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語言與審美,打造“有愛、有溫度、有靈魂”的課堂

李鮮花教授認為,“上好課,培養好學生”是她的初心。她主講的《高級英語》課程是西安翻譯學院國家級英語專業核心課程。在過去的15年中,她始終堅守并不斷創新,讓課堂充滿了愛、溫度和靈魂。

作為課程負責人,她帶領團隊的老師注重課程建設改革,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引領教育融入課程中,不斷挖掘課程的育人功能。《高級英語》課程先后獲評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省級線上一流課程、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并獲省級線上線下優秀教學案例1項,省級微課獎2項,省級教學設計獎3項。課程團隊先后獲批省級教學團隊、省級課程思政教學團隊。

她帶領團隊建設了《高級英語》MOOC課程,于2017年9月在學銀在線面向社會開放,至今已經順利開設了12輪次。課程覆蓋面廣,來自全國600多所院校的12000多名學生選修該課程,點擊量達1400多萬次。這不僅滿足了不同生源學校的教學輔助或自主學習需求,尤其在疫情期間更是發揮了較大的社會服務功能。在李鮮花教授和她的團隊的努力下,《高級英語》課程已經成為西安翻譯學院的驕傲和品牌,為培養高素質的英語人才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她巧搭“腳手架”,致力于讓每個學生課堂上“閃閃發光”。西安翻譯學院英語專業是國家級一流專業,吸引了很多英語語言基礎較好的學生,但普遍學生語言基礎一般,學情差異很大。面對這一現狀,李鮮花教授領導其團隊采取多重策略。首先,建設“進階性”信息化線上課程資源,設計“基礎層+高階層+育人層+測評層”課程體系,建設配套課程資源,從基礎知識的習得,到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形成兼具基礎性、時代性、高階性、創新性的課程資源,滿足不同基礎學生學習需求。其次,構建學生學習共同體,促成深度學習。在自愿原則下,根據學生基礎、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組建學生學習共同體,依托項目式、任務式教學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這種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建立,激發了小組成員相互探討、鼓勵、啟發、思考、協作,發揮同伴互動學習的群體帶動作用,形成具有集體合力的學習群體。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激發了基礎較好學生的成就感、自豪感和責任感,同時也激發了基礎較薄弱學生的學習獲得感、融入感。在這樣融洽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學習潛力和自我認知潛力得到充分的激發。

她構建“融語言教育于審美”的課堂教學模式,致力于激發學生“超越語言文本的審美體驗”。《高級英語》課程是一門提升學生綜合英語知識與技能的高階課程,教材內容主要選自名家作品,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文學等。為此,她構建了“基于語篇分析的生態審美范式”:基于語篇,在語法層面欣賞語言美。欣賞文本的措辭、修辭、語法、句法的文體效果、欣賞文本內字詞、句、段及各種成分之間的結構關系等。深入語篇,在語義層面欣賞語篇的內涵美。通過文本細讀深入篇,挖掘語篇邏輯關系、人文精神、審美意蘊,促成深度學習。超越語篇,在素質層面欣賞語篇的思想美。通過拓展閱讀、課程思政元素滲透等,剖析篇章敘事傳遞的社會文化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挖掘作品的審美意義和社會道德意義,培養學生正向的審美態度,樹立文化自信。

她踐行“以研促教,教研相長”,致力于提升課堂教學的學術含金量。她深挖教材內容,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估改革,建設了《高級英語課程思政案例庫》并凝練出系列優秀教學案例和教學設計。曾受陜西省MOOC中心邀請在全省范圍內做了分享,在2022年參加了第四屆課堂創新大賽并在全省范圍內分享了課堂教學創新思路、路徑、成果等,并獲評外研社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一等獎2項。

在教學改革基礎上,她撰寫并出版了專著2部,如《高級英語教學文體闡釋》《信息化背景下高級英語課程思政實踐研究》。同時還撰寫了一系列以“生態美學”為理論基礎的科研核心論文,如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報》的《將生態美學融入外語課程思政建設》《走向生態美-莫馬迪的作品評析》等,從與教材作品相關的話語文本、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維度闡述了話語和社會認識形態的辯證關系,解讀了從文本到認知再到理解的過程。通過生態題材選擇、生態智慧和生態預警的暗示,可以深入了解社會、宗教、藝術、風俗文化和天人合一的生態自然思想,并從中汲取啟示,走向更加健康、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生態文明。她注重教學團隊的建設,建設了《語言與育人融合的高級英語》虛擬教研室,成員來自全國10余所同類院校,定期舉辦課程研討活動,實現了教師教學教研共同體,師生教研共同體。同時,她帶領團隊成員建設了校級“新時代語言育人協同創新”科研團隊,完成了系列科研成果,完成了系列國際化志愿者活動,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語言服務,為區域文化走出去做出了一定貢獻。

二、引領與合作,勇擔“雙肩挑”大任

李鮮花教授曾任西安翻譯學院英文學院英語系系主任,英文學院的副院長。多年來,她致力于構建集“課程建設、實習實踐、校企合作、創新創業”等多維一體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了“英語+語言服務”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曾獲得陜西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作為系主任,她帶領著40多位老師的龐大集體,投入到專業建設的各個領域。她摸清楚每位老師的潛力和優點,為他們創設相應的平臺,讓合適的老師在合適的位置發光發熱。她的工作就像“生產隊長”,無論事無大小,她都會親力親為,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她嬌小的身材常常出現在不同的場合,為了高質量創新性地完成專業建設工作,她竭盡全力,不遺余力。

本著“與人為善,誠信豁達”的做人原則,她真誠對待每一位老師,打造出一支積極向上、有教育情懷、有戰斗力和有學術造詣的教師團隊,建成了系列突出成果。她了解每個老師的需求和心理,為老師們創造發展的機會,讓他們在教育事業的道路上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華。2021年,當聽到“英語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那一刻,她落淚了,出于驕傲自豪,更是責任擔當。這期間飽含了她個人“螺絲釘”的作用,飽含了她和她的教師團隊多年來辛勤耕耘和付出的回報。

曾作為英文學院分管科研實踐副院長,需要做好頂層設計,為教師、為學生做好服務工作,搭建更好的平臺。她曾找過20多位教師談話,幫助他們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通過舉辦科研領域的學術講座、研討會、交流會等,激發他們的科研熱情,提升他們的科研素養。在她的推動下,英文學院的科研成績穩步成長,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同時,她分管學生的實習實踐、學科競賽、第二課堂活動等實踐教學環節,構建并建設了“線上線下融通、課內課外融通、語言與育人融通”的多元交叉實踐體系,實現了教學、科研、實踐互為反哺的良性循環。舉辦“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英語朗讀者”“英語書法大賽”“英語兒歌演唱”等系列第二課堂活動,選取如演講辯論、朗讀、教學研討、學科競賽、主題班會等不同形式,拓展課堂育人渠道。同時,她還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外語類學科競賽,如參加外研社“國才杯”英語演講、閱讀、寫作三大賽事、全國口譯大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等,近三年,學生獲得省級以上獎項300多項,很大程度提升了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思辨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在同類院校中名列前茅,社會影響力較大。在她的帶領下,學院與多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為“一帶一路”語言服務論壇、西洽會、絲綢之路電影節等大型國際會議提供語言服務500余人次。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為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提升了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精神。

三、鑄魂育人,引領學生成長,踐行服務育人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李鮮花教授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更用心去培養學生成長。她以“導師”的身份幫助學生在學術上和人格上得到全面的發展,成為同學們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她鼓勵學生撰寫學術論文、參加學科比賽、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等,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并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同時,她關注學生的興趣和擅長領域,引導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領域,向學生傳授自我管理和自我學習的方法,培養了一批批優秀學子。她曾指導5名學生的學術論文被正式期刊錄用并發表。指導了20多名學生獲得省級以上英語類演講比賽獎項,指導5名學生獲得省級、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獎。在她的引導下,學生們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優異成績,更在人格上得到了全面的成長。

她堅信學生們具備科學潛力,并秉持著“學術至上”的信念,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學術素養融入課程思政建設中。通過組織課程思政主題征文活動、在線研討與反思、在線直播課,她深化了學生對課內滲透的價值觀的理解。她常常通過自己的研究視角進行深度教學,舉辦線上思政論壇,不僅開闊了學生的人生視野和心智空間,還陶冶了人文精神,提高了思辨力,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以學術論文的形式輸出、內化和轉化。她開設了中國話語翻譯第二課堂,組織學生翻譯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國應對疫情工作報告等,訓練學生的對外話語傳播能力。

在學生發表論文的過程中,她給予了許多指導和建議,從推薦學生閱讀文獻到最后定稿的形成,每一步都與學生進行了無數次的討論。無論是論文選題,還是論證觀點,從文章的結構邏輯到措辭,甚至標點符

號的細節,她都能耐心指導學生,細致到每一個細節。每當學生拿到自己發表的論文時,他們都會由衷地感慨自己是如何在她的教導下一步步成長起來的。更讓她自豪的是,學生們的論文選題圍繞“生態美學”展開,比如曹文靜同學撰寫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讀<雨山行>有感》,任書軒撰寫的《電子音樂的美學分析》等,這些靈感都源自她為學生上課深度挖掘的內容,也來源于她自己的科學研究領域。

四、杏壇春暉暖心間,泮池桃李秀芳菲

教師的教育觀念、品德修養、學術素養、思想作風、工作態度無不對學生產生重大影響。有時,教師的一句鼓勵的話,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會鞭策他們不斷前行。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李鮮花教授關心學生,關愛學生,尊重學生的學能差異,給予學生力所能及的幫助與鼓勵,“將至真至善至知己,亦師亦友亦比鄰”作為師者的理念與信仰。她經常給予學生力所能及的幫助與鼓勵。她認為,作為教育工作者,教師的愛心和責任心是最重要的,因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責任就沒有好的教育。

課后,她經常利用個人休息時間,找學生談心,激發他們奮發圖強,向陽向善。她因此也收獲了一批批學生發自肺腑的感恩感謝,成為了學生最親切的“鮮花姐姐”。“學生們有煩惱會與我分享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會跟我講自己的故事,他們會在教師節時發一則短信來問候我,他們有時會用自己的方式寫一個小卡片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他們畢業多年后還記得回來看看我......我愛我的學生們,他們天真善良努力。因此,我愛教師這個職業,讓我有‘被需要’的溫暖。”在一次采訪中,她是這樣告訴記者的。

最令她感動的一件事是參加陜西省課堂創新大賽的“師生聯合戰”。時間特別緊張,需要說課、錄課、課程設計多個環節。支撐她精益求精的是她的學生們,他們自發分組完成課堂活動任務,很短時間內完成制作高質量的微視頻。在一起磨課時,有的負責技術,有的負責管理時間,有的幫助核實課堂環節等。還有的學生會不住地提醒她,需要再次磨課。最終,師生齊心協力完成了錄課環節。那一刻,已是深夜12點,她看到她親愛的學生們,感激、感動之情無法言表。關鍵時刻他們不僅自己表現出色,還群策群力,激發了他們所有的潛能。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