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眾所周知,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體育、藝術、勞動等課程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是學科德育融合的重要載體。怎樣深度挖掘這些課程中的德育元素,把這些課程上出“思政味”,讓學科德育融合更加“入味”,是每一位教師都需要“優解”的問題。

一、立足學科,保持“原味”

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體育、藝術、勞動等都是相對獨立的課程門類,具有不同的學科特點。這些學科都有著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學科目標、內容、體系、方法、評價標準等,但它們之間也不是彼此完全孤立、水火不能相容的“絕對對立”。在學科德育融合中,既要改變教師“我行我素”“我的地盤我做主”的“不融合”觀念,即認為只要教好自己的學科就可以了;也要改變教師“硬加塞”的做法,即生搬硬套地將一些時政素材、國家政策甚至思政學科內容強行塞進課堂,造成德育元素與學科知識“兩張皮”,使自己的課堂變成了“四不像”。學科德育融合對學科來講,前提是要保持自身特性、體現學科特點、落實學科目標。如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一課,它的一個重要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就是,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深明大義,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課堂討論以下問題來強化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一是燭之武身上有很多閃光點,你最欣賞哪一點?請說說你的理由。二是你還能想到哪些人也具有燭之武這樣深明大義的愛國主義情懷?三是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之中,我們應該如何繼續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這樣的問題設計,既結合了教材內容,體現了學科特點,又升華了學生情感,很好地進行了學科德育融合。

二、強化引領,增強“黨味”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辦好思政課,發揮全科育人功能,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認同黨的領導、融合黨的領導。上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育德”必先育師,學科德育融合,需要思政教師與學科教師“手拉手,向前走”,共同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思政課教師作為培根鑄魂的主力軍,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必須明方向、舉旗幟、把好關,打牢學科教學的“政治底色”,指導學科教師在德育融合中明確講什么、怎么講、講到什么程度。每一位學科教師都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使命,都要有請黨放心、教育有我的責任擔當。可以通過思政課“大練兵”、思政“金課”評選、思政精品課展播等方式,提升教師的學科“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可以結合教師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定期開展學科德育系列主題活動,如以“思政大講堂”“學科德育、黨員先行”“黨員教師教學大比武”等為主題的黨支部創新教育活動、“課程門門有德育,教師人人講育人”的研討交流活動等,讓學科德育內容實起來、形式活起來、效果好起來;可以開發具有德育元素的地方特色課程,圍繞政治認同、道德觀念、家國情懷、科學精神、文化修養、法治意識、責任擔當等重點內容進行德育元素的“供給側”改革,讓德育融合“上搭天線”“下接地氣”。

三、緊跟時代,融入“鮮味”

時代在不停發展,學科在不斷更新。每一門學科教學都要多呈現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社會、生態等發展過程中取得的新成就、新成果,體現濃郁的時代特色。當然,把德育元素融入學科教學,把時代氣息滲透課堂內外,如同把“鹽”溶入“湯”,二者交融,潤物無聲,自然貼切,恰到好處。如初中地理《秦嶺》一課,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通過相關資料和活動,了解秦嶺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進一步形成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培養關注家鄉、熱愛家鄉的情感。在講授這一課時,就可以充分利用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這個重大新聞事件。在導入時可以這樣設計:2020年4月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調研,首站來到位于商洛市柞水縣的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秦嶺生態保護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為什么習近平總書記說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為什么保護好秦嶺的生態環境有如此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我們青少年應如何當好守護秦嶺生態的衛士?今天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跟隨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一起走進巍巍大秦嶺。教學設計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秦嶺生態保護情況為主線,分“巍巍大秦嶺——和合南北、悠悠生態情——澤被天下、拳拳赤子心——和諧共生”三個篇章。經過學習探究,鼓勵學生爭當守護秦嶺生態的衛士,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熱愛家鄉的情感。

四、彰顯特色,培育“風味”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而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學科德育融合過程中,既要發揮思政學科的引領作用,又要強化學科德育的協同效應。一方面,充分發揮思政課在課程體系中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深度挖掘各門課程蘊含的德育元素,找準德育融合的切入點。如語文、歷史、地理等人文屬性明顯的學科,重在突出價值引領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引導學生自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四個自信”;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屬性明顯的課程,要突出培育科學精神、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注重把科學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培養貫穿課堂教學始終,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藝術、體育類課程注重培育健康的審美情趣、樂觀的生活態度、良好的運動習慣,注重把愛國主義、民族情懷、藝術素養、體育精神滲透到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增強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五、充滿熱愛,厚植“情味”

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每一位教師,都要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都要熱愛教育、愛崗敬業,都要愛自己的學科、愛自己的學生。只有充滿熱愛,厚植情感,才能使每一堂課有血有肉有靈魂。第一,教師要有“愛國情”。我們的教育絕不能培養社會主義破壞者和掘墓人,絕不能培養出一些長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人!那將是教育的失敗。教育就是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讓愛國的人談愛國。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樹立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第二,教師要有“愛崗情”。要熱愛教育事業、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因為教師就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教師的人格魅力、專業素養、敬業精神、思維品質等,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學生。這些特質是進行德育融合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正像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每一個教師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教學方法、思維方式,教師應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育思想,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第三,教師要有“愛生情”。澆花要澆根,育人要育心。教授學生,不僅要曉之以理,更要動之以情,寓情于理,在學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的復雜工藝,具有濃厚的情感味道。只有打動學生,才能引導學生,因而教師在課堂上的“情”和“愛”,是最為寶貴的德育因子。

德育融合,貴在“入味”。在學科德育融合中,只有保持學科的“原味”,增強課堂的“黨味”,融入時代的“鮮味”,培育獨特的“風味”,厚植熱愛的“情味”,所有學科教師才能在教學中如“烹小鮮”一般,為學生“烹飪”出“工藝精湛”“五味俱全”、營養豐富的“美味佳肴”。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