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過夏花之絢爛,邁進秋葉之靜美。為促進《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實施落地,漢中市教研室開展了“新課程標準背景下課堂教學暨送教下鄉專題活動”,組織省市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和教學能手到區縣農村學校進行綜合教研,指導課程實施,促進育人方式轉變,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天漢好課堂”,構建城鄉教學研共同體,助力漢中教育高質量發展。小學數學學科由四位教師從空間與幾何、綜合與實踐兩個方面選定內容進行課堂教學研討活動。作為教研員,教師深入課堂,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預設、課堂實施等方面展開深度研討,在新課標的引領下落實“雙減”政策,研究提煉出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堂教學策略,實現了促進課堂提質增效的目標。

一、真情境與課堂教學融合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中明確提出:“教學活動應注重啟發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利用觀察、猜測、實驗、計算、推理、驗證、數據分析、直觀想象等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趙靜老師以新課標理念為引領,精研四年級上冊《搭配中的學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談理想、搭配服裝、營養配餐、路線圖”創設真實情境,在情境活動中全面且具體地呈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非常貼合符號意識的發展路徑。即先感知具體事物—再用個性化的符號表示—最終學會數學化的表示。趙老師這種注重創設真實情境,圍繞教學任務,選擇職業體驗的情境導入方式,不僅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還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在現實世界中的廣泛應用,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

1.情境設問開課

首先,趙老師讓學生猜“她是誰?”啟發學生要有一雙會觀察的眼睛,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根據白板展示的信息說一說自己發現的問題。課始,趙老師就有意識地將核心素養的種子埋在了學生心中。

2.創設對話情境

趙老師在第一個情境串中預設了讓學生談自己的理想,并適時給予學生積極的肯定和鼓勵,如“當一名醫生真好,一定要為你的理想而努力,這場疫情讓我們看到了太多的醫護守衛者,因為他們的付出,才換得了今天我們平安、健康。”一個點贊的手勢、寥寥幾句,看似簡單的手勢和不多的評語,對于回答問題的學生及全部學生無疑又是一場德育引領,學科育人潤物細無聲地進入了數學課堂。

3.創設對比情境

在預設的情境中,趙老師讓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服裝搭配”的想法,如有的學生說出了自己搭配衣服的想法,有的學生用文字寫出了搭配方案,有的學生用畫圖的方式畫出了自己的方案,個別學生用圖形展示了自己的想法。此外,趙老師還收集了很多有代表性的作品,讓學生相互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趙老師適時進行追問或引導,帶著學生經歷語言表達—文字描述—畫圖表示—圖形表示—符號表示的過程。這樣的情境預設,學生在生生互評、師生互評中對比感知,用數學思維表達的直觀性,觸碰到數學的簡潔美,學生的數學符號意識也在這樣的對比中得到了培養。

二、課程目標預設明確

陳麗老師執教的《編碼》一課,是四年級上冊“數學好玩”模塊中的內容。課前,陳老師基于兒童視角深研教材、精準分析學情,準確設定了大單元視域下的課時目標,并將學科核心素養滲透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數字”以其方便簡潔的表達形式被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課真實的情境中,陳老師引領學生運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對“數”的應用意識,學生在情境活動中逐步建立了數感,形成了核心素養。

1.游戲激趣,感悟編碼

開課時,陳老師通過數字游戲,讓學生明白數字在不同情境中表示的意義不同,這樣就自然地引入了編碼,同時還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快速地融入了課堂。結課時,陳老師以破譯密碼的游戲形式結束本課,這樣既拓展了編碼知識,又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從中感受到數學的好玩和有趣。

2.創設情境,引出編碼

課堂上,陳老師創設了柯藍探案的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柯藍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人物形象,破案推理素材又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這兩者的結合下被很好地激發了出來。

3.合作探究,解密編碼

在這一環節中,陳老師為學生搭建一個相互比較、發現、猜想、驗證的平臺,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學習,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身份證號碼中有6個數字是相同的,如果有不同的,為什么不同?這些疑問在小組交流中更容易就有了答案。

4.實踐操作,體驗編碼

在了解了身份證編碼的規則后,陳老師讓學生嘗試編寫學號,讓學生從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作用,學會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積累數學經驗,形成推理意識和應用意識。

5.留心生活,尋找編碼

在教學過程中,陳老師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編碼,學生列舉了很多,如郵政編碼、門牌號、汽車牌照等。此外,陳老師還鼓勵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生活,并出示了一些圖片,將那些廣泛存在于生活,為學生所熟悉而又容易被忽略的“數學”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使得編碼這個看似抽象的問題變得更加直觀、有趣。

三、大單元視導下創設教學活動

周寧老師選用六年級《圓的周長》一課,嘗試在大單元視域下展開教學活動。《圓的周長》是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第一單元包括“圓的認識一”,主要讓學生認識圓及其特征,會用圓規畫圓,主要解決圓的特征、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從發展學生空間觀念、應用意識等方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圓的認識二”主要認識圓的對稱性,以此發展學生空間觀念;“欣賞與設計”主要是圓在圖案設計中的應用,要求學生能用圓規設計簡單的圓,并了解圓的對稱性等特征,以此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創造意識;圓的周長(三課時)和圓的面積(兩課時)。在“圓的周長”分析中,周老師結合實例,為學生講授了認識圓的周長、理解圓周率的意義及圓周長的計算方法、會用公式計算、會用圓周長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本課中,圓的周長是難點,周老師要求學生在課堂中發現、體驗、感受“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系—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是一個固定的數(圓周率π)”,讓學生在猜想、驗證的過程中,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或半徑的關系。學生根據自身經驗猜想: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圓的周長可能與圓的半徑和直徑有關;有正方形的周長是邊長的4倍,類比猜想圓的周長與直徑也有一定的倍數關系。在動手操作時,學生通過數據對比發現“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觀課發現,周老師對本單元知識進行了重整,大單元教學模式的開啟,不僅完善了學生的知識體系,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還促進了課堂教學朝向深度發展。她在反思說課中將整合后的大單元教學設計從“教材內容剖析、學情分析、目標分解、確定大單元主題、目標、學業評價、設計教學思路結構圖、規劃教學課時、進行備課”九個方面進行了闡述。筆者在周老師的說課中發現大單元教學不同于以往的單元主題教學、單元整體教學,大單元教學是在核心素養的統領下,以教材自然單元內容目標為基礎,根據新課標理念、教學規律等適度擴大學習目標或學習內容后實施的教學活動。此外,周老師將1.5課時的內容調整為1課時,從課堂作業完成情況來看,達到了學時目標任務。

四、主題式教學活動中嘗試跨學科融合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2022版新課程標準頒布后,一線教育工作者學思踐悟,埋頭深研新課標、領會新理念、踐行新變化,為打造“天漢好課堂”而努力奮進。洋縣青年路小學數學教師鄧艷云勇于研究、大膽嘗試,打磨出了一節綜合與實踐類型的四年級數學課程。

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數學課程內容要關注數學學科發展前沿與數學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呈現要注重數學知識與方法的層次性和多樣性,適當考慮跨學科主題學習。”“學生的學習應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以主題式教學、跨學科融合設計了“成語中的度量衡”(度)的部分主題學習活動。課前,教者指導學生廣泛查閱資料,了解度量衡,課中采用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對成語中度的知識做出新的長度解釋,在語文學科修辭手法的引領中來理解數學知識,實現跨學科知識的融合,同時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觀課學習中,筆者看到鄧艷云老師以數學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以“成語中的度量衡”主題為引領,推進主題式教學設計,為學生完善知識結構做好了腳手架。

1.課堂教學活動凸顯跨學科融合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鄧老師將語文、美術、自然與科學、道德與法治在真實情境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達到了學科綜合育人的目標,凸顯了“融”得恰到好處!鄧老師以猜謎游戲的形式導入新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且謎底緊扣本課內容,為學生后面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教學片段1:

師:同學們很了不起,通過查閱資料收集整理了這么多有關度的知識,誰愿意為我們解密成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數學知識?

鄧老師首先讓學生讀一讀,并說一說自己對這個成語的理解。接著話鋒一轉,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找一找其中藏著的數學知識。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中,學生清晰地發現“跬”和“里”都是表示度量衡中“度”——長度。鄧老師的這種教學方式使得語文與數學無縫融合。課上,鄧老師不僅給學生拓展了《勸學篇》里面的內容,還為學生解釋了這段話的意思,并勸誡學生在學習的路上要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決心。

2.開展主題式教學,讓學習朝向深度邁進

鄧老師嘗試以主題式活動設計“成語中的度量衡”,從課前到課中至課下,貫穿始終。開課預設成語、謎語,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猜謎語,開門見山,引入課題,揭示本課所研究的數學知識。

教學片段2:

師:同學們,你們會猜數學謎語嗎?來,挑戰一下!

9寸+1寸=1尺(打一成語)

生:得寸進尺。

師:你在哪里聽過或見過尺和寸?(學生結合學前單任務,暢所欲言)他們是計量什么的單位?板書“尺”“寸”。

課中,鄧老師以任務驅動為導向,預設了“成語拍賣”“度量衡的前世今生”“紅色文化中的度量衡”等任務,在“拓展延伸”模塊中,讓學生以小組合作、互學互評的形式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此外,鄧老師還在互動、啟發、探究、體驗、評價等活動中,引領學生從知識為本向素養為本轉變。

教學片段3:

師:剛才同學們說了很多成語(展示學生收集的成語,如光芒萬丈、百步穿楊、火冒三丈、入木三分、退避三舍、鵬程萬里等),你能借助老師的提示將成語中有關度的知識轉化為現代的長度單位嗎?我們來個成語拍賣活動吧,誰來讀一下活動要求。

(1)請用數學的眼光圈畫出與數學有關的知識。

(2)請和小伙伴說一說你對這個成語隱含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3)請結合提示,用數學的方式算一算這些成語中的長度。

(4)在小組內分享學習感受。

活動時間:3分鐘

活動要求:人人參與、人人表達、人人評價。

3.數學文化、紅色文化與數學課程聯系密切

在本節課中,鄧老師從度量衡的前世今生講到統一度量衡的必要性,在師生對話共享中、在多媒體視頻中、在思維碰撞中,學生的內需動力被激活,他們探索度量衡的前世今生和成語中的度量衡的欲望更加強烈,他們很快就用數學的眼光和思維解密了“成語度量衡”中的“度”。由此可見,鄧老師精妙的思維導圖式板書設計,不僅為學生建構了知識體系,還為學生拓展、延伸了成語中的度量衡故事。

教學片段4:

師:你能找到洋縣的位置嗎?(出示陜西地圖)西安是我們的省會,從洋縣到西安只有220千米,不到1千里(500千米)。從西安出發,一路向北,大約再走280千米就到延安了。延安是紅色文化的發源地,是革命老區,延安的梁家河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年輕時生活、學習過的地方。

在鄧老師的引領下,學生經過互動交流,清楚地認識了“一步大概有50厘米”,只要堅持不懈地走100萬步就能到達千里。接著,鄧老師為學生創設了真實的情境:“以洋縣為出發點,走100萬步,可能會走到哪里?”出示陜西地圖,讓學生從地理的角度查看陜西地圖,在觀察、估計、猜測中,學生的量感意識一步一步地向著深度發展。

綜上所述,踐行新課程標準道阻且長,但我們有很多像鄧艷云老師一樣的探路者,我們有理由堅信:行者常至!面對新課標的迭代更新,我們只有摒棄抵觸心理、畏懼情緒,積極擁抱變化,才能靜下心學習,從中取得“真經”,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教研室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