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堂嗨起來
——信息技術與教學環節的整合
作者:■文/延瑾英
發布時間:2024-09-03 10:45:32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版)》提出:“地理課程貼近生活,關注自然與社會,體現地理學特點并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對培育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家國情懷、全球視野,以及批判性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價值。”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成長規律,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差異性,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充分融合,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設計多層次的學習任務,積極開展地理戶外實踐,使學生深度參與地理學習活動,經歷對提升核心素養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一、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抖音、GIF動畫制作軟件、錄屏軟件等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有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地理知識。
設計環節一:地理知識我來唱。學生大多非常喜歡唱歌,記歌詞的速度特別快。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每節課下課前讓地理科代表收集學生喜歡的歌,每節課預留五分鐘讓學生學習、改詞、翻唱。例如,講授中國行政區劃時,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位置記憶是難點,筆者下載了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壽安學校羅春老師改編的小蘋果版《大中國》地理教學視頻,內容涵蓋了我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還把它們的位置唱了出來。作為導課,筆者把歌詞發給學生,并準備了包括《小蘋果》在內的十首伴奏曲子作為翻唱伴奏。一章內容學完后,讓學生推舉最佳翻唱,筆者利用繪聲繪影軟件為學生錄制屬于自己的MV。這種教學方式非常受學生歡迎,從課堂到課外,經常有學生在聽在唱。
設計環節二:地理知識小競賽。在模仿最強大腦環節,筆者利用口袋動畫盒子插件、GIF動畫制作軟件EasyToon制作動畫,編制競賽題,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自然災害》一課時,筆者設計了自然災害的分類小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分析問題,感受生活中的地理。
設計環節三:大千世界。筆者利用錄屏軟件錄制同期比較熱門的視頻插入PPT中,如在《自然災害》導課環節為學生播放常見的自然災害視頻:干旱、風雹、洪澇、臺風、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并讓學生思考“什么是自然災害?你經歷過哪些自然災害?”還為學生展示了舟曲泥石流成因與汶川地震、暴雨、地表植被、地表物質等關系,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讀圖能力和中國地理知識,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調動集體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務。在《農業》一課導課環節為學生播放《航拍中國》中陜西片段“花期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秦嶺兩側的梯田類型不同”“沙漠農業”,讓學生了解最新資訊,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收集、歸納、整理生活素材的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在線互動、小組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下面介紹兩款教師常用的小軟件。
軟件1:希沃授課助手。這款軟件可以將手機與電子白板連接起來,手機可以與電腦同步,交互使用,尤其是在課堂進行小組討論活動時,教師可以直接將學生的討論過程反饋到電子白板上。這樣一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就更加直觀了。
軟件2:思維導圖軟件。板書歸納總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筆者鼓勵學生以本課為藍本,利用思維導圖軟件制作“地理知識我來繪”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制作的過程是學生改進、提煉、理解當堂知識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地理思維的過程。
三、利用信息技術鞏固教學內容
在地理教學中,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和互動工具,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在批閱作業的過程中,筆者將發現的問題用會聲會影、剪輯師、剪映等視頻軟件,制作成微課發到學生QQ群、微信群。課后,筆者利用互動軟件Quizlet、Kahoot等制作了地理知識小測驗或游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鞏固知識;利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地理學習體驗,如學生通過VR技術可以參觀世界各地的地標性建筑和自然景觀,增強學生對地理環境的感知;讓學生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工具制作地圖、分析數據。
總之,信息技術與教學環節的整合是地理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教師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未來,我們還應進一步探索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民生路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