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榆林中學 張娟:以師愛感人,以師愛鑄魂
發布時間:2024-09-02 17:38:39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求真務實,精業篤行
懷著對教育的無限憧憬,張娟踏上了三尺講臺,開始用粉筆書寫奮斗的詩篇。憑著對教育的赤誠之心和強烈的責任感,她在平凡的教學工作中甘為人梯,樂于奉獻。
17年來,她辛勤耕耘在這片沃野上,用愛心、耐心,更用慧心把夢想變成了現實。本著“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原則,她在教學上不懈地努力,不斷創新,創建了高中數學教學張娟工作坊。她和團隊成員一起致力教科研,多次參加省市級比賽獲獎;主持參與省級規劃課題13項,市級6項。在《中學數學教學參考》《數學之友》《數學大世界》等數學專業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2017年被聘為《三角函數、平面向量、三角變換周末拔高訓練》編委;多次被聘為市級各類比賽評委。豐富的數學教育經歷,形成了她看問題的高度、深度和角度。在日常工作中她認為:對于教材中的重難點,如果教師不大明白,學生則更不理解。我們教師則無論如何都要想方設法地讓學生明白。研究教學用書,查閱資料,觀看名師上課視頻,課堂上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做到深入淺出;對于枯燥乏味的數學概念,教師自己很容易理解的地方,也要盡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樂于學習,主動探究。為了給學生呈現一堂內容豐富的數學課,每一次備課她都搜集大量精品課程資源精心整合,堅持詳寫教案,預設課堂生成。雖然從教六年以上,學校不要求寫詳案,但她始終堅持認真記錄每一課,并寫下翔實的課后反思,以幫助改正教學不足。她的辦公桌上放置著厚厚的一摞教案,每一本都密密麻麻地寫滿補充題目及要點批注。
“學高為師”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活到老,學到老”。為了獲得更多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張娟于2016年重返大學,利用周末時間往返于榆林、西安兩地,在職后獲得了陜西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豐富了自己的教育教研知識。
星光不問趕路人,歲月不負有心人。多彩的人生道路,成就了她充實、豐富、美好的數學教育人生。
手持教鞭,眼中有光
做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愛,是教育的靈魂。張娟對教育的感悟是,“教育就是嚴與愛的有機結合。嚴要嚴而有理、嚴而有度、嚴而有方、嚴而有恒;愛要愛得公正,愛得坦蕩、愛得無私、愛得理智。”
在教學方面,張娟兢兢業業,樂于奉獻。17年的教學經歷,她仍堅持認真備好每堂課、上好每一課。為向45分鐘要效益,她總是擠時間、想辦法,認真鉆研教材,仔細琢磨,反復推敲;有時為了尋找一個好的例題,她會不厭其煩查閱大量資料,對每一道題都探索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來求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她長年承擔兩個班的數學教學和培優輔導工作,嗓子沙啞、聲帶發炎,甚至幾次失聲,但她從沒有因個人事情耽誤過一節課,用滿腔的熱情詮釋著教育情懷。
對每一位學生,她都嚴格要求他們做到上課認真聽講,課后認真總結。為了幫助學生養成認真學習的習慣,她堅持課前早到,檢查學生預習,課后晚走,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答疑解惑。高三一輪復習是鞏固基礎的重要階段,她在每晚8點30分的課堂輔導后,或抽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和課堂筆記或檢查學生作業完成效果或留在教師解答學生疑難問題。10點多了,幼小的女兒還在教師辦公室望眼欲穿地等媽媽一同回家,而媽媽早已忘記時間,把一顆心都撲在別人家的孩子身上。高三二輪、三輪的復習資料都是她在每一個星光陪伴的夜晚,一點一點精雕細琢形成的,只為讓孩子們高考考出理想的成績,翱翔于廣闊的天地。
課堂之外,她與學生打成一片,親切、溫柔、幽默、可親,是學生對她的印象。學生們都愿意向她吐露生活中、心理上的問題,對她全心信賴。學生親切地叫她“娟姐”,因為任何時候見她,她的臉上都有暖人的微笑,帶給人力量,好像所有困難都能輕松克服。張娟主動結對幫助學困生和貧困生,給學困生在晚上課余時間無償補課,有時別的班的學生也來問她問題,她也一視同仁,認真幫忙分析答題失誤,講解重難點。對班里的貧困學生,她經常自費發放學習資料,這些孩子成績有進步時,獎勵他們各類學習用品。對于學生,她始終堅持:“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愛心,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鼓勵。”
作為一名老師,她把愛傳遞給學生,讓世間更多一份溫暖。以師愛感人,以師愛鑄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