是要求學生掌握不同的理解方法,如五年級下冊“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六年級上冊“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六年級下冊“閱讀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縱向梳理會發現,中年級重在對學生形象思維的培養。而在本單元之后就向抽象思維邁進了,這對學生而言是有一定挑戰的,如要求學生能通過文中的信息關聯了解智者的思維過程,最后橫向分析這三篇課文,《自相矛盾》是進階的基礎,學生能以圍觀者的視角將有價值的信息進行關聯整合,讀懂圍觀者質疑的智慧。《田忌賽馬》處于承上啟下的進階位置,學生要能將馬與人的顯性信息與隱性信息關聯整合,讀懂孫臏對陣的智慧。《跳水》處于由表達向閱讀的過渡位置,學生要能將水手、環境、孩子等信息進行整合,讀懂船長用槍逼孩子跳水這一高明的選擇。

第三學段的教學側重點放在巧妙構思上。學生要想把習作“神奇的探險之旅”寫好,就必須要將人物、場景、裝備及險情等信息關聯整合進行整體布局,巧妙構思,才能更好地塑造出一位智者。

通過對教材的解讀和學情的分析,可以確定本單元的大概念為“思維大挑戰,請讓我來為你代言”。在這個大概念和教學目標之下,確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筆者共設計了兩個任務。第一個任務“誰是智者代言人,請你來挑戰”。要求學生能夠有邏輯且清楚地講出智者的思維過程,讀懂智者的大智慧。第二個任務“創編探險故事大挑戰,請你為智者代言”。在第一個任務下又設計了三個子任務:我為圍觀者代言、我為孫臏代言、我為船長代言。每個子任務下面又設計了三個活動:我為圍觀者代言設計了古今故事對對碰、我為圍觀者代言、故事講給誰聽三個活動。我為孫臏代言設計了講出故事還原對陣、我為孫臏代言、說服眾臣三個活動。我為船長代言設計了講好故事、我為船長代言、對話大作家三個活動。每一個活動都是有邏輯的任務鏈,根據認知發展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級根據學生的已知能力創設指向整體感知的活動;第二層級針對學生的思維特點創設與觀察分析緊密結合的代言活動;第三層級由課內走向課外,從閱讀走向表達,繼續延伸學生的思維表達。

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要做到學習評價伴隨全程。我為圍觀者代言要求學生能關聯整合有價值的信息,讀懂圍觀者提出質疑的思維過程,能語言通順、思路清晰地講出圍觀者的思維過程。我為孫臏代言要求學生能關聯整合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讀懂孫臏的思維過程,能夠語言通順、思路清晰地講出孫臏的思維過程。我為船長代言要求學生能關聯整合多角度的信息讀懂船長辦法的絕妙,能夠語言通順、思路清晰地講出船長的思維過程。

第二個任務下筆者設計了創編探故事大挑戰。首先讓學生對話大作家托爾斯泰,探索他的構思之妙。在《跳水》一課中,作者正是巧妙利用出險和化險的情節轉折塑造了一位機智的船長,由此筆者搭設從閱讀走向表達的橋梁,讓學生創編探險故事,通過任務一探險故事規劃描繪探險夢想、制定探險計劃、設計探險險情、搭建探險支架、描寫探險經歷。任務二探險故事共分享是進行合情合理的構思,把遇到的困難和求生的方法寫具體。

這樣的大單元教學既有情境的創設,又有任務的驅動,更有全程的評價和作業的設計,由課內遷移到課外,把知識轉化為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升思維能力,解決生活中一個個真實的問題,這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語文思維的重要方法。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臨渭豐蔭明德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