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有方法 遵路識斯真
——道德與法治課堂主線式教學的應用
作者:■文/龐 婷
發布時間:2024-08-29 16:06:07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這五大核心素養在課程實施中發揮著“目標導向”作用,教師在其指導下要積極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要根據課程內容和需要找準教學切入點,通過情境、案例、話題等形式開展主線式教學,以實現從“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的轉變。
一、以情境創設為主線,強化學生內驅力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形象、生動、具體的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
(一)創設活動情境,豐富感知體驗
活動情境實踐性非常強,是一種寓教于樂、寓學于樂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合適的活動情境,如游戲體驗、角色扮演、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以此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從中獲得豐富的感知體驗,以及正確的道德認知。
例如,在講授部編版六年級下冊《地球——我們的家園》一課時,筆者根據課程主題設計并組織“保護地球母親”的演講比賽。先引入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只有一個地球》一課,再讓學生回顧主要內容,有了前期的語文知識支撐,學生理解本課就較為容易。授課時,筆者只需為學生預留一定的自主學習時間,并明確演講比賽內容和要求即可。學生分小組為演講比賽做準備,每個組員都能積極參與。在演講比賽中,小組代表演講,師生共同評價反饋,并適時將地球的重要性及保護地球的措施等重點內容貫穿其中,深化主題。通過演講比賽,學生深刻掌握了學習內容,增強了愛護家園的責任意識,并將語文學科知識和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有機融合,通過語言實踐進一步內化知識,有效促進了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創設故事情境,深化情感認知
學生對故事有著獨特的情感,他們愛聽故事、愛講故事,會將感情投射到故事當中,通過故事主動探究其中的內容或道理。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很多內容都可以挖掘出故事素材,教師可以借助故事將看似零散的教學內容串聯起來,幫助學生形成整體認知。
例如,講授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網絡新世界》一課時,學生在平常的班隊會中已經了解了很多網絡知識和規則。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筆者在課前結合網絡應用熱點現象及問題,尋找和設計了相關短故事,如“網購的煩惱”“我對網絡游戲的愛與恨”“看不見的那只手”等,學生很快就與之產生了情感共鳴。此時,筆者順勢引導學生根據故事內容進行討論,以此加深學生對網絡知識的學習。
(三)創設人物情境,拓展學習維度
人物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出現的頻率僅次于故事,如歷史人物、現代人物、平凡人物等,教師可以針對具體教學內容對人物進行全方位研究,提煉適合教學內容的人物主線。
例如,在部編版五年級下冊《推翻帝制 民族覺醒》備課中,筆者發現本課幾乎所有內容都與孫中山先生有關,于是筆者以孫中山先生為切入點設計了主線問題:“南京中山陵是人們緬懷孫中山先生的地方,為什么人們如此懷念他呢?”這樣一來,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就能根據教材內容和課前搜集的資料全面了解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跡,學習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增強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奮斗的情感。
(四)創設主題情境,聯系生活實踐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質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形成和趨向穩定的。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主題情境,加強學生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講授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時,筆者以生活中常見的情境為主線,分別向學生展示了圖書館、電影院、公園草坪這三個場景的圖片,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最喜歡哪個場景。這樣不僅將學生順利帶入具體的情境中,還使學生明白了生活中處處有規則。接下來,筆者繼續通過情境引導學生:假如周末你們要去以上幾個場所,應該如何遵守公共場所的規則呢?學生在具體的主題情境中暢所欲言,進一步深化了主題內容,樹立了道德規范意識。
二、以呈現案例為主線,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案例教學是以現實生活中的事例為基礎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教材內容、生活實際出發,開發多個與主題相關的案例,引導學生共同研究分析,積累實踐經驗,并讓學生在課后搜集相關案例,豐富學生的案例搜集經驗,以此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講授部編版三年級上冊《安全記心上》一課時,筆者出示了一則交通事故新聞,通過視覺沖擊引發學生對于安全問題的思考,隨后以“你知道的安全事故類型都有哪些”,讓學生梳理本課的小標題,從而熟練掌握知識點。學生了解了本課的整體框架后,筆者繼續呈現相應的溺水、火災、交通事故等案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選出一名代表進行匯報交流,其他小組成員補充。在一個個案例的警示下,筆者又提出“哪些安全知識應該記在心上”這一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使得安全防護更加入心。
這節課,筆者以呈現案例為主線進行教學,旨在以“生活中的真實”去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將知識遷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以此提高學習能力。
三、以話題討論為主線,提升思維品質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有著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實踐性。在小學中高年級適時拋出話題,鼓勵學生展開討論、交流,并嘗試解決,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思考探究能力,教師一定要抓住重難點,捕捉學生的“矛盾點”和“混淆點”,設計有價值、有必要的問題展開探究。
例如,在講授部編版三年級下冊《慧眼看交通》一課時,筆者以“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思考邏輯引出三個子話題:“在生活中,你看到了哪些交通問題”“為什么會出現交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果你是設計師,你會怎么設計將來的交通”。由此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層層探討中突破本課重難點,增強環保意識,踐行低碳生活、綠色出行的理念。在最后一個話題后,學有余力的學生將自己的設計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了下來,巧妙地將其與美術學科相互融合,增強了學科間的互通性和學習的趣味性。
又如,講授部編版四年級下冊《合理消費》一課時,筆者在課前與學生進行了交流,發現學生對什么是合理消費存在一定的分歧,如價格過于昂貴就是不合理的要求、不合理的消費方式嗎?針對學生思想中出現的矛盾點,筆者拋出“你認為什么是合理的消費,說一說理由”這一話題讓學生思考。四年級學生的消費觀已經初步形成,他們在討論中進一步明確了消費的理由,并明白了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也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甄別,如所購物品是必需品時,價格高也屬于合理消費,如果所購物品不是必需品就是不合理的消費。
在這節課上,筆者以話題為主線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在“題”的指引下和“話”的過程中學習了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使得學生的學習走向縱深化。
通過實踐,筆者發現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采用主線式教學,不僅能夠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還能夠使課堂教學條理更加清晰、有序,為優化課堂教學提供強勁動力和強大助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八方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