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信息技術優勢 推進思政課改革
作者:■文/王 麗
發布時間:2024-09-03 15:22:34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思政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思政課的學習中,教師借助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好地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引導當代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思政課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其中不乏一些枯燥、抽象的知識。如果教師平鋪直敘、照本宣科,將會使這些概念、道理像過眼煙云一樣在學生頭腦中轉瞬即逝,不會留下任何深刻印象,學生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嚴重影響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如何使枯燥抽象的課堂變得生動形象,這就需要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大力推進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依托信息技術與思政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達到有效融合,促進課堂效率的提升和學生學習能力及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巧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導課可以調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內在動機。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思政課是枯燥無味的,所以好的導課對于思政課教師而言尤為重要。在導課環節,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導課方式,引起學生對課堂活動及教學內容的關注。
(一)導入歌曲詩歌
在講授八年級上冊第七課《關愛他人》這一課時,教師通過播放《愛的奉獻》,要求學生跟唱,讓學生通過熟悉的旋律感受關愛他人的積極意義。
(二)導入故事類視頻
在講授八年級上冊第六課《做負責任的人》這一課時,教師通過播放“最帥的騎士”視頻及采訪平民英雄龍麻子的部分影像資料,讓學生感悟我們每個人都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做一名負責任的人。在講授八年級上冊第八課《國家好大家才會好》這一課時,教師通過播放《火燒圓明園》《南京大屠殺》等視頻資料,讓學生體驗維護國家安全對每個人的重要性。
(三)導入圖片資料
在講授八年級上冊第三課《遵守規則》這一課時,通過井然有序的十字路口圖片和交通混亂的十字路口圖片進行對比,教師讓學生直觀感受、體驗規則的重要性,提高人們遵守規則意識的重要性。在講授八年級上冊第四課《誠實守信》這一課時,教師將六個核桃與六大核桃、雪碧與雷碧、康師傅與康帥傅、藍月亮與藍月殼幾組商品的圖片進行對比,讓學生參與“找不同”活動,學生在對比后發現不同,歸納這些做法違背了誠信原則,屬于企業不講誠信的表現,進而成功引入“誠實守信”這一話題。
二、借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我們不能把學生封閉在枯燥的教材和單調的課堂內,使其和豐富的資源、現實完全隔離,致使學生學習的興趣日益衰減。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個體優勢,盡量面向全體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設計預習作業,讓學生通過檢索相關圖文信息,加深對學習內容的體驗與了解,為學生構建自主學習、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提高學生自主獲取信息、加工、整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和互幫互學、相互協作的能力。
如在講授八年級上冊第十課《關心國家發展》這一課時,教師事先布置了兩個預習任務:1.搜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圖片資料,從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多角度對比百姓生活所發生的變化。2.搜集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在經濟、科技、國防、文化、外交、軍事實力、教育、法治建設等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在講授七年級上冊第七課《讓家更美好》一課時,教師讓學生收集不同時期的家庭照,以及聯系方式、溝通交流方式等資料。
三、活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彌補學生知識的不足
思政課涉及的知識面特別廣泛,包括了政治、社會、歷史、經濟、法律、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知識,這些領域中有的對于中學生而言,非常陌生。所以,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示學生未知的而又能很好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圖片、文字或視頻資料,引導學生在一定情境下利用大量的學習資料獲取信息、彌補信息量的不足,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和興趣,同時有效幫助學生消化所學知識。
如在講述“法律板塊”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列舉法律條文、相關案例視頻等資料幫助學生了解法律,感受法律的強制性與威懾力;在講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板塊”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相關圖片和視頻資料,讓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在講授“道德板塊”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道德模范、感動中國人物等先進事跡的補充,引導、教育學生積極向善、增強責任感,主動承擔責任,為社會做貢獻;教師也可以圍繞不同板塊的教學內容,為學生補充一些歷史資料、影視資料、時事資料等,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積極引導學生關注歷史、關注社會、關心國家發展。
在直觀感悟的引領下,教師創設了情境,使得語言生動且形象。學生帶著理解融入角色,與主人公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共鳴的情感交流得以實現,課堂教學也因此豐富多彩,充滿活力。教師創設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引領他們主動投入到學習過程。這樣的教學方式,真正激活了學生的主動性,使教師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和推動者。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拓展視野,探尋未知。在積累了豐富素材的基礎上,課堂氣氛越發活躍,學生自覺求知的熱情越發高漲。這充分展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也彰顯了他們的教學藝術。
由于思政課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思想性、歷史性、現實性、時效性,所以在課堂上教師應借助豐富的教學資源補充課堂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并接受課本上的基礎觀點,并能對這些觀點產生心理認同,在產生情感共鳴的基礎上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此真正發揮思政課的德育功能。
(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傳統灌輸式的教學,從理論到理論,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對學習不感興趣,缺乏應有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我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以有效模擬現實情境,將文字、音響、動畫、頭像等信息組合在一起傳遞給學生,還可以自由拆卸,自由放大和縮小,且不受時空限制。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可感的學習情境,有效解決了政治知識的抽象性和實際問題的具體性之間的矛盾。
在講授七年級上冊第七課《讓家更美好》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收集不同時期的家庭照,聯系方式、溝通交流方式等相關資料,然后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展示以上資料,引導學生歸納現代家庭的特點:家庭趨向小型化、溝通手段豐富化、家庭生活內容有變化等,讓學生很快理解了課本上的觀點;在講授八年級上冊第五課《法不可違》這一課時,教師通過設計表格,展示本節課所有問題(見下表),引導學生在自學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完善表格,通過填寫表格及相關案例分析,有效解決了本節課所有重難點,讓學生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點,并學會根據標準判斷生活中不同的違法行為,知道不同違法行為所承擔的不同法律后果,以此增強法律意識,依法律己,不做違法之事。
通過這些教學情境以及問題的設置,我們讓學生展開討論,從而培養和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與創新意識。
(三)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收集、整理、展示學習成果,使學生從被動的聽講者、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的學習者,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所長,表達自己的見解,在愉快的氛圍下完成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
如講述八年級上冊第五課《善用法律》這一課時,教師通過陳春秀的真實故事設計了三個環節:展示她的求學篇、維權篇和正義篇三段主題視頻,層層設問,積極引導學生樹立維權意識、掌握維權途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
(四)回歸生活,學以致用
回歸生活是指教學方式要融入學生的生活、教學內容要呈現學生的生活、教學行為要圍繞學生的生活、教學問題要凸顯學生的生活。思政課教師要優化教學設計,把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使學生從教學中感受到真實的生活,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根據新課程標準,思政課教學需注重生活化,真實的思政課堂應回歸社會、貼近生活,充分展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要以構建生活化課堂為核心,運用信息技術整合實際教學情境,將教學拓展至學生的生活領域,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在情境中,學生要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推理、判斷,進而獨立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此類教學既符合學生生活實際,又具有針對性、創新性和實效性,為學生提供了有針對性的生活指導,實現了學以致用。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二課《網絡改變世界》時,教師以網絡購物、外賣、視頻通話、信息檢索、網絡政務、掌上營業廳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場景,提出了“你對網絡如何豐富日常生活以及推動社會進步的看法”等議題,鼓勵學生分組展開討論,以了解網絡帶來的正面效應。同時,通過展示網絡中的不良信息、網絡游戲成癮案例、網絡詐騙行為、信息泄露等負面場景,讓學生認識到網絡世界的潛在風險。最終,教師引導學生結合這些具體案例,總結出“網絡是把雙刃劍”的論述。通過此方式,教師引導學生在享受網絡帶來便利的同時,避免其受到不利影響。
(五)有效發揮德育功能
思政課程是專門為了思想政治教育而設立的,它強調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等理論知識的傳授,強調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它對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社會主義的思想品德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是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授課時,教師借助歌曲、先進事跡、名人名言、基本事實等方面的資料,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在與教師的情感交流和材料感悟中直接、具體、形象地感受到什么是真善美、應該擁護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潛移默化地把理論知識內化為信念,發揮思政課的育人功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認知。
四、善用信息技術,查漏補缺
針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可能出現的知識掌握不牢和進度滯后等問題,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補充和消化。當前,眾多平臺上提供了豐富的免費教育資源,如優質課程、微課、習題資料和同步課程等。學生可利用雙休日、假期等閑暇時間,自主規劃學習進度,以便及時解答疑惑。
總之,作為教育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信息技術以其視聽結合、手眼并用的特點,以及模擬、反饋、個性化指導和游戲化的內在吸引力,在提升師生綜合素質、優化思政課教學方面有著極大潛力。因此,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確保現代教育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實際應用,以提高初中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電化教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