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式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作者:■文/陳松林
發布時間:2024-09-03 11:36:39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教學主體,其掌控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學生只是被動地在課堂上接受知識,沒有太多主動思考和發問的機會,學習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學到的知識點也多是斷裂開來的,缺乏系統性知識體系的構建。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是學生接觸漢語言文學、了解傳統文化及培養人文素養的基礎類課程,因而需要教師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使其習得更多的語文知識,為其成長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項目式學習的內涵
項目式學習是指教師將課程任務項目化,以完成任務的形式推進課程教學,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對策、實踐解決并總結回顧,深化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和提高思辨能力,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使學生獲得更全面的發展。
項目式學習的理論依據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個體理解新習得的知識時僅靠外部的灌輸是不夠的,歸根結底是個體能夠通過實踐對知識產生理性認知,否則習得的知識只是機械的記憶,并未真正理解,因而便無法用以指導實踐。從建構主義理論視角看,學習是一個建構過程,小學生的語文理論知識理解能力有限,而且由于年齡小,常會“坐不住”,課堂灌輸式教學模式難以使其長時間保持注意力,也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等。項目式學習卻給他們提供了發問、思考和動手操作的機會和空間,符合建構主義理論主張,具有實踐意義。二是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中,實踐和理論學習同等重要,任何知識有用性的前提,都是能夠應用于實踐。從情境認知理論視角看,項目式學習具有“行知交互”優勢,兼顧理論學習和實踐能力培養兩個方面,語文既是基礎理論課程,又是實踐學科,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應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發力,而項目式學習在這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能夠滿足要求。
二、開展項目式學習的原則
一是真實性原則。建構主義強調,個體學習是一項在理論和實踐中建構的過程,實踐要求真實的生活和真實的體悟。如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需要小學生將自己的觀察、感悟寫成文字,其基礎是真實的生活實踐。如果脫離真實生活,寫出來的作文要么是背誦過的范文,要么有很多不當的修辭,難以形成寫作邏輯,寫作質量也不高,無法達到寫作課程目標要求。
二是主體性原則。項目式學習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而課堂的主體也應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更多的是起到組織課程、引導學生表達和思考,適時地將知識點講解給學生,而不是一味灌輸。小學語文課程需要學生思考、表達,其中表達包括口語表達與書面表達,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學習規律和身心發展階段的實際,引導學生愛學語文、善學語文及樂學語文。
三是系統性原則。項目式學習不是在某節課或某一個年級階段才能應用,而是可以貫穿整個學科教學體系,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都可以進行項目式學習,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對策和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對常見的意象、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畫圖、場景表達等方式進行描繪,從而與作者實現情感共鳴,以更好地理解古詩詞作品中的人文情懷。
四是探究性原則。項目式學習是讓每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思考、探索的方式,學習過程中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統一路徑,教師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學習方法,實現掌握知識點的目的。因此,項目式學習鼓勵學生多探究,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思考、在探究中實踐,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學習主動性,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如同義詞和近義詞的區分,不能僅僅靠背誦記憶,而是要鼓勵學生查字典、遣詞造句等,在實際應用中感受同義詞和近義詞差異,把語文知識教活,而不是干巴巴一味灌輸。這樣既可以加速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速度,又能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為其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三、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是應試教育傾向明顯。由于應試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并未完全消失,這不可避免地對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如語文寫作課程并不是鼓勵學生寫出自己心中所想、眼中所見、生活所感,內容也不貼近學生真實生活,而是按照應試教育寫作考查要求,機械地模仿一些寫作模板,目的是在考試中取得更高的分數,而不是通過自己觀察思考、動手參與所得的感悟。為了取得高分,部分教師還會讓學生背誦一些所謂的“范文”,導致學生缺乏寫作實踐,對寫作的認知就是背誦、模仿,寫作能力未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培養和鍛煉,這非常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
二是教學方法單一。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由教師帶領學生朗讀課文、學習生字詞、分析課文、總結中心思想等。學生被動地學,分析課文時缺乏主動思考。而且教師講授占據課堂的絕大部分時間,學生自主表達的時間和機會非常有限,長此以往,學生思考的主動性、積極性會被壓制,成為只會被動學習的“機器”,這也是我國基礎教育長期以來被詬病之處。
三是教學內容局限。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大多局限于教材,課外涉獵不多。如文本閱讀,主要是對教材中的課文進行分析,歸納中心思想,但教材容量始終有限,難以滿足有效擴充學生閱讀量的需求,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閱讀興趣及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等。如果學生只是一味模仿范文,然后使用一些比較簡單的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寫作內容就會格式化,缺乏真情實感,這對他們以后綜合能力的提升非常不利。
四、開展項目式學習的建議
一是要轉變教育理念。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具體包括以下方面:改變功利的教學思維,教師要明白學生成績的提高要建立在能力提升的基礎上,能力提升是“因”,成績提高是“果”,切不可因果倒置,更不可拔苗助長。切實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按照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開展知識點教學,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和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開展項目式學習,把教學內容有機融入任務之中,發揮項目式學習的優越性,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實現素質教育等目標等。
二是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除了基本的課堂教學以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工具,通過視頻動畫等形式配合講解教學內容。鼓勵學生自主表達、勇敢表達、創新表達,教學中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組織和引導學生的學習,適時講解課程知識點,以使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三是要拓展教學內容。項目式學習下課堂內容不局限于教材,教師可以找一些與學生心智水平和知識理解力相適應的文章作為教學素材,把教學要求的知識點在課外文章中的體現作為夯實學生知識、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練兵場”。通過課內外文章的閱讀反復強化知識點,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提高學生能力的同時,實現教學目標。
五、項目式學習案例
筆者以課文《一雙手》為例,具體介紹一下項目式學習設計流程。
一是圍繞教學要求,梳理課文相關知識點,將其作為項目核心任務。《一雙手》的教學要求是了解細節描寫,感受細節描寫對人物形象刻畫的作用,感悟普通勞動者身上勤勞樸素的美好品質。圍繞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內容。
第一是學會解析細節描寫。通過對張迎善“一雙手”細節特點的學習,思考形成的原因;引導學生感悟張迎善勤勞奉獻的美好品質。第二是學會思考感悟。“一雙手”既是張迎善自己的手,也是父母辛苦養育自己的手,是老師挑燈批改作業的手,是農民伯伯辛苦種植糧食的手,是警察叔叔維護社會治安的手,等等。我們的美好生活是靠一雙雙手建造起來的,因而要感恩,要珍惜,未來要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二是根據任務要求設定教學流程,然后由淺入深,循循善誘。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不同職業人的手部照片,引導學生討論這些手的不同。然后發放表格,請學生思考不同手對應的職業,以及自己這樣判斷的理由等,接著請學生展示自己填寫的內容。最后教師揭曉答案,引導學生從從事不同職業人的手感受他們勤勞奉獻的美好品德。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學用會用善用項目式學習,真正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家國情懷,為學生更高年級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紫陽縣第二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