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 | 在“雙減”工作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統籌社會資源大力培養科技創新后備人才
作者:薛海平
發布時間:2024-08-29 10:36:33 來源:教育部網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科技創新”的戰略驅動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戰略作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進行綜合部署,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門發布《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重大舉措,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是進一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戰略部署,是提升學生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
《意見》明確提出要通過3至5年努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各項措施全面落地,中小學科學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各方資源有機整合,大中小學及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明顯健全,使得科學教育在促進學生成長發展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建設中發揮重大作用。《意見》為科學教育在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社會教育資源整合、校外培訓機構發展以及家庭教育體系完善等方面指明了前進道路,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把握方向,引導學校科學教育教學改革。當前我國部分中小學科學教育教學條件落后,部分青少年接受優質科學教育資源機會不足,我國青少年正面臨科學興趣下降的艱巨挑戰。《意見》明確,要建立完善的科學教育課程體系,將科學教育納入課后服務,將學校課程、課后服務和課外實踐活動進行一體化設計。這一舉措是對“雙減”政策的深入貫徹與落實,有利于在緩解中小學生學業負擔的同時,調動中小學生科學探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激發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國家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科技后備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剛柔并濟,規范科技類校外培訓。2022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門發布的《關于規范面向中小學生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意見》明確指出,各地要對體育、文化藝術、科技類培訓機構實行分類管理,并對設置標準、準入流程、監管運營進行了詳細部署。此次《意見》的出臺,再次明確了科技類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要求,同時提出各地可根據實際需要適當引進科技類非學科培訓課程。此舉旨在引導并促進科技類校外培訓規范有序開展科技教育活動,使其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從而進一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和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是對“雙減”政策的進一步鞏固與落實,也是推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
第三,統籌全局,促進社會科學教育資源開放。當前我國中小學科學教育資源與高校、企業及科協系統等相關社會資源的整合不足,尚未形成有機協同的整體力量。《意見》強調,要統籌科技館、少年宮等公益性社會單位,向學生開放所屬場地;鼓勵并支持高校等科研院所安排實驗室等科技資源向中小學生適當開放;動員高精尖技術企業為薄弱學校援建科學教育場所。《意見》的出臺著力破解中小學校與社會各方教育資源聯動不足的突出問題,意在持續促進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快構建校內、校外有機融合的科學教育體系,助力中小學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
第四,凝心聚力,助力家庭科學教育廣泛普及。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科學教育普及對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乃至社會科學技術的普及與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意見》提出,各地要舉辦形式多樣的家庭科普活動,促進家庭科學教育的普及,提升家長科普意識和學生科學素質。《意見》為優化家庭教育方式提供了新思路,益于化解當前家庭科學教育困境,促進家庭教育質量不斷提升,推動科學教育中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與完善。
此次《意見》的出臺,是對“雙減”工作的進一步補充、深化和落實,“減負”不是目的,在“減法”中做好“加法”,是為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與全面發展。《意見》明確要求,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夯實基礎。為了確保《意見》的順利推行,各地在貫徹落實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健全學校科學教育課程體系,推進與學校課后服務互融互通。與社會科普工作不同的是,學校科學教育有其規范性、階段性、標準性要求。在完善中小學科學教育課程建設方面,學校應從各階段學生特征角度出發,遵循學生身心成長規律,明確階段性發展需求,制定學期、學年教學進度計劃,實現課程計劃的彼此配套和相互銜接;在豐富課后服務活動方面,學校可結合當前校內教學資源和積累的經驗,鼓勵不同學科教師開展合作,在課后服務中探索開發科學教育特色項目活動,如3D打印、STEAM課程等具有科學前沿的活動項目;還可以結合相關學科課堂教學情況,推出常態化的特色課程活動項目,打造諸如科學營、科技小隊等團隊科研創新項目,完成對全學段的有效輻射,助力學生全過程參與科研創新,豐富學生的課后服務活動,滿足學生學科課堂外的科學探索與學習需要。
二是明確準入程序與標準,引導科技類校外培訓機構良性發展。首先,教育部門可會同科技部門在廣泛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全國各試點城市的工作實際,適時研制出臺科技類培訓機構設置標準,從資質條件、場地設施、從業人員、安全管理、招生管理、制度建設等方面做出規范。其次,各地應按教育部有關要求,加快工作進度,將科技類校外培訓機構全部接入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并加強平臺的運營與維護;同時,在平臺的功能設置上,除了設置一些常規的查詢、投訴舉報等功能外,還可重點加強對科技類校外培訓的預收費資金監管。最后,應引導并規范科技類校外培訓機構參與中小學課后服務,推動課后服務提質增效。引入課后服務的科技類校外培訓機構必須堅持教育的公益屬性,不能過度營利,不應帶有任何商業推廣和商業隱含元素;同時,應建立健全科技類校外培訓機構引入、管理和評估退出機制,營造科技類校外培訓參與中小學課后服務的良性氛圍。
三是充分利用高校與社會科學教育資源,實現校內校外同頻共振。應動員高校專家學者參與中小學課后服務活動,開發設計多元化的科學教育資源,可借助高校的科研項目,創建中小學生科研團隊,吸引中小學生參與其中,切實提升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高校可將其實驗室等科技場所作為課后服務補充資源適當向中小學生開放,以此緩解當前中小學課后服務資源短缺的緊張局面。除此之外,應鼓勵并倡導少年宮、科技館、博物館等公益性社會場館與學校開展合作,讓學校有機會借助社會科學教育資源豐富科學教育內容,創新科學教育組織形式,促進校內與校外的有效聯動。
四是轉變家長科學教育觀念,促進家校社協同育人。一方面,學校應通過家長網絡平臺、家長學校、家長會等多種渠道,引導家長轉變唯分數、唯升學的教育觀念,鼓勵家長為孩子提供科學教育的時間、空間和物質條件,營造家庭科學教育的良好環境。另一方面,學校可以舉辦多種形式的科技活動、科技比賽等,通過親子參與的方式,讓家長親自參與科學探究過程,為實施家庭科學教育打下基礎,開拓家校社三方共育的良好科學教育局面。(首都師范大學中小學生校外教育研究院院長 薛海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