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瑛,女,漢族,1970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寶雞文理學院附屬學校小學語文教師。

20240829165446627-83-da7b5.jpg_scale.jpg

從教35年來,她扎根一線,探索情感交往型課堂,形成了“簡約、溫潤”的教學風格。創建了一間 “創客教室”,研發親子課程,讓閱讀成為家校共育的橋梁。她堅持課題研究,完成個人專著兩部,參與編寫教育著作八部,公開發表教育教學論文八十余篇,主持、參與完成十多個國家級、省市級課題研究。

她始終關注鄉村教師專業成長。受陜西省教育廳的委派,在陜北支教期間,她設計并實施“子洲好課堂”校校行活動,每學期聽評課150多節次;創建“四位一體”的教研模式;將“陜西省安瑛名師工作室”扎根在支教一線,協助創建縣級名師工作室,一年培養出了4位省級教學能手,探索出了鄉村教師專業成長的新路徑。

她創建“安瑛創客義工”公益團隊,讓團隊定點幫扶成為常態。組織援建西部山區“流動書屋”,組織開展閱讀公益推廣活動30余期,參與人數多達1600多人次,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了新的力量。


甘于奉獻,樂教愛生

參加工作35年來,她始終以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高標準、嚴要求,約束自己的行為,潛心育人,用高尚的師德影響著一屆又一屆學生,用精湛的教學技藝踐行著:“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神圣職責,用“千教萬教教人學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理念,為學生的未來奠基,幫助、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顆紐扣。去陜北支教之前,她一直秉承并踐行著“愛的教育”。是陜北的支教生活,讓她開始重新審視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深感塑造教師生命自覺的價值取向才是教育的真正內涵。

子洲一小每個年級都有幾個身體有障礙的孩子隨班就讀,有些因患有先天遺傳疾病,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常常跟同學們發生肢體沖突;有些是因為智力障礙,無法與他人正常溝通;有些是自閉癥兒童,行為偏執……凡此種種都給班主任及科任教師的授課及管理帶來了無盡的困擾,他們也常常被同學們戲弄、嘲諷,致使這部分同學逐漸被邊緣化。為此,她設計了多種形式的專題培訓活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每一位教師從心底里明白師者深厚的仁愛之心,是教育的情感底色;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關愛活動,讓教師們帶著換位思考的心態來重新審視這群來自星星的孩子們:“假如他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這個孩子”;用“我跟校長合張影”“我與校長共進午餐”的活動來激發潛質學生與外界交往的能力;在學生中間開展“讓我幫幫你”“你是我的好朋友”等“一幫一對紅”活動,讓學生逐漸明白“幫助別人就是施惠自己”的道理;在教師中間開展“讓我抱抱你”“讓我親親你”等肢體傳情溫暖活動,拉近教師與特殊學生之間的距離,溫暖孩子們孤獨的內心。

在全體師生的不懈努力下,這些孩子們與人交往的眼神不再躲閃,偶爾也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訴求,甚至有的同學還能夠跟小朋友們一起玩耍、做游戲、登臺表演節目;很多同學也從不會執筆,到繪畫作品被遴選為優秀作品,裝飾上墻裝點著校園文化……雖然他們依然不知道1+1等于幾;依舊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怎么寫……但是無邪的笑容卻時常洋溢在稚嫩的臉上。

求是創新,躬耕教壇

安老師重視課堂教學,三十多年如一日,扎根課堂,潛心研究,她致力于“情感交往型課堂”的探索,倡導用“語文的姿態”教語文,最終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簡約、溫潤”的教學風格。同時,注重教學與教研的結合,以研促教,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她的課題研究成果 “科學識字,海量閱讀,提前讀寫”,得到省內外語文界的高度評價。她曾經作為“國培計劃”專家庫成員,參與各級各類送教送培活動,赴成都、寧夏、延安、榆林等地授課、講座,深受一線教師好評。

為了實現跨學科學習的深度探索,她承擔了《陜西省名師資源庫》微課錄制工作,負責完成《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教材剖析微課設計、錄制工作,共完成微課作品96節。這些系列微課將“簡約、溫潤”的語文教學風格滲透其中,讓微課程、翻轉課堂以及AI技術助力課堂教學,充分發揮自媒體平臺的資源優勢,使師生隨時隨地都可以享受到優質資源。

她創造了一間獨特的“創客教室”。整合創客教室的課程資源,形成了更加高效的“創客教室1+X+Y閱讀課程”,教會了50個家庭閱讀,讓閱讀成為家校共育的橋梁和紐帶。閱讀從識字始。從一年級開始,通過科學的識字方式,一年時間93%的學生識字量達到了3800字,17%的學生也達到了1500字,“獨立識字,提前讀寫”順利進行。她以三套教材并行的教學模式,掀起了國編教材的“二月風暴”,培養學生終生閱讀的技能。她珍視學生的才華,主編完成了《童詩晨誦選讀》《童話暮讀選讀》等讀本,其間收錄了學生獨立創作的百首童詩,百篇童話。

20240829165506815-33-d6d06.jpg_scale.jpg

勤學篤行,潛心研究

安老師很重視教學研究工作。她認為教研要為教學服務。因此,她總是將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所感所想,記錄下來,不斷積累創新。先后在《小學教學設計》《陜西教育》等刊物公開發表教學文章八十多篇;完成兩部個人專著,主持、參與編寫教育著作四部,多篇教學論文及教學課例在國家級、省級等各級各類大賽中獲得一、二等獎,主持、參與完成十多個國家級、省市級課題研究,研究成果在區域內廣泛推廣。

其中,研究課例《竹頌》榮獲教育部2016-2017“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部級優課;論文《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插圖的功能及使用策略》榮獲陜西省第二屆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課題《基于微課的小學語文前置性學習指導策略研究》榮獲陜西省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優秀課題。

使命擔當,胸懷大愛

葉瀾教授指出,教師的生命質量決定著教育的質量,教師的主動發展決定著學生的主動發展,教師的精神解放決定著學生的精神解放。“師生共生的生命場”的創建,需要用教育家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鑄造教師迎難而上的意志。她深諳其中的艱辛,于是,結合當地的教育大環境,她把名師工作室搬到支教一線去,根植在黃土高原。她設計并實施“子洲好課堂”校校行跨區域大教研活動,每學期聽評課150多節次,為鄉村教師專業成長研究提供了詳實的信息資源。

借助“陜西省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的資源優勢,打造鄉村教師學習共同體。培植縣級“三級三類骨干體系”,借助信息技術“教育+”等的網絡學習優勢,以“訂單式培訓”為主旨,形成“請進去、走出來”的培訓模式,助推鄉村學校校本教研。

在2021年9月份,她通過聽課調研,將教育教學、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一一梳理出來,進行科學的篩選甄別,每個學科分別確定具有代表性、亟待解決的問題共計32個,由陜西省名師共同體名師認領并承擔課題研究,這些課題也將作為陜西省子洲幫扶專項課題進行研究,本校每位教師都在導師引領下,確立了自己的子課題研究方向。當看到立項證書上赫然出現自己的名字時,子洲縣第一小學教研室主任康麗老師激動地說:“我這輩子做夢也沒想到,我居然能夠參與省級課題的研究項目,并且還獨立承擔一個子課題。這些在楊校長和安副校長來之前,是我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更讓我興奮的是,我的研究課例居然在全省首屆詩詞教學設計大賽中榮獲特等獎,是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讓我走上了專業成長的快車道啊!”建校兩年來,在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引領下率先成長起來的教師人數日益劇增,在省市縣各級各類學科比賽中獲獎的師生人數也逐年攀升,師生獲獎比例超過了30%。

“‘四位一體’的學科教研模式”是她工作室的科研成果之一,她結合子洲縣第一小學的實際情況,嘗試推出符合子洲一小教師現狀的“五步三研兩提升備課模式”,將集體備課與學習共同研修相結合,向四十分鐘要質量,精講精練,在備課和作業設計上花大力氣,進行深度研修,優化課堂教學,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教師個人與團隊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路徑,實現了教學與教研同步的理想狀態。

同時,改進課堂檢測方式,在菜單式課堂檢測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她依據本校教師個性化差異、入職時間長短、年齡結構層次以及成長規劃,將聽課分為:預約課、示范課、研討課等八個類別,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堂展示方式,為大家提供展示課。這種菜單式課堂展示,極大地尊重了教師自我成長意愿,在自覺、自愿渴望成長中,上出有技術含量、有質感的課。激活了教師內在的學習動力,教師從被動研修變成了主動探究,他們不僅是課堂實踐的組織者、設計者更是參與者、學習者,在教學相長中教師專業素養得以有效提升。

馬慧、蘇樂就是預約課中成長起來的青年教師,“我必須把我所有的缺點和不足暴露出來,敢于露怯才能抓住成長的機會。”正是在一次又一次課堂的失敗中,她們摸到了古詩詞教學的門道,率先成為一小古詩詞教學方面的專家,馬慧也代表學校走出子洲與兄弟學校開展古詩文同課異構展示活動,在榆陽區掀起了不小的波瀾。馬慧、蘇樂、劉朵朵老師也分別包攬了子洲縣教學能手大賽前三名。她常常鼓勵老師們,將自己的成長的點滴體會,用文字記錄下來,僅2022年上半年,就有九位老師的作品在報刊上公開發表。“我這篇文章可是我一個字一個字在電腦上敲出來的。”辦公室主任曹曉麗舉著教師報,指著自己的文章,在辦公室里手舞足蹈。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在教師專業成長方面,多措并舉,打出了組合拳,加速了教師由教書匠向研究型、學者型、科研型教師轉變的進程。經過兩年的精心打磨,“一年整合,兩年提升,三年見效”的目標提前實現,一支懂生活、愛閱讀、會朗讀、能上課、善教研、敢創新的高質量 “青椒”團隊已初具規模。

她作為“陜西省城鄉教師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首個項目縣負責人,曾先后被聘為延安市宜川縣、安康市石泉縣、寶雞市渭濱區項目總導師。積極推廣子洲項目縣的成功經驗,指導項目縣創建縣級名師工作室,指導省名師團隊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計劃,為區域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作出了可喜的成績。僅子洲縣支教一年就培養出了4位省級教學能手,12位市級教學能手,開創了“榆林教育的子洲現象”。

她組織成立了“寶雞市小學名師聯盟”,帶領團隊培養了一大批省級三級三類骨干教師。工作室成員劉淑君等12人先后獲得陜西省特級教師、省教學名師、省學科帶頭人等榮譽稱號;寶雞市王鳳、子洲縣高強、靖邊縣王海玲等60位老師先后獲得陜西省教學能手稱號。其中王鳳、高強等四位教師榮獲省優秀教學能手工作站榮譽稱號。尤其是榆林市子洲縣第一小學的高強更是子洲縣建縣以來的第一位省級優秀教學能手工作站站長。

她創建“安瑛創客義工”公益團隊,讓團隊定點幫扶成為常態。組織援建西部山區“流動書屋”、組織開展閱讀公益推廣活動30余期,參與人數多達1600多人次,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了新的力量。

“勤于讀書學習,善于反思實踐,勇于超越自己”是安瑛老師教育教學中恪守的座右銘,也高度概括了她教育教學的成功經驗。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安老師一定會矢志不渝地踐行自己的教育格言,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主張,為實現自己“簡約、溫潤語文”的夢想而努力奮斗,逐漸成長為享譽三秦乃至全國的語文教育名家,為陜西教育的大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