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7d8a3365b0850fe25dab72d56a4e62

深耕環境藝術教育領域20余年,她不僅獲得了多項教學科研榮譽,同時積極推進學院學科發展與專業建設。她引導學生在城鄉建設實踐中開展藝術創作,通過國際國內展覽平臺,提升學生藝術情操,激發學生家國情懷,培養出一代代具有綜合素養和人文關懷的青年藝術學子。

——題記

20240902153937009-75-7dd34.JPG

在立德樹人與教育教學方面,西安美術學院的師生們對劉晨晨教授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碩士,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南京大學博士后,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在西安美術學院任職,曾任建筑環境藝術系副主任,現任西安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科研創作處處長。

任教育部美育教指委副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設計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筑學會室內設計分會常務理事,中歐人文藝術教育聯盟第二屆理事會理事,中國文化藝術促進會環藝院副院長,民盟中央美術院陜西分院副院長,民盟中央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民盟陜西省委常委,民盟陜西省委文化藝術委員會主任,陜西省美術家協會設計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陜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陜西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負責人,陜西高校青年創新團隊負責人。獲教育部霍英東基金全國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陜西省“教學名師”“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六個一批人才”“杰出青年人才”“百青文藝人才”,中國建筑學會室內設計分會“全國百名室內建筑師”。《西北美術》《室內設計》期刊編委。

劉晨晨教授在教學育人中始終堅守“實踐引領、美育鑄魂”的理念。她擅長將藝術教育與人的品格塑造相統一,巧妙地將藝術教育和愛國情懷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從而在促進學生專業技能全面提升的同時,她的教學理念也在廣大學子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博文篤學 創研并重

劉晨晨教授一直秉持著博文篤學、創新并重的學術理念。她先后主持了4項國家級科研項目、2項省部級重大項目以及11項省級科研和教學項目。藝術創作榮獲多項國家級獎項,其中包括中國美協頒發的13項獎項,并連續入選第十屆、第十一屆和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全國專業大展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和三等獎7項。劉晨晨教授發表了30余篇論文,其中2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收錄,15篇發表于CSSCI及中文核心期刊。理論研究獲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陜西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和三等獎2項。出版11部教材和專著。

劉晨晨教授不僅取得了顯著的學術成就,還不斷將自己的學術成果應用于實踐。她撰寫的《秦嶺生態環境美學科學考察報告》得到了陜西省發改委秦嶺辦的采納,為秦嶺生態文明修復與綠色旅游規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她推動藝術與科技的融合,相關論文在《光明日報》上發表,并獲陜西省文旅廳2023年度文藝評論優秀作品的殊榮。

立德樹人 教育為本

作為陜西省教學名師,劉晨晨教授始終堅定“立德樹人為國家”,堅持“藝術設計為人民”。她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構建了具有整體意識、責任擔當、集體觀念、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她積極推進學院的學科發展與專業建設,構建具有中國內涵、地域特色、民族特點和時代意義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體系。她的教學改革教學課件獲得了教育部頒發的獎項,她指導的學生在各類專業大賽中獲得了20項優秀指導教師獎。她參與的課程“‘心懷國之大者,描繪國之大美’高等美術創作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獲陜西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獲批陜西省首批特色線上課程“秦嶺環境美學”。獲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近年來,她所帶領的研究生獲得了80余項獎項,榮獲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包括獲絢麗年華美育成果展一等獎,第十屆艾景獎園林規劃設計大賽金獎,第二屆香港青年設計獎(YDA)一等獎等。

在教育教學方面,劉晨晨教授不斷發揮專業優勢守正創新,大力推進美術的社會影響力。她任教期間帶領著學生積極參與國家與地方的各種社會建設活動,先后主持完成了《北京人民大會堂陜西廳室內設計》《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樓建筑環境及室內設計》《大雁塔北廣場》《大唐芙蓉園》《生土窯洞——人居空間探索與規劃》《陜西韓城古聚落保護數字化建設》《西安人民大廈室內環境藝術工程》《北京首都機場三號航站樓公共空間藝術設計》《敦煌市濱河大道商業步行街及火車站廣場建筑與環境工程》等多個重大建設項目、地方人文環境設計工程,為陜西省政府和國家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作為陜西高校青年創新團隊負責人,劉晨晨教授帶領學生深入秦嶺進行田野考察和建筑測繪工作,她的學生孫寧鴻在她的指導下,成功完成了“秦嶺北麓殿鎮村活動中心設計”項目,獲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作品展陜西分賽區一等獎,作品有效提升了當地的文化氛圍,受到了廣泛贊譽。王靜怡和王菲她的指導下,完成了“文興山城、渝見風華”人居環境規劃項目,獲得了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劉晨晨教授還與碑林區環大學產業園對接,全面提升教學與研究的社會影響力。她還積極參與專業服務社會工作,擔任陜西省圖書館大講堂公益講座工作。

對標國家 融合培養

劉晨晨教授堅守教學使命第一位,帶領學生對標國家需求與社會發展,針對本科生、研究生進行基礎應用、實踐研究、開拓創新分類對標教學改革。打造“為中國而設計”精品課程,將思想政治貫徹教育教學全過程。注重心靈教化和人格培養,引導青年尋求藝術設計的社會意義、時代價值、傳承精神與技藝創新,培養出具有民族氣息的時代杰出人才、拔尖人才。打造《秦嶺環境美學》特色線上金課,使學生更廣泛深入理解美學意義與社會價值,培養有責任有擔當的新時代藝術專業人才。如藝術賦能鄉村,一縣一品,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設計教學內容。

連續四屆舉辦中國建筑學會室內設計分會華西區(成都、青海、貴州、蘭州、銀川、新疆、云南)“室內設計6+”聯合畢業設計,聯合6所“雙一流”等高校,5家國企設計院等實踐項目聯合畢業創作教學,加強高校產學研的落地發展。劉晨晨教授的美育教育實踐,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藝術修養,還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和社會責任感。她以身作則,帶領學生在藝術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教師的責任與擔當。

2021年啟動“創研港”建設。一期面積約1700平米,用于十四屆全國美展創作與研究場地,為有獲獎潛力的教師、重點創研機構、省級創新團隊提供充分、良好的團隊與個人創作環境。“創研港”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入駐教師31人;入駐各級各類科研機構12個,直接帶動服務106名師生進行創作。

多崗歷練 科學管理

劉晨晨教授在擔任西安美術學院建筑環境藝術系教學管理崗位期間,結合社會發展與時代定位,積極倡導建筑環境學的美育價值。作為全國藝術設計學科帶頭人,她積極推動環境藝術專業整體教學體系改革,成果支撐環境藝術專業獲國家級一流專業。得到多位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專家肯定。

她在西安美術學院擔任多個重要職務,包括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科研創作處處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辦公室主任和社科聯秘書長,推動學院科研創作管理工作走在全國八大美院前列。任職期間她堅持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不斷通過科研反哺教學,深化創作研究型人才培養效能。學院整合學科優勢,助力鄉村振興。創立藝術扶貧與鄉村助力項目,推動學院獲批陜西省“社科助力縣域高質量發展活動”首批鄉村振興助力單位,組織開展專項項目69項。開創藝術與科技融合相關工作,連續兩年獲得科學技術部科技人才與科學普及司表彰。榮獲“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榮譽證書。自2016年主持科研創作處管理工作,發揮特長全面啟動學院科研創作與成果轉移轉化工作,推動“絲路美術高地”建設,大力推動成果轉化,近年來簽訂橫向項目260項,合同經費突破3.2億元。她組織完成了“藝術為人民研究院”創研港一期建設,提供近3000平方米創研空間,共進駐包括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骨干教師、青年教師在內的老中青三代師生106人,形成傳幫帶效應,相互交流促進協作創新、保障創作氛圍,助力創研活動有序開展。

在陜西省教育廳高教處副處長(正處級)任職期間,劉晨晨教授積極推進“一流專業”建設,加大“雙一流”支持力度,深化人才培養機制改革,組織實施陜西省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申報與結構優化工作。在陜西省高等繼續教育方面,她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力培養職業型、技術型和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取得了顯著成績。

守正創新 美育鑄魂

劉晨晨教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大力推進美術的社會影響力,積極弘揚美育強基鑄理想、厚植設計情懷勇擔當。組織舉辦了大型展覽活動38次,講座60場,包括“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油畫、版畫、水彩粉畫)展”“陜西省首屆退役軍人書畫攝影展”等多項國家級展覽和學術交流活動,并連續承辦了5屆“絲綢之路國際美術邀請展”,并獲優秀組織獎。組織籌辦了全國“工匠精神與當代設計”學術論壇,全國近500位專家學者參與。承辦了教育部社科司“第三屆全國藝術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論壇”,并發起了《“一帶一路”藝術聯盟宣言》。2021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組織籌辦“藝術為人民——劉文西藝術大展”,中宣部副部長、文化和旅游部部長胡和平宣布開幕,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蒞臨展覽,該展覽是建國以來陜西畫家首次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辦展,是近年來中國美術界最具空前影響力的展覽,得到了政界、畫界、學界和社會各領域人士的肯定與贊譽。“反觀踔遠”系列展覽先后在中國美術館、烏茲別克斯坦國家美術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地展出,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打造陜西美術的時代影響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4年,組織籌辦“中國素描藝術研究展”,展覽開幕式及研討會邀請到了靳尚誼先生和來自八大美術學院的院長參加,新華社、人民網等30余家媒體對展覽活動進行了全程報道。她積極推進國家美術建設,用藝術語言傳播“魯藝精神”“西遷精神”“絲路精神”和“工匠精神”,用專業弘揚時代正能量,謳歌黨、謳歌國家和謳歌人民。

在劉晨晨教授的帶領下,西安美術學院的展覽活動不僅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也對學生的美育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這些展覽,學生們能夠親身感受到藝術作品的魅力,增強了他們對藝術的理解和熱愛。劉晨晨教授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展覽籌備、布展和講解等工作,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藝術修養。她帶領的學生團隊在“中國素描藝術研究展”中擔任志愿者服務,通過與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學者交流,開闊了視野,提升了藝術鑒賞能力。在“藝術為人民——劉文西藝術大展”中,劉晨晨教授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展覽實施全過程。她的學生孫寧鴻、王申緣在此次展覽中擔任策展助理,負責展覽作品的整理和布展工作。通過與國內外藝術家的交流,孫寧鴻同學表示這次展覽經歷讓他受益匪淺,不僅對劉文西先生的藝術經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還開闊了自己的學識視野,為以后專業發展的方向提供了思路和動力。劉晨晨教授還組織學生參與多項學術論壇活動,她邀請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學生共同探討中國傳統環境美學的傳承以及對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應用。通過這樣的跨學科學術交流,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增強個人綜合素質。

劉晨晨教授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置于民族復興的偉業中來審視,注重藝術設計與社會創新的中國特色。弘揚中國精神、民族精神、創新精神、時代精神,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藝術核心價值滲透在專業教育之中,培養具有中國意識、傳承精神、民族語言的高水平藝術人才。并產出一批具有弘揚正能量、引導公眾性,表達“真、善、美”核心價值觀具有教化作用的創新作品。通過藝術為人民服務的手段達到廣泛的立德樹人作用。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