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2153224688-26-01e70.jpg_scale.jpg

曾經有人問他:年輕時的夢想,你追到了嗎?他說,我從小最想干的事情,就是在“紅燭”的照耀下當一名好老師;幾十年過去了,我從一個懵懂的少年,成為遍地桃李的大學教授,自己很滿足,也很幸福;我的人生信條,就是和大家手牽手,一路向前……

——題記

是的,一路向前。1972年春天張向前出生時,父親之所以給他起這個名字,就是希望他長大以后胸懷理想,不畏艱難,不斷向前。1991年初秋,懷揣著大學錄取通知書,張向前從關中蒲城的渭北臺塬,到陜北延安的溝壑山川,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這走啊走,就走過了12000個日子。算算他的教齡,已經整整30年了。

30年來,張向前扎根在圣地延安的梁峁河川之間,以精益求精的教學態度和對學生的關愛與熱忱,詮釋了教師職業的神圣與無私。

堅守三尺講臺  潛心教書育人

張向前一直記得30年前初登講臺時,面對臺下與自己年齡相仿又對知識充滿渴求的大一新生時,內心的忐忑與不安。那種不安,即便通過一本本密密麻麻的教案,通過上課前三番五次的誦讀練習,依然難以消除,他知道那是一種對自己不能滿足學生要求的惶恐。有鑒于此,他努力鉆研教材和相關背景材料,課前進行充分準備,上課過程時力求準確闡述每一個要點,努力使課堂教學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和生動化。除此之外,他還注重積累實戰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和教研室主任討教,然后提綱挈領地把前輩的經驗和自己的思考傳授給學生。一年之后,為了改變自己學術積淀的薄弱和教育教學模式的陳舊,同時受學校委派,他到復旦大學進行了為期兩年的進修學習。在那里,他感受到了復旦教授的博學以及精微準確的儀器操作、實驗設計、課題規劃,感受到了名校學子的國際化視野。回校工作10年后,出于對專業知識系統學習的熱切追求,他又立足陜北特色植物資源的研究與開發需要,在陜西省紅棗重點實驗室(延安大學)脫產完成了碩士階段的學習,在2007年畢業并獲評副教授。其間,張向前深切地感受到學習是一種習慣,虛心問學則是一種砥礪前行的姿態,只有在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下,一個人才能更好地觀察和解釋自然界、人類社會及人類思維的各種現象,揭示蘊含于其中的規律。于是,他又開始攻讀并獲得了西安交通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的博士學位。

20240902153231510-8-aed65.JPG_scale.jpg

張向前認為,教師是學生道德修養的一面鏡子,教師的言行就是學生參照的標準。要教育學生愛國奉獻,就要用實際行動展現自己對祖國的熱愛,用學識、閱歷和經驗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教師對學生的影響,離不開自身的學識和能力,更離不開自己為人處世、于國于民、于公于私所體現的行為和做派。他通過對學習強國平臺上各類資源的長期學習,經常與學生分享其中的優質慕課資源、傳統文化展播、大國重器、航拍中國等節目的學習體會,以及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從看重積分到注重各種知識汲取的心路歷程,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在實際工作中,張向前注重加強延安精神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的有機融合,注重把自身建設成為具有信念堅定、求真務實、敢于擔當、樂于奉獻、善于創新的延安精神特質的教師。他積極探索,刻苦鉆研,總結出一套符合時代特點、契合自身學養提升、適合學生成長需求、深受學生喜愛的教學方法,完成了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課程建設試點項目,以第一參與人身份完成了2021年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張向前始終以飽滿的熱情,積極吸收先進的教學理念,致力于專題式教學改革和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持續打磨受學生喜愛的精品課程,實現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素養養成的目標達成;在教學內容上,他選用業內公認的最新權威經典教材及參考書,緊跟學科國內外發展動態,注重教材知識和研究前沿,注意課程之間的有機銜接,并依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調整。比如,在主持完成的“蛋白質工程——專題式教學改革”實踐中,他通過基礎內容鞏固、專題討論前沿、實踐實驗探究、評價方式多元等,不斷進行總結完善,在堅守理論的基礎上,做到授課內容常教常新,學生易學好用,使得10余名學生在他的影響下考取了蛋白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再比如,在主持并完成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課程建設試點項目“現代生命科學研究方法與技術課程體系建設項目 ”中,他著力于系統化和整體化,采取集體優化課程體系、小組打磨課程大綱、反饋提升改進等方式,極大地提高了研究生培養質量,在六屆研究生考博應用過程中,所在學院連續四年榮獲延安大學考博優勝單位。

張向前十分注意教學方法研究與實踐的應用反思,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選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方法,充分發揮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動性,教學相長,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綜合素質。比如,在“蛋白質工程”教學中,他在基礎理論教學的同時,設計了疫苗研發技術路線、基因編輯研究進展、酶工程實踐應用等專題討論模塊,做到了文獻查閱和高級科普的協調;在“生物化學”教學中,他設計了模型制作、掛圖繪制和開放式實驗等環節,提高了學生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在“中外教育史”教學中,他緊扣新時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新變化,以實地調研中學課程設置、研讀生物學課程標準和比較中外課程評價制度等方式,推進學用結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分析思考能力。

20240902153337601-51-c7fc9.jpg_scale.jpg

在教學手段的運用上,張向前既注重發揮現代技術手段形象、生動、動畫性強、信息量大的優勢,更注重板書的邏輯推理展示、掛圖制作的思維導圖訓練、模型標本制作的實操演練、手繪畫的技巧展演等傳統教學手段。在生產和教育見習實習、生科特點的勞動教育等環節,他始終強調前期準備、溝通協調、小組輪換、總結匯報的一體化要求,提高了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發揮了生物科學了解生命、認識生物、剖析機理、結構決定功能的學科特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美育”價值觀教育和勞動教育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依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時代地域特點等,選擇適宜的教學手段,效果非常好,先后榮獲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延安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

鐘情學習提高  加強指導管理

張向前說,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一定要堅持全方位學習、終身學習,才能以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完成人才培養任務,特別要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口頭與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的養成。 由此,在指導本科生課程見習和生產實習工作中,他根據甘泉、寶雞、咸陽、西安、寶塔區等地的醫藥、農業、環保等單位的特點,讓見習、實習學生提前查閱相關單位、相關行業和相關地區的生產經營情況、行業發展趨勢及自然資源稟賦,并分組匯報討論,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先后有50余名同學榮獲校級實習先進個人。他作為第一參與人完成了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國家級一流課程導引下生物科學專業核心課程群建設研究與實踐”,作為主要完成人的 “地方高校生物科學專業‘二元’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成果榮獲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檢驗,自選任務和協調分配任務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他作為第一指導教師指導的學生,2022年榮獲第十一屆“挑戰杯”陜西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銀獎,2023年榮獲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決賽科技創新與未來產業組別國家級銅獎;他參與指導的學生,2023年榮獲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家級銅獎和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高教主賽道銅獎,2014年至2022年 在“華文杯”全國師范院校師范生(生物)教學技能/設計大賽中指導的學生先后榮獲一等獎5項、二等獎6項。

在常年堅守三尺講臺的同時,張向前還經歷了教研室主任、實驗室主任、科技處成果科科長、生命科學學院科研副院長、科研處副處長、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等多個崗位的歷練。在管理工作中,張向前注重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的結合,樹立了“實干”是成就事業的必由之路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以“一流課程、一流專業、一流學科、一流學院”建設為抓手,尊重科學研究規律、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主動挖掘課程思政中的生命科學元素和立德樹人中的生命哲學元素,堅定支持學科凝練、團隊打造、國際國內交流合作等工作,不斷提高履職盡責的能力和水平。他關心同事,助力青年教師的教育成長,用包容、欣賞帶領同事共同發展。2017年以來,他所在的學院連續七年被延安大學綜合考評為優秀,他本人也在2011年以來的學校年度綜合考核中6次被評為優秀。2018年,張向前榮獲全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22年獲評寶鋼優秀教師獎,2024年被評為陜西省2023年度本科教學管理表現突出個人。

注重科研  傾情服務地方

張向前堅持科研反哺教學,科研成績出色,作為第一完成人榮獲陜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作為主要完成人榮獲陜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2014年以來,張向前連續入選延安市“三區”科技人才服務項目,2018年入選陜西省科技特派員紅棗產業服務團,2023年入選延安市第二批圣地英才計劃“圣地杰出人才”項目。

在畢業論文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環節,他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將科研課題、課程實踐、大創項目及畢業論文四者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科研素養。在指導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的畢業論文過程中,他將畢業論文和課題組的科研課題、指導的大創項目、教學競賽等結合起來,著重強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科研素養。他所帶領團隊指導的本科生發表論文6篇、研究生發表論文16篇,其中SCI收錄兩篇、CSCD收錄4篇,王帥濤、張恒、楊建社等三名學生2022年分別考取了中國海洋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學生鄭文靜2024年考取了西北大學的博士研究生。

20240902153253562-70-bba07.jpg_scale.jpg

張向前牽頭組建多支鄉村振興服務隊,一邊實踐,一邊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并解決問題,讓學生和青年教師在問題與思考中錘煉學科素養、涵養仁愛之心。在科技服務地方實踐中,他緊密結合延安大學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的實際,總是思考著“如何讓延安人民乃至黃土高原的奮斗者們在遇到相關科技問題時能想到而且能用得上我們?我們如何主動走出去在實踐中發現科學問題并解決實踐難題?如何組織大家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活動,在大項目、大成果、大平臺上有所突破?如何在服務地方和創新研究中能讓大家有更多的獲得感”等問題,組織成立了延安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食用菌研發中心、河莊坪鎮萬莊村產業振興科技服務隊和高橋鎮南溝村產業振興科技服務隊,所帶團隊近兩年新增了陜西省黃土高原菌產業生態循環發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微生物資源開發與綠色循環利用陜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黃土塬區微生物資源驅動綠色循環創新團隊陜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陜西高校青年創新團隊以及水體細菌快速檢測試劑研發與產業化陜西省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科研(產業)創新團隊。

2004級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高瑜和李旭,上學期間就熱心于實驗室的各類操作,課后熱衷于向張向前請教,特別是對蘑菇培養情有獨鐘,張向前便推薦他們到食用菌團隊學習。大學畢業后,這兩位學生堅持奮斗在農業科技戰場,在遼寧、黑龍江、泰國的食用菌行業奮斗十年后,于2017年再次回到延安創辦了延安菌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生命科學學院聯合建立了菌物科學院企聯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累計獲得黑木耳、靈芝、滑子菇、香菇、平菇等10余種食用菌的相關核心技術,取得知識產權96件,其中實用新型專利78件、發明專利18件,申報企業標準2項。2021年,延安菌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評定為延安市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并在陜西股權交易中心科技創新專板高企專區掛牌,2022年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和延安市市級農業農村領域科技創新平臺“星創天地”??吹綄W生們的成長、創業,服務社會、服務于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他喜在眉梢、甜在心里。

20240902153310857-9-a1233.jpg_scale.jpg

似乎是彈指一揮間,整整30年過去了。30個春秋,張向前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譜寫了新時代生命科學教育的贊歌,用點點滴滴的愛,澆灌了一屆屆祖國的希望、家庭的棟梁。新的征程上,張向前堅定地表示,他將在“紅燭”的照耀下,繼續不忘初心,堅守杏壇,為培育更多優秀的新時代生命科學人才作出自己的貢獻。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