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愛琴教授作為國家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有著特殊時代所賦予的家國情懷。1992年自德國T.U.Clausthal工業大學學習歸國至今,一直任教于長安大學公路學院,從教30年來,在課程建設、人才培養及科學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學之魅:孜孜不倦,碩果累累

申愛琴教授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以立德樹人為教師之本。30年來,以其堅定的信念詮釋著“為人師表”,其學識魅力、思想魅力、人格魅力充分感染著學生,深受學生的愛戴。

常年工作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堅持每年為本科生授課,先后為本科生及碩博士研究生講授了 7 門專業課,年均教學工作量超 400 學時。從備課到授課,從課堂到實驗室,總是兢兢業業,并結合專業特點及工程需求,不斷更新教學內容。由于對授課藝術的執著追求和長期積淀,她的課堂受到了同學們的如潮好評,也贏得了同學們的愛戴和尊敬。

她非常重視教學團隊建設,開展了一流師資建設、高質量教材建設、雙語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革新、實踐環節的強化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的建設工作。2014 年,他負責的教學團隊獲批陜西省教學團隊,自2010年以來他主持及主講的《道路工程材料》課程先后獲批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20年獲首批國家級線上一流本科課程。

教材建設也是團隊提升教學水平重要途徑之一。公路建設技術日新月異,她率領團隊成員,及時總結凝練最新成果,并將其納入教材。經過多年積淀,她主編的《道路工程材料》2014 年獲省級優秀教材,2015 年入選第二批“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目前該教材已修訂了三版,也是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道路工程材料》的配套教材,已被全國20余所高校使用。

在教學改革、教學手段開發及應用方面,申教授銳意進取。她率領團隊搭建了《道路工程材料》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建立了嚴密的教、學、練、測體系,實現了全部知識資源的有效共享,打破了時空界限,開辟了研究性學習和師生在線互動的新局面,使學生們更好地學習和理解課程知識點,教學效果大幅提升。

在研究生課堂教學中,申教授總是將本領域最前沿性研究成果、發展動態及趨勢融入課堂,結合工程圖片或視頻的展示,將深奧的理論知識與現代工程實踐應用相結合,克服理論知識的枯糙、抽象性,力求與同學們形成良好的互動狀態,讓同學們在完全放松的狀態下接受、掌握和鞏固知識,不僅豐富了研究生課堂教學內容,而且開拓了知識視野,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以科研促進教學是申教授長期堅持的理念。她先后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西部交通項目以及全國十多省市70余項公路建設中重大關鍵技術研究課題,研究成果經濟效益超億元。為了增強同學們對工程的認知,她經常帶領研究生親臨建設工地,乘坐工程車輛,顛簸在凹凸不平的施工便道上,無論是在廣東頭頂炎炎烈日,或在東北腳踩皚皚白雪,或在新疆北部迎著4級以上大風,或在青海忍受高海拔的不適,她總是帶著學生仔細考察沿線工程狀況,精心設計測試方案,部署工程試驗段的實施。

2005年夏天,在廣東惠州鋪筑聚合物改性混凝土路面試驗段,申教授早晨7點就來到了工地,親自指揮聚合物混凝土的拌和、運輸與澆筑。施工過程中由于聚合物粘度太大,導致上料管路堵塞,泵機燒壞,施工不順。為了及時排除故障,完成鋪筑任務,申教授讓人將中飯及晚飯送到施工現場,蹲在路邊吃著盒飯。經過近20個小時的連續工作,試驗段終于鋪筑完成,待申教授回到住處已經是凌晨4點多了,新的一天又要開始了,她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工作,經過不懈努力,該項目獲得了廣東省科技進步獎。

幾十年來,申教授的足跡踏遍了每項科研依托項目的建設工地,她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深受業主、施工方的敬佩和歡迎,學生在此過程中受益匪淺。她這種認真負責、勇于攀登、吃苦耐勞、追求卓越的科研精神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研究生,在行業中也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在鑒定的科研項目中,已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1 項,發表論文200余篇,出版6部教材或專著,授權國家專利30余項。

辛苦的教學、全心地投入終成碩果。2019年榮獲“全國模范教師”,2018年先后獲陜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及“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思之魅:光陰荏苒,逝者如斯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申教授在教學和科研崗位上已經走過了三十個春秋,她始終以“師德、責任、仁愛、勤奮”八個字來勉勵自己,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和滿腔的熱忱去培養每一個學生。

她總是教育學生: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中,取得成功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當今社會已是信息化時代,人才的競爭正逐步成為創新能力的競爭,人才的需求更加傾向于全面化、復合化,這就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具備適應社會的基本能力。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期,是學知識、長本領、明事理的關鍵階段,良好的道德修養、文化素質、信息能力和創新精神應該是當代大學生追求的綜合目標,我真誠地希望大學生在人生旅途上不畏艱險、不言放棄,甘于忍受和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直達成功的彼岸。

2015年秋的一天,申教授正在四川資陽出差,白天在成安渝高速公路工地工作了一天,夜里3點多,手機突然響起,電話接通才知是一名素不相識的大一新生,他聲音微弱,沮喪至極,一番細問才知他對大學學習不適應,工程制圖課完全學不懂,其他課程也遇到了很大困難,整夜失眠想退學。老師詳細了解了他的高考以及家庭狀況后,細心開導他,還講述了自己當年學習工程制圖課時的困惑,教他如何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如何克服當下的不適應,近1個小時的答疑解惑,他漸漸平靜下來,重拾了學習信心。回校后老師又給多次打電話鼓勵他,到期末的時候,他主動給老師匯報說各科成績達到良好。

回顧往昔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每一個日夜,時常為自己能夠培養出優秀的學生而感到自豪,時常對自己能夠為所熱愛的事業貢獻一份薄力而感到欣慰,而這一切的動力正是源自于對事業的熱愛,源自于對無數學子的殷切期望。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她常言:要成為學生擁戴的教師,必須具備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淵博的學識魅力,必須建立優良和諧的師生關系。莊子有句名言“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這句話在處理師生關系方面同樣受用。師生間的感情溝通,關鍵在于仁愛,對待學生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以愛心關注學生,以誠懇感動學生,教人以仁愛之心待人,棄惡揚善,這才是教師踐行德行教育的根本所在。“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這句至理名言一直是申教授的座右銘。

“社會在發展,知識在更新,作為教師應當與時俱進,不斷加強自身的師德修養、知識修養、風儀修養,用高尚的言行感染學生,用執著的精神鼓舞學生,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道德信念,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優秀人才,才能不辱人民教師的美名。

教師應具備執著的奮斗精神,要敢于攀登,勇于鉆研,要有在科研中求創新求發展的意志與決心。要關注科學發展前沿,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這對提高學術水平,拓寬知識視野,以科研促教學大有裨益,唯此才能永立潮頭,不斷推動社會的發展”,申教授一直這樣工作著,奉獻著。

春夏秋冬十數載,申愛琴教授不斷踐行著自己對事業的熱愛以及對真理的探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正是她多年從事教育工作的一貫追求。在教師這個神圣的崗位上,她堅定自己的信念,正如她所說:“我愛我的學生,更愛這承載著無數美好回憶的三尺講臺。”

人之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申愛琴對來自海內外的學生一片赤誠之心,用真誠感動學生,用真理啟迪學生,用真才培養學生,實實在在地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盡管她的嚴格在學生圈子里是公認的,很多學生明知道這點,還會義無反顧地報考她的研究生。因為她是一個熱心腸,學生與她的感情不單單建立在課堂上和實驗室里,還發生于一次次指導、一個個電話或一次次談心之中。高度的責任感和對學生深切的愛令學生們深受感動,多年后學生們回憶起在校時光,還都這樣評價著他們所敬仰的教授:

“申老師講課,深入淺出,語言生動,思維清晰,時間掌握得松緊有度,相當準確,大量的實際案例讓我們興趣濃厚。她上課的教室總是擠得滿滿的,去晚了就沒有座位,但站著也要聽她講課。”

“申老師工作認真,又很干練,精神狀態一直特別好。有一次,申老師患慢性膽結石,還精神飽滿地給我們上課有一個多月,我們一直沒有察覺,后來有一天她堅持不住了被送進醫院,醫生說她的結石病已經很嚴重了,需要馬上手術。她這種帶病上課的精神令我們特別感動。”

北京學生袁春毅多年后還常提起,“申老師患膽結石住院期間,躺在病床上,還給我們修改碩士論文,使得我們如期高質量完成了學業。到現在我都保留著老師給我修改的滿篇都是紅色筆跡的論文稿件,他的這種對待學生認真負責,對待學生論文一絲不茍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是我學習的榜樣,也是激勵我前行的動力”。

“申老師特別注重研究教學,鼓勵同學們帶著問題和思考,在科學研究及論文寫作等方面,她總是嚴格要求,悉心指導,反復修改,讓我們學會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及風范”。

申教授十分關心學生的思想動態,犧牲大量的休息時間跟學生們交心談心,采用多種交流形式與學生交流,特別是當學生在找工作階段很茫然、被招聘單位婉拒時很崩潰,這時申教授總是細心開導,并給予熱情推薦與幫助。很多學生在畢業多年后感激之情依然溢于言表。申老師欣喜地看著學生們成長,教學多年來,她為我國的公路事業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曾獲得“模范教師”“師德標兵”等多項殊榮。

當和申老師聊起成功這個話題時她說,現在互聯網發達,信息量大,但誘惑更大,如果把持不住則會思想頹廢、學業荒廢,由于就業壓力大,更易出現浮躁。她希望年輕人一定要有夢想,要找準目標,長期堅持下去,無論身在何處,都勿浮于社會現象,不能迷失自己,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認認真真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申老師是一位有責任心的老師,她不僅教給學生知識,更注重培養學生立足于社會、立足于未來的個性。

如今申老師已是桃李滿天下,但她每天仍一如既往地忙碌在教學科研第一線,為學生的成長、長才而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