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花饃校本課程的開發與作用
作者:■文/李志強 李 沖
發布時間:2024-09-03 10:39:25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花饃又稱為面花,不僅可食用,還具有很強的觀賞性,是一種享譽中外的民間藝術品,也是研究陜西民間歷史、民俗、雕塑、美學重要的實物資料。花饃造型很多,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祭奠祖先、老人過壽、小孩滿月等各不相同。關中花饃歷史悠久,集中體現了古代先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德觀念和傳統思想,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把它作為校本課程開發是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需要,也是落實新課標育人目標的迫切要求。下面,筆者結合課堂實踐,就關中花饃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值得借鑒的經驗與各位同仁交流分享,以期拋磚引玉。
一、資源篩選與課程內容確定是關鍵
花饃教學屬于地方校本課程資源范疇,沒有統一的教材范本可依,也沒有現成的教學范例可供參考,這對于授課教師來說具有極強的挑戰性和超越性,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課程研發能力、深厚的民俗文化涵養和先進的教育理念。面對浩如煙海的民俗文化課程資源,教師必須具備篩選鑒別、分析判斷、融會貫通的能力和責任意識,要把承載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信息、意識形態、審美觀念、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時代特征、傳播正能量的課程資源客觀地傳遞給學生。還要杜絕低級媚俗、消極錯誤、文化扭曲的視聽信息進入學生感官。關中花饃民俗文化是關中地區人文風俗習慣的典型代表,蘊含著關中人勤勞樸實、剛直不阿、崇文向善、禮義廉恥、尊老愛幼等處世哲學和傳統美德觀念,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石和賡續。雖然各地群眾習慣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生產生活方式不同、花饃表現形態不同、花饃用途含義不同,但都集中反映了基層群眾“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期盼,這是先進文化努力發展的方向!因此,教師篩選課程內容是對黨負責、對教育負責、對學生負責、對新課標負責的集中體現,容不得半點馬虎和懈怠。篩選課程資源時,教師可以借助網絡信息技術手段,也可以像非遺專家喬曉光教授一樣深入民間田野和社會調查、采集、收錄第一手影像資料,制作成具有學科核心思想體系、育人價值本位的教學內容。
二、課程藍本與教學方案設定是保障
不管怎樣的教學內容總要依托一定形式的媒介傳遞給學生,學生才能通過可視、可觸的范本資料理解知識點,獲取相應的技能和核心素養。教師開發校本課程時,在教學方案設計、知識點呈現方式、知識系統邏輯關系、章節內容、構圖形式、色彩搭配等方面,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現有知識基礎、認知規律、心理特征、興趣熱點、年齡階段等問題。還要堅持正確的導向和開放性資源觀,積極為學生提供多渠道、多視聽、多形式、多方法的學習空間,以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需求。藍本設計中必須包括:醒目的課題、敘事性課文、真實圖片資料、示范性圖例、知識點鏈接、學法指導、藝術實踐要求等相關信息。有條件的班級還可以為學生配齊學習資料單、學習手冊、學業質量評價量規等輔助資料,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此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設備、藝術軟件等開發信息化藝術課程資源,從內容和方法上拓展藝術課程空間,使藝術教學更具直觀性、互動性和時代感,以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尤其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藝術課程資源,積極為學生搭建數字化、信息化的藝術課程資源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量大、視聽結合、互動共享等優勢開發新的教學資源。例如,創編教學范本時,教師一般都會使用office辦公軟件、Adobe Photoshop、Indesign圖形圖像處理和排版軟件完成紙質版的設計,制作音視頻資料則更要掌握GiliSoft Audio Toolbox音頻處理軟件和Ve錄屏、貓影工廠、手機投屏等更多視頻軟件。
三、課時安排與課程管理跟進是基礎
常言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校本課程離不開課堂教學,從課程觀的角度出發,學校要將校本課程列入教學計劃,安排一定量的教學任務充實課堂教學。筆者認為,根據陜西省“三個課堂”指導意見,校本課程應以第二、第三課堂教學最為適宜,這樣既能保障國家課程的正常開展,又能提升學校辦學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此外,校本課程應該由“計劃”“目標”“過程”“評價”四部分內容構成,可穿插在課后服務、大課間時間段,采用社團活動、特色課的方式進行。學校教導部門也應積極采取措施跟進管理,完善課程體系,積極營造良好教學氛圍,為校本課程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
四、自我反思與教師能力提升是前提
在花饃教學中,教師要從專業的角度引領學生感受文化形態對人的審美產生的影響,讓學生學會從眾多文化信息中剝離出優秀文化基因。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停留在欣賞評價階段,還要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其魅力所在。多數教師在民間文化、民間美術等方面存在知識和技能的短板,這與學校所開設的課程和教師個人的興趣點有著直接的關系。在講授這類課程時,教師要向民間藝人學習,尊重他們的工匠精神,夯實技藝,引領學生感悟人類文化智慧的光芒。在關中地區,鳳翔泥塑、年畫、華縣皮影、旬邑剪紙、武功刺繡、合陽面花、耀州瓷器、渭南老腔、韓城民居、涇陽茯茶、富平柿子、秦腔、社火、油潑面、特色小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教師若要將其應用于校本課程中,則需要精湛的技藝作為鋪墊,才能使課堂教學精彩紛呈。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向民間大師學習,努力提高自己“捏”“塑”“雕”“刻”“剪”“繡”等專業技能,這也是對第一課堂教學的有力支撐和拓展,還是創新“舊教材”上出“新課標”的成功范例。教師可以提供參與陜師大非遺項目培訓,聆聽中央美院喬曉光教授講座,參加西安美院中小學教師國培計劃,關注中國美育公開課學習,訂閱《中國中小學美術教育》《陜西教育》雜志,研讀李力加、王大根教授美術教學教育專著等汲取先進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學術專長,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為教學服務。
五、組織形式與教育觀念轉變是動力
在關中花饃校本課程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改變閉關自守、閉門造車、單打獨斗、自以為是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一個人的思想觀念、學術經歷、教學經驗畢竟有限,難以應對未知領域突然出現的問題。做中學、學中用、走出去請進來、拓展校外美術資源建立館校合作育人模式、翻轉課堂、拜訪民間藝人、家校共育、名師引領、教研統領項目驅動、自我反思研修、同伴互助學習、民間藝人授課、主題活動實踐、傳統節日體驗、藝術作品展覽等都能有效激活課堂教學,轉變教師觀念,提高學生興趣,為持續落實“雙減政策”“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踔厲奮進、保駕護航。此外,筆者認為統籌規劃、靈活多樣、組織嚴謹、目的明確是組織實施校本課程的有效途徑。
六、問題意識與技術攻關創新是法寶
民間藝術的技藝傳承與民間藝人的生活狀態、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地位、經濟來源、思想觀念有很大的關系。有時候,有些技藝、秘方、做法等會被民間藝人視如法寶,不愿外傳,這與很多民間藝術逐漸失傳有著很大的關系。作為一線教師,我們不可能全面掌握某些民間藝術的核心問題,這就為教學工作、傳承工作、教化工作平添了很大的阻礙。一個問題解決不了,有可能會拖延很長時間,如面花教學中“面”材料的配比問題,如何解決泡泡泥成型慢、易粘連、易發胖的問題,如何選配新型材料提高學生課堂動手能力,如何遴選健康環保、無污染的手工材料供學生學習,如何保存學生的手工作品,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何協調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如何評價學生的學業質量等是我們無法預料也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這些事情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此,教師不僅要有問題意識,還要預設解決問題的方案。此時,技術攻關如果跟不上,就會導致教科研工作陷入困境。面對重重困難,教師應該具有更加廣闊的視野及克服困難的勇氣、決心等,還應積極與名師交流溝通,并借鑒同行的做法和策略,這些都是戰勝困難的法寶。
七、教學評價與科研經費投入是翅膀
教學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按照科學的標準,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測量,并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一般包括對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等因素的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校本課程由于是地方性自主教育資源,在區域管理、學法指導、質量評估、從業人數、教研經費、學業成果等方面科研經費明顯不足,這也是很多鄉鎮學校及教師不愿涉足的原因之一。重視“促進學習的評價”和“真實性評價”,能有效促進學生素養的形成和能力的發展,“以評促學”“以評促改”是課程順利實施的保障,如表現性評價、檔案袋評價、基于觀察的評價、合理的標準化考試或小測驗。美術教學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材料性特質,美術成果展現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器材、場地等加以展現,最終問題主要集中在教研經費和學校辦學理念上。關中花饃教學也不例外,需要場地、經費、器材、人力、時間、精力的支持才能完成教學計劃或活動安排,如面塑材料、作品展臺、宣傳冊頁、工作室、儲物室、電子白板、攝影器材等都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和科研經費做支撐。作為美術教師,只要方法正確,就一定能夠在教學一線做出成績,學校也會傾囊相助、給予鼓勵的。
八、核心素養與育人目標融合是靈魂
從知識本位到核心素養本位的教學是新課改的亮點和關注點。因此,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實現黨的育人目標就成為廣大教師談論的熱點話題。引導學生“像專家一樣思考”的建議其實就是劉月霞老師提出的“深度學習”和“追求理解”的教學。上海師范大學王大根教授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積極借鑒國內外優秀范例,為廣大中小學美術教師總結出直指目標的逆向教學設計方案。即主題、欣賞、技法、構思、創作、展評六環節,這個六環節就構成了“改變學習方式”“學會學習”“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等學習理念基礎,將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充分體現在“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的思維之中,并加以實踐和落實,這不僅是教學評一體化的統一,還使課程目標和育人目標融為一體,成為課程的總目標,在美育的天空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關中花饃校本課程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真實性學習任務群,還在實際生活中鍛煉了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夯實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和人文底蘊,是校本課程的靈魂所在。
九、課堂教學與校本研修拓展是重點
在關中花饃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托社團活動,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這是校本課程實施的核心問題。在教學策略上,教師應采用“大單元”教學設計思路,使教學內容更有深度、厚度和吸引力。花饃的歷史及由來、花饃造型的藝術語言及制作工藝、花饃的制作方法及技巧、花饃的表象特征及寓意、花饃與人生禮儀、花饃的社會地位及作用、花饃的創新與發展等人文知識,只有在“大單元”教學思路的統領下才能得到完美體現。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實踐,建立館校合作機制,積極拓寬學生的視野,明晰課程開設的意義和地位,幫助學生理解和傳承關中花饃文化。還可以引領學生參觀民間藝人花饃作坊、舉辦花饃作品展、參加社區文化技能大賽、舉辦創意花饃手工制作活動、利用傳統節日參與社會實踐感悟傳統花饃的文化內涵,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花饃制作工藝和材料非常考究,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給學生提供“輕黏土泡泡泥”“橡皮泥”等。讓學生將其作為替代品進行操作,為進一步掌握花饃制作過程、體驗制作樂趣、理解文化內涵打下堅實基礎。事實上,一堂四十分鐘的課,要讓學生解決很多問題是不可能的,更何況課前準備、課后完善還有很多任務要完成。實踐證明,大單元教學理念更適合這類課程,也符合新課標中“讓學生掌握一兩項藝術技能”的具體要求。由此可見,這些“課上和課下”“校內和校外”“學校和家庭”“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是克服花饃教學局限性的有效途徑。
此外,學校可以參考西安市高新二十八小張敏倉老師研修團隊的教學方法,利用創意空間把花饃非遺傳統文化做成一系列成果陳列展覽,創建傳統文化藝術空間供學生課余交流學習。還可以采用西安市教育局“名校+聯合體”陣地建設的形式,輻射帶動更多地區和人才參與其中,擴大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在這個方面,成都市泡桐樹小學魏瑞江老師、湖南省謝麗芳老師蒲公英行動、杭州市海創小學章獻明老師、西安高新二校史美霞老師等為基層教師樹立了榜樣,值得大家學習和借鑒。
總之,關中花饃校本課程的開展與利用,在美育的天空為學生開啟了一扇通向核心素養教育的大門,我們期待在國家“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思想的感召下,關中花饃這枝民族之花會越開越艷。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踐研究——以陜西關中面花為例》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SGH21Y0995。)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乾縣黌學門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