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妮,一個地地道道的關中人。2011年大學畢業,滿懷著對特教事業的熱愛,不顧家人反對,選擇扎根陜北特殊教育這片熱土。對此,很多人不理解她的選擇,認為她是一個特殊的人。


用愛守護每一朵“苔花”

已經在特殊教育學校工作了12個春秋,她以校為家,一直工作在教學第一線,選擇特殊教育,就意味著選擇了一條艱辛而坎坷的路。在工作中,她面對的不是聾啞、肢殘,就是孤獨癥、腦癱等行為怪異的孩子。在這樣的世界里,她用愛心、耐心、恒心和細心,堅持了12年,從未請過一天假。梁妮擔任語文教學工作,師德高尚,履行教師職責,熱愛學生,團結同志,無私奉獻,為陜北特殊教育事業嘔心瀝血,教育教學成績顯著,在平凡的教學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在學校,她既是老師,要教知識和技能;又是父母,及時滿足孩子們的情感需求;更是護理員,隨時擦拭口水鼻涕,處理大小便;她還要當好心理醫生,密切關注這些特殊孩子舉動,隨時準備處理突發事件。孩子們生病發燒,她一整夜陪護在宿舍;學生情緒低落了,她及時陪他們聊天,給予鼓勵;學生聽不到、不明白,她反復示范引導;學生四肢不協調,做手工很容易受傷,她時刻陪伴在身邊。課中,經常會遇到孩子大便在褲子內,她幫他們擦洗干凈。有人問她:“難道你不嫌臟、不嫌臭嗎?”她說:“嫌呀,但她已經習以為常了!”

一次課上,一名精神障礙學生突然發病,搬起凳子猛地砸來。她看到后立即撲下身子護住其他孩子,凳子重重砸在了她的手指上。雖然當時疼痛難忍,但形勢容不得她照顧自己,急忙跑過去帶著這個孩子離開了現場。經年累月繁瑣沉重、充滿危險的工作,常常讓她疲憊不堪、始料未及。

20240902173724468-95-12428.png

用心雕琢每一項工作,上好每一堂課

梁妮熱愛特殊教育事業,熱愛教師職業,熱愛每一個學生,把自己的事業,看得神圣無比,為了做好特殊教育教師這項神圣的工作,她始終堅持不懈地學習,虛心學習其他老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向年輕教師學習怎樣調動課堂積極性,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努力做一名高品位合格的人民教師。

她深知唯有堅實的業務功底,唯有準確地評估細則,唯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就無法勝任教師這一職業,在教學中,她力爭做到有教無類,醫教結合,實物教學,使每一節課都成為精雕細琢的示范課。

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研組織能力,她積極主動組織學校9名骨干教師,研磨精品課程,研磨的特殊教育《生活語文》被認定為陜西省中小學精品課程,擔任榆陽區殘疾兒童少年入學能力評估專家委員會成員,先后為679名殘疾兒童少年進行評估工作,多次擔任榆陽區教學能手評委,殘疾人演講比賽評委,擔任榆陽區送教上門培訓講師,開創榆林市特殊教育學校培智聽障學生社會適應超市購物、乘坐公交、戶外徒步、趣味游戲運動會校本課程,積極探索融合教育系列活動,負責國際特奧融合活動陜西榆林站工作。

任教12年來,梁妮始終默默耕耘在特教一線工作中,恪盡職守,任勞任怨,不求回報,只講奉獻,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她深感責任重大,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冰天雪地,她都是早早站在學校門口接送學生,把學生的事一件件地做到最細,最小,梁妮不僅把學生冷暖記在心頭,更注重對特殊孩子們的心理輔導,幫助聽障孩子們消除或減輕心理擔憂,讓他們真正認識自己的價值,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孩子們表現優點和長處,即使是很小的進步,也會及時表演,讓他們明白其實進步和優秀也都是最棒的,讓特殊孩子們體會到成功的歡樂和喜悅。

最美的事跡是傳遞,是力量,是成就學生,服務社會!

為了讓孩子們缺陷補償,梁妮課上讓孩子們把自己想說而說不出來的都畫出來,她再引導,時間久了,聽障孩子們善于表達自己的同時,學習能力,理解能力也大大提升了,她經常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而孩子們也用實際行動來回報了她的辛苦,她帶畢業的聽障學生有的考入天津理工大學、綏化學院、長沙職業技術學院等,也有的已經在紡織廠、麥當勞、星巴克、面包房從事工作,12年辛苦工作,她精心教學,細心照顧每一個孩子,用心做好本職工作,經常加班加點,由于忙于工作,她常常無視身體欠佳發出的警告信號。去年37歲的她懷上了二胎,家人們都很開心,當她滿心歡喜地去醫院做完產檢,得知她身體內的孕酮和妊娠激素過低,醫生說可能是由于工作環境和壓力導致的內分泌失調,建議她好好休息、調養身體。學校教師特別緊缺,她不忍心自己的工作讓別人去分擔,把醫生的建議悄悄藏在心里,沒有告訴任何人,不幸的事最終還是發生了……

梁妮的事跡感動著每一個孩子,更鼓勵著每一位家長,家長們為了表達感謝,給梁妮送來小米、水果、甚至還有的給她充話費,都被她一一退回,她帶的畢業的孩子每年寒暑假都來看望她,她都是給孩子們放好生活費,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回饋社會!

12年來,工作中她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善創新,先后被評為:陜西省特殊教育先進工作者,陜西省優秀共產黨員、陜西省教學能手、榆林市教育行業千人示范人物,與其說是她的熱情號召了大家,不如說是在榆林有一種“梁妮精神”!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