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霞,女,漢族,1972年7月生,中共黨員,陜西省延安大學教授。

她根植教壇近三十年,作為延安大學土木建筑學科的主要創建人和帶頭人,帶領師生把單一的“工民建”專業建設為3個本科專業和1個專業碩士學位點獨立運行學院;狠抓師資隊伍建設,建成3個社會服務團隊和6個教學科研團隊。

立足大局,全面推進學院發展

延安大學是中國共產黨親手創辦的第一所綜合大學,又是原名保留在革命老區的唯一一所大學,具有光榮的歷史與優良的傳統,延安精神是延安大學的旗幟。

作為建筑工程學院院長和黨委副書記,楊紅霞老師是延安大學土木建筑學科的主要創建人之一。延安大學土建學科創建于1995年,初創時幾乎一無所有,她與同事們硬是憑著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白手起家,不僅將學科專業建起來了,而且由掛靠其它學院到獨立成系,最后建成學院。

楊紅霞擔任系主任、院長16年,帶領師生在原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專科層次的基礎上,先后創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給排水3個本科專業和1個土木水利專業碩士學位點,同時,積極爭取資源改善專業實驗條件,先后建成32個專業實驗分室。延安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每一步的發展都離不開她的付出。

努力彌補人才缺乏短板,狠抓師資隊伍建設

面對高層人才引進難的問題,楊紅霞采用“引培并舉”的辦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她幾乎走遍了全國各地專業院校,深入到院系宣傳學校人才政策,甚至約見目標人當面做工作,在合適機會也聯系并引進了相關專業的海外留學生。同時,她多次與學校人事部門說明人才引進難的現狀,爭取外培政策,鼓勵年輕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以定向委托培養的方式攻讀博士學位。另外,還采用合同制的形式暫聘高層次專家作為師資短缺的臨時過渡,解決了師資短缺與青年教師外出學習深造的矛盾。

人才引進來是一回事,長久留住人才是另一回事。她用待遇留人、事業留人和感情留人來“拴住”人才,主動為來校博士爭取緊缺人才待遇,根據人員專業背景進行分組編隊,并積極為他們搭建平臺、熱心為生育老師或家屬聯系醫院。通過近10年的努力,現已形成包括26名博士學位教師在內的相對穩定的56人建工大家庭。

20240904111335156-47-480aa.png

關心青年教師成長,盡心竭力傳幫帶

引進人才難,把博士人才培育成優秀教師更難。學院引進的博士生大多數是工科專業背景,缺乏系統的教學技能培訓和鍛煉。作為老教師,她每年都要擔任1-2名青年教師導師工作,指導他們備課、授課、開展科學研究。她制定了青年教師導師制“三審三校”實施細則,即新教師上講臺之前指導教師必須審教案、審課件、審課程安排,通過試講校正教態、校正口頭禪、校正板書;同時,她也十分注重青年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升,要求他們注意平時積累,盡快明確研究方向、融入團隊、申報項目,指導他們選擇課題、撰寫項目申請書等。

經過悉心培養和指導,所指導的青年教師獲延安大學最受學生歡迎教師獎1人、陜西省高校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二等獎1人、第五屆全國青年教師混凝土結構教學比賽一等獎1人,獲延安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陜西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近五年,有5人先后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

大力營造學院文化、聚力塑造高尚師德

一個強有力的集體離不開共識的文化靈魂。作為學院兼職黨委副書記,把學院文化建設、師德師風建設和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度融合。自2013年學院獨立運行以來,提出“崇德博學 善建筑夢”的院訓,將“立身為公 學以致用”的校訓在學院專業化、具體化。通過墻展、情景劇、舉辦“傳承建筑人奮斗精神、筑牢建工人信念之基”建筑名家宣介會等形式,宣講梁思成、茅以升、楊作材、張錦秋等建筑名家在建筑、土木、橋梁等方面的突出貢獻和生平事跡,使師生把建筑名家身上的優秀品質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了獨特的學院文化。

堅持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積極挖掘思政元素,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課堂、交談、集會等各個場合,在每年新生入學教育、專業認知講座、畢業寄語中,堅持用傳統文化所呈現的辯證思想、人生哲理、處世態度等詮釋今天的現實生活,幫助同學們認識大學、認識社會、了解國情、處理人際關系、提高自身品德修養,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常態。

同時,她結合黨員教育活動,把教師恪守學術道德、思想道德作為底線,把在師生中的模范帶頭作用為上線,使師德師風教育和黨的建設高度統一,師德和黨建工作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果。2018年學院黨總支獲“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2022年學院教工黨支部獲批第三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2022年延安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教師團隊榮獲陜西省師德示范團隊;同時,她本人也多次被評為“延安大學優秀共產黨員”,2017年被延安大學、延安市婦女聯合會授予“巾幗建功標兵”榮譽稱號,2018年榮獲“陜西省師德先進個人”,2021年榮獲“陜西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

推行啟智施教、以研促教,深入推進教學改革

教學質量是專業建設的生命線。作為學院專業骨干教師,楊紅霞教授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表現,欣賞學生的想法,重視學生的問題,接納學生的意見,寬容學生的失誤,滿足學生的需要。舍得投入時間、精力與學生交流,在思想、心理和生活、學習等方面關懷學生,幫扶貧困學生10余人,輔導、推薦20余名曾經被認為的“后進生”考取研究生。

勇于承擔教學任務,在師資不足的非常時期,她沖在前面、積極承擔教學任務,先后擔任了《土木工程材料》、《測量學》、《理論力學》、《房屋建筑學》、《混凝土結構設計》等10多門土建學科專業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工作,學生評教成績名列前茅,多次榮獲實習、畢業設計、講課比賽、教學優秀獎等。

積極投身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倡導教學與服務相結合。她帶領師生先后完成了延安大學楊家嶺后山地形圖、校園平面圖、地下管網(地下暖氣管道,污水管道,自來水管道)平面圖及45幢辦公樓、實驗樓、學生公寓等公共用房的樓層平面布置圖的測繪工作,完善了學校基本建設資料,為學校迎評促建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她還提出校企互惠合作新模式,與中鐵二十一局、陜西建工集團等單位建立了26個校外實踐教學、就業基地,本科生就業率維持在95%以上。

作為學科帶頭人,楊紅霞老師深諳“要照別人路,自己先發光”的道理。她帶頭積極申報各級各類教學科研項目,先后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陜西省科研計劃和橫向服務等項目10多項,參與項目20余項,發表科研論文40余篇,申請授權專利10余項。指導學生參加BIM大賽、節能減排競賽等專業賽事獲獎50多人次,多次榮獲BIM大賽等優秀指導教師和教學優秀成果獎、延安市科學技術獎、陜西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獎。同時,她堅持學以致用、狠抓團隊建設,推進教研一體化,充分彰顯自身專業特色,組織建立“測量測繪”、“水治理調查”、“工程管理咨詢”3個服務團隊和“巖土工程”、“裝配式建筑”、“建筑節能”、“BIM”、“水文水資源”、“工程建造與管理”等6個教學科研團隊構成的“圣地筑夢團”,主動對接學校和陜北老區建設發展遇到的工程問題,積極開展黃土力學、高填方黃土地基處理、窯洞加固、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與保護、陜北城鄉宜居環境建設與生態可持續規劃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著力提升師生社會服務能力。

近年來,學院教師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陜西省自然科學研究項目、延安市服務地方項目等各級各類項目30余項,與陜西建工第十三集團公司等地方建筑企業進行“高填方黃土斜坡復合地基施工關鍵技術研究” “鋼筋混凝土疊合板施工階段測試分析與支撐系統優化”等項目技術開發和“BIM”技術培訓服務工作,為延安新城建設、老城區改造、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持。

楊紅霞教授一直堅守在延安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的管理和教學一線,勤勤懇懇、耐心細致、以身作則、開拓進取,成為深受學生愛戴、同行敬仰的好老師。但她自己卻說:“管理是學校賦予我的職責、教學和科研是自身份內工作,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相比‘更有特色、更高水平’、‘一流專業、學科’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在師生心目中,她猶如一株盛開在陜北的山丹丹,平凡而普通,卻映紅了一片藍天、鮮艷了一方熱土,是一位當之無愧的“最美教師”!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