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理念貫穿學校評價的實踐探究
作者:■文/付 斌 賀 龍
發布時間:2024-09-03 15:15:57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人本理念貫穿學校評價,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通過人性化和發展性的評價標準調動師生積極性,激活學校發展動能,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有效推動素質教育實施。
學校評價,是學校把教育評價綜合運用于學校這一教育場所,是學校把過程性評價和結果評價相融合,以達成檢驗學校教育效果為目的的教育考核活動。學校評價盡可能追求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以達成通過評價來鑒定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成效的目標,及時發現學校教育教學及管理等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為學校探尋切實可行的教育改革措施和路徑,為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依據和參考。
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發展。要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從基礎層面來說改變學校教育評價能起到導向作用。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不僅是要建設達標的校舍、設備等硬件設施,更重要的是學校的“軟件”,即學校的文化。在強調“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理念的今天,筆者認為學校評價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部分,它對學校文化建設中如何體現對“人”的關注,評價的價值取向是否以“以人為本”有著關鍵意義。
在哲學語境中,“本”即根據和終極本質。學校評價堅持“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的發展為終極評價標準。當學校將“以人為本”作為教育評價的價值選擇時,學校的教育便具有了培養人的意義。下面,筆者從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學校管理評價三個方面入手探究人本理念貫穿學校評價的實踐。
一、以人為本的學生評價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此,我們要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評價的根本追求,摒棄簡單以學業成績為標準去衡量學生的觀念,在堅持以德為先、尊重個體差異的前提下,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導向,建立健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標準,創新五育并舉過程性評價實施辦法,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堅持立德樹人的評價標準。學校評價體系中對學生的評價,必須在教育實踐中把文化知識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等融合起來,深化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學生培養成為擁有“一顆愛國心、一副好身體、一生好德行”的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同時,要明確以人為本的學生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需要從時代需要和社會發展現實出發,遵循學生成長成才客觀規律。
學校構建客觀全面的學生評價指標。需要遵循五育并舉原則設定五個一級指標,各個一級指標中設定若干個二級指標。
一是德育評價指標。德育目標的設定,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課程中的體現情況,堅持大中小思政一體化,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相統一,傳承紅色基因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情況,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教育情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民族團結教育情況,相關歷史學習教育情況,學生法治教育情況,校園文化建設情況,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情況,等等。德育目標的細則,包括學生品行表現紀實制度建設及臺賬,評價學校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立志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的程度,等等。
二是學業評價指標。學業評價要堅持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統一。評價指標設定要以學生為中心,要注重學生知識獲得過程,強調知識生成,根據學生在過程中的表現給出中肯評價,并將學生和家長滿意度作為評價的重要參考依據;強調以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為導向,統籌考核學生學校學習生活各個環節,評價學校教育的有效性;完善過程性與結果性評價有機結合的學業評價制度,把課堂學習和課外情況納入考核范圍。
三是體育評價指標。依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建立評價指標,學校必須將體育納入學生培養方案,體育課程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養具有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養的高素質人才。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和地方特色體育項目,強化學校體育教學訓練,健全體育競賽和人才培養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訓練、競賽活動,等等。
四是美育評價指標。依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建立評價指標,學校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美育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創造美的校園文化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育活動或課程,讓學生身臨其境,達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目標,同時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崇高審美追求、高尚人格修養的高素質的人。
五是勞動教育評價指標。依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建立評價指標,學校通過勞動教育,提高學生認識,通過勞動課程培養學生基本的勞動技能,使學生在勞動實踐活動中陶冶情操提升素養,學校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針對勞動知識、勞動技能等環節制定評價標準,建立激勵機制,組織開展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展示、勞動競賽等活動,全面客觀考核課內外勞動過程和結果,讓學生感悟勞動創造價值,從而達成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
綜合設定評價指標,運用多樣評價方法,借助信息化手段,統籌學生、家長、教師、學校、社會多元參與的評價方式,過程與結果相統一,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合理發展。
二、以人為本的教師評價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核心,學校如何評價教師反映著一所學校的教師文化,教師是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基礎,教師評價對教師、學校乃至教育事業發展起著導向作用。學校應堅持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對教師進行評價才可能達到好的效果,而且教師評價要尊重個體差異,積極引導教師科學規劃職業發展生涯,實現教師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的提升。教師教育工作具有復雜性、多面性的特點,以人為本的教師評價應當從教師學習工作等方面多維度、多角度、全方位進行。
一是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和教育事業的特殊使命決定教師評價必須堅持師德師風第一的標準。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學校教育教學的目標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評價只有堅持師德為先,教育才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其特殊使命是培養人。人的培養以心感人,以行示人,以德化人最為重要。這就決定了師德師風素養是教師評價的基礎內容。良好的教師素質,不僅是有效開展教育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教師本身也是學生學習的直接教育資源。教師的品格意志、學識能力和言行舉止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素養主要有專業素養、科學素養、實踐素質和人文精神等。
二是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和教育事業的特殊使命決定教師評價必須堅持履職盡責的根本要求。育人管理職責、教學科研職責、協同工作職責等方面是考核教師是否履職盡責的重點內容。為此學校在以人為本的教師評價體系中需要更加重視以下幾方面職責:不斷自覺更新知識技能、增強與同事共事能力、保持與學生良好關系,將個人發展與學校發展有機結合等。
構建以人為本的教師評價體系,需要教育管理層、教師、學生、家長等多元主體共同參加,以獲取全面、客觀的評價。
一是教育管理層評價包括教育行政部門領導、校長、教研員等的評價。教師評價首先要改變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不平等甚至對立的狀態,評價者要從對教師的關注和關懷角度出發,而不是居高臨下地對教師進行審視和裁判,要采取協商和討論的方式進行溝通和交流,而不是向教師提指令性要求,讓學校的評價管理措施富有人性化,使教師由被動接受檢查轉向自覺參與評價,并能積極幫助完善評價體系。
二是堅持教師是評價中的主體,鼓勵教師參與到評價之中,充分尊重教師的個人意見,從根本上減輕評價給教師帶來的不信任和被監管的不安全感,在和諧的評價體系中促進教師的主動發展,促進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的轉變。
三是同事評價也是教師評價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在同一所學校共事的同事由于所處教學環境、學生培養目標、學校評價體系要求及教學對象的相似甚至相同性等,使得同事對于評價對象的工作有著更深刻的共鳴和更準確的理解。因此,同事評價不僅是對工作的督導,更是通過評價的環節和過程加深對工作的了解、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教師可以從同事的評價中獲取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和經驗,對改進教育教學和促進自身發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四是學生評價對教師評價更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評價的關鍵。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學生的發展是教師工作的中心和目標,他們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有著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斷,評價教師他們最有發言權。同時,教學相長,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教。學生評價可以通過學生對教師的無記名測評、座談會等形式,對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進行評價,這樣學校就能掌握教師工作的第一手資料,從而能更有針對性地出臺相應制度以解決相關問題。
五是家長評價和社會評價也是教師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作為社會公共服務的一部分,家長是學校教育的直接相關者,家長意見和社會意見的反饋必須予以關注。家長的想法和建議對教師的改進和提高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家長的評價也是家校共育的一部分,有助于家長和教師形成合力,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以人為本的教師評價體系能夠有效體現對教師的尊重和激勵,促進每一位教師的主動而個性化的發展,讓教師在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努力實現自身專業成長的過程中真正享受到職業的幸福感。
三、以人為本的學校管理評價
學校管理評價是衡量學校辦學水平評估的必要途徑,要辦一所高水平且老百姓滿意的學校,學校管理者對自己的工作過程、狀況及效果能有一個比較客觀、全面了解的途徑就是各方對學校管理的評價。管理者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在評價體系中能更準確地確定位置、明確方向,發揚成績,不斷改進和提高管理水平。目前,我國學校管理評價主要是由上級教育行政部門來做的。主要通過管理者的述職述廉,檢查工作計劃、總結報告等教學管理文件,教學教研活動評比競賽成績,常規項目達標率等途徑來實現的。這種評價的特點是行政性、管理性,缺少服務性、人文性。在評價學校管理工作時掌握以下方面,更能體現人本理念及強化評價的科學管理與激勵導向功能,從而促進學校特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教師為本是評價學校管理的首要原則。學校的職能是傳授知識、培養人才,只有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才能完成這一職能。教師的主體地位也是由管理過程中的基本矛盾決定的。在管理者與教師這一對矛盾中,教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管理能否有效進行不在于領導,而在于教師。確立教師在學校管理中的主體地位是人本管理的開始,也是將人本理念貫徹到學校評價中時應堅持的首要原則。
公平性是評價學校管理的重要指標。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核心內容是平等、公平。特別是與一個和自己條件相仿的人比較,若雙方的獲得與投入的比率基本相等時,會因為公平合理而感到滿足,心情舒暢,進而努力工作,如果感到不公平,就會產生情緒上的苦惱與不安,甚至發牢騷,進而影響工作積極性。
民主的管理制度是評價學校管理的基礎。學校管理制度的制定過程應當民主、科學,可以利用教代會廣泛征求意見,再反復討論修改,只有獲得廣大教職工的認可,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執行;學校管理制度的執行要因情而異,做到剛性與彈性相結合,在按制度辦事的基礎上體現管理的智慧。
校領導的示范引領作用是評價學校管理的風向標。校領導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發揮表率作用,帶頭嚴格執行學校各項管理制度,身先士卒開展各項工作,塑造風清氣正的教育風氣,促進學校各項事業的有序進行和蓬勃發展。
傳統評價學校的手段是把分數和升學率作為衡量教育成就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根據,這嚴重阻礙了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接軌,這種片面以分數作為評價標準的局部評價,只重視學習結果,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只重視學習中的智力因素,忽視了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只重視書本知識,忽視了完善而健全的人格品質,而這勢必會導致學校側重追求升學率、教師側重追求高分,學生為分數而學,分數成為他們學習的“直接動力”,為分數而學代替了真正意義上的求知。如果這種學校評價觀念和手段不轉變,素質教育就難以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推廣和實施。
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以人為本理念貫穿學校評價,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和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教師職業生涯發展,通過人性化和發展性的評價標準,以及現代化的管理模式調動師生積極性,激活學校發展動能,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有效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中學 漢中市漢臺第二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