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琴通過扎實的理論、豐富的實踐及精心的研究,提出了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幼兒發展的“活教育”理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活教育”思想,為中國學前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合理的建議和正確的指導。陳鶴琴“活教育”思想是一個系統、全面、完整的教育體系,展現了以目的論、課程論和方法論為核心的豐富的理論內涵,深刻回答了學前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講授什么樣的課程”“如何培養人”等重大問題。這一思想將科學理論研究和學前教育實踐相結合,符合幼兒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學前教育的時代特征,為新時代學前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

陳鶴琴將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幼兒學前教育作為一生奮斗的偉大事業,作為杜威現代教育理論在中國的積極踐行者和創新者,他毅然選擇幼兒這一社會化程度最低且與社會改造最為間接的教育領域,無不凸顯其個人教育哲學的主旨是指向幼兒個體發展,即教育的最基礎和最深層,同時因其個人留學經歷,他最大程度地借鑒了美國進步教育運動從做中學的新式教育思想,以及在歐洲諸國考察游歷所收獲的教育新感想等,在數十載的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以目的論、課程論和方法論為核心的、突破五四運動之前舊式教育“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桎梏的重大理論創新——“活教育”思想。豐富的理論內涵與科學的價值啟示對新時代我國學前教育的“中國方案”提供了強有力的借鑒,為新時代學前教育改革及發展注入了鮮活的思想精髓。

一、陳鶴琴“活教育”思想內涵

(一)“活教育”思想的目的論——“培養什么樣的人”

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既是“活教育”思想的理論精髓,也是對新時代我們要“培養什么人”這一關鍵命題的完美解答。作為“活教育”思想的目的論,主要包括身體健康、創造能力、團結協作、奉獻精神四方面,這四個方面的基本目的都展現了新時代學前教育的價值指向,充分體現了陳鶴琴“活教育”思想的系統性、科學性和發展性。

第一,人的身體健康是一切社會活動的生理基礎,幼兒具有強健的軀體是家庭、社會和國家的美好期許,也同樣是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本前提。第二,創新創造能力是一個國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關鍵支撐,著力激發幼兒的創新潛能、大力培育幼兒的創造能力是推動科技進步、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泉。第三,團結協作是社會獨立個體之于社會群體中必備的道德素養,每一個幼兒都具備各自獨特的閃光點,只有通過團結一心的培養,讓幼兒真正懂得合作,學會合作,才能凝聚起堪當重任的強大力量。第四,奉獻精神是一個人是否具備先進性的生動體現,其中蘊含的服務意識與新時代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因此具備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服務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才是最終能否實現個人價值、實現強國重任的價值旨歸。

(二)“活教育”思想的課程論——“講授什么樣的課程”

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投身自然、從社會出發既是對幼兒心理啟蒙的重要途徑,又是幼兒教師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一招。陳鶴琴“活教育”思想闡明了自然界是幼兒感知世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內容,自然界和社會界中的各個組成要素均能夠為幼兒教育提供重要媒介。同傳統教科書相比,幼兒在自然界、社會界中汲取的養分更能激發他們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進而培養幼兒主觀能動性,激發幼兒積極性,達到教育潤物細無聲的現實成效。

在陳鶴琴“活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我們就是要讓幼兒回歸自然,回歸社會,將知識內容與環境有機結合,逐步構建幼兒心向往之的活動課程。按照此設想,幼兒作為獨立的個體出場,其身份本質上就是自主能動學習的主人,按照幼兒獨具的思維方式及學習習慣習得知識,這種主觀能動性的自主性的活動取代了以往“教師—學生”的課堂“灌輸”模式,將原本相互割裂的諸多部分統一并完善,在成為有機整體的過程中,追求幼兒發展需求與價值目標。

陳鶴琴鮮明地指出,幼兒的世界多么大,有偉大的自然亟待他去發現,有廣博的大社會亟待他去探討。感覺訓練是認識一切環境的基礎,幼兒對環境中各種事物的認識一定要是眼睛看到、耳朵聽到、手接觸到的,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真相和性質。一言以蔽之,“活教育”思想課程論在本質上就是從生活出發、重視生活以達到生活即教育的境界。

(三)“活教育”思想的方法論 ——“如何培養人”

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的教育教學理念及方法。鮮明地回答了“如何培養人”的具體方法,以及如何促進幼兒內心世界的健康成長,這一答案不在課本中,而是要讓幼兒真正了解世界,加深他們的體驗,強化他們的感知。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的教育教學理念及方法也與我國現行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的“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高度耦合。

“活教育”思想的方法論在“如何培養人”方面主要從兩個主體出發:一是以幼兒自身為主體。幼兒教育的基礎是“做”,即增強幼兒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在日常幼兒教育工作過程中,教師應該最大程度地鼓勵幼兒的獨立自主,如鼓勵他們獨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及探索答案,通過自主學習激發學習興趣。二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教育技能,在日常教育工作過程中,善于從細節處觀察幼兒和引導幼兒,善于運用幼兒喜聞樂見的語言積極引導他們融入課堂,與幼兒交朋友,進行平等、民主的對話,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而非采取灌輸式或懲罰式的教學方式。凡是幼兒能做的,就讓他們自己做;凡是幼兒能想的,就讓他們自己想,最終促成幼兒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二、陳鶴琴“活教育”思想啟示

“活教育”思想體系框架中的理論內涵從產生到學界不斷對其進行研究發展和完善,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其中既有當時歷史背景下給我國幼兒教育所烙下的深深印記,即受到時代發展的制約,帶有相當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即便如此,“活教育”思想的價值意蘊依舊深深影響著當前我國的學前教育,并對新時代下的學前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五大領域課程的“雛形”——“五指活動課程”

“活教育”思想之所以歷久彌新,正是因為它從理論的高度上進行了體系的重大構建,構建出了與原本模式截然不同的幼兒課程體系,突破舊的幼兒教學組織形式,擊碎了傳統糟粕式的學前教育的學科組織形式,以幼兒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樹立幼兒獨立的主觀能動性,追求幼兒全面、系統、科學的成長成才。

當前我國學前教育領域所遵行的五大領域課程,正是基于“活教育”思想體系的創新成果“五指活動課程”,即社會、自然、語言、藝術、健康如“人之五指”一般,共同構成不可或缺的整體,看似“五指”所代表的教育內容不相干涉,實則“五指”歸于“手掌”之中,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不僅課程領域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幼兒所接觸到的生活也同時包含這五種領域,在五種不同領域的課程設計中將內容相互穿插交融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五指活動課程”在實現教育目標的過程中著重體現教育的指向性,不同課程培養不同幼兒的不同能力,立足于實際教育環境及幼兒實際情況,在過程中分析幼兒能力發展的不平衡性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教師應明確幼兒的興趣點,緊密圍繞課程主題進行針對性教育,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打造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有效空間和發展契機,有效提升課堂的系統性、全面性,使學前教育更具科學性。

(二)新時代幼兒教育的中國化——“辦適合中國國情的幼兒教育”

陳鶴琴為推動學前教育事業在中國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終其一生矢志不渝。首要的原因是他真正了解中國教育的基本國情。近代以來,教育現代化思想涌入中國,無數教育家以救國為目標啟迪民智,教化民眾,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結構,再加之我國地域廣闊、人口基數眾多、國家積貧羸弱、教育普遍落后,尤其是學前教育可以說面對的是一片空白的嚴峻形勢。

陳鶴琴率先呼吁,要創辦適合中國國情的學前教育,可以說這是中國學前教育現代化中國化的起始,而要辦符合我國國情的學前教育,就要基于我國當時面臨的嚴峻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決不能照搬照抄國外的教育模式,陳鶴琴因其扎實的理論功底和留學海外的經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鮮明地指出學前教育決不能辦有錢人的幼兒園,因為有錢人的幼兒園窮人讀不起。只有辦適合中國國情的幼兒園,中國學前教育才能發展,教育公平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也才能隨之進步發展。

陳鶴琴基于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認為中國的學前教育必須要以破舊立新之勢進行革新。因此,要著力變革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固化教育模式,重新樹立以幼兒為中心的創新教育模式,尊重幼兒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激發幼兒學習熱情;著力變革以往以課堂為中心的固化教育模式,重新樹立以活動為中心的創新教育模式,寓教于樂,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開展教育;著力變革以教材為中心的固化教育模式,重新樹立以社會為中心的創新教育模式,具體而言就是要將自然、社會作為學前教育的大背景,將幼兒活動和生活有機融入教學之中,進而形成新時代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方案。

(三)幼兒教師教育新理念——從“活教師”到“人民的教師”

教師們首先要自我改造,把自己從舊教師改造成為人民的教師。人民的教師顧名思義就是經過馬克思主義洗禮的擁有崇高共產主義信念,將政治思想方面的各項要求置于首要位置且自我改造后的新型教師。“人民的教師”與傳統意義上的“舊教師”有著根本的區別,“活教育”思想培養出的“活教師”才是“人民的教師”的時代表征。陳鶴琴倡導的“活教師”,其誕生的社會歷史條件已經與新時代大不相同,對教師的培育理念也隨著社會的變遷而逐漸更新。

幼兒教師是開展學前教育工作、回應時代發展過程中兒童需求的專業人員,同時也是參與民族建設、社會建設和國家建設的社會人員,在陳鶴琴眼中,從“活教師”到“人民的教師”,已經實現了幼兒教師地位的變革與提升,教師工作成為了受到全社會尊重的、具備無上光榮的一項事業,與此同時,教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也更重了。新時代的學前教育工作,教師要主動提升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擔當,真正將學前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公益工作對待,深刻學習和領悟國家關于學前教育的方針政策,以自身專業技能發展、精神文化提升積極參與新時代的學前教育,為推動新時代學前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理論從“培養什么樣的人”“講授什么樣的課程”“如何培養人”三個維度呈現其目的論、課程論、方法論,實踐證明其符合兒童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學前教育時代需要,所創新的“五指活動課程”,提倡的辦適合中國國情的學前教育,呼吁從“活教師”到“人民的教師”的歷史經驗,對新時代開創學前教育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  西安市第五保育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