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渭南初級中學 楊玉梅:用愛與責任書寫的教育誓言
發布時間:2024-08-26 16:24:54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楊玉梅,女,漢族,1974年3月生,中共黨員,陜西省渭南市渭南初級中學英語教師。她扎根教育20多年,用青春和激情傾注于教學和為學生的美好未來努力拼搏中。在自己的“三尺講臺”上,楊老師用并不高大的身影,詮釋了最為健全而樸素的教師形象。她體驗到的是教學所肩負的沉重責任,培養出的卻是面對挑戰時自信和輕快一張張笑臉。她常常思考著作為黨員教師教育教學上的一個問題:輕松與責任?并在教學,拯救抑郁學生和問題學生的轉化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很好地解答了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教師沒有華麗的鏡頭,只有清朗堅定的守護。楊老師多次獲得省市級先進個人、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師德標兵等榮譽稱號,深得廣大師生和家長的認可。
楊玉梅扎根教育20多年,用青春和激情傾注于教學和為學生的美好未來努力拼搏中。在自己的“三尺講臺”上,楊老師用并不高大的身影,詮釋了最為健全而樸素的教師形象。她體驗到的是教學所肩負的沉重責任,培養出的卻是面對挑戰時自信和輕快一張張笑臉。她常常思考著作為黨員教師教育教學上的一個問題:輕松與責任?并很好地解答了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教師沒有華麗的鏡頭,只有清朗堅定的守護。讓我們從教學,拯救心理問題學生和問題學生的轉化這兩方面分享楊老師的工作日常。
工作上意志堅定,業務精進
勤在寒窗苦讀時,樂在金榜題名后。這是楊老師給每一個學生的要求和鼓勵。也是對自己的勉勵。每天清晨,無論嚴寒酷暑,刮風下雪,第一個踏進教室的一定是楊老師,她認為一切成績都是時間創造的。學生們也都一個個成為早起的鳥兒,在楊老師的組織下早自讀,人聲鼎沸。忙碌的一天拉開帷幕。每一堂課,精心設計,知識儲備量大,但趣味滿滿。雖然已有近30年的教學經驗,對教材也了如指掌,但她卻總認為每年面對的學生不一樣,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也不一樣,每堂課都是新的,讓學生對每堂課充滿期待是她的最大的享受。教學內容不枯燥,教學理念不落后,不讓自己被時代淘汰,為與時俱進,楊老師一直探索如何利用有限的40分鐘創造利益最大化。不管學習網絡優質課還是身邊同事的先進點,都能很好地反映在自己的40分鐘里。即便作為年齡大的老教師,她卻總能博得少年們的歡聲笑語與聚精會神。
每堂課后楊老師的教學反思與眾不同。每天都至少花兩個小時歸納總結當天教學重點難點。為了便于學生再學習,便于家長對孩子學習的輔導,楊老師用英漢兩種文字將其以清單形式列為應知應會和易錯點,作為作業展示給學生。看似簡單的事情,她一做就是近30年,年年如此,天天如此。有人不禁問她:你累嗎?他說當然累。因為用眼過度,在陽光下有時都睜不開眼,可是教師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它承載著千家萬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在雙減政策指導下,作為楊老師的學生是幸福的。他們的作業都是被精挑細選的“考點”,少而精,學習輕松,成績優異。為了將這些考點切實落實,聽寫、逐一當面糾錯就成為每天師生互動的必修課。三年下來,每個學生每天都有與楊老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知識的潛移默化增進了彼此深厚的師生情誼。孩子們親切地稱呼其mother。
對抑郁學生不離不棄,助夢領航。
楊老師常說學生抑郁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正確的疏導方式。
兩年前,楊老師接納了一位因嚴重抑郁休學一年的學生李華。她有一個陽光的外表,胖乎乎的,挺可愛,卻鑲嵌著一張雕塑般的臉,毫無表情。在八九年級的兩年時間里,李華在校時間總共不超過六個月。屢次因自卑或自認為某個男生嘲笑自己而與對方發生激烈沖突,結果就是哭著“我要回家”,自閉在家少則三兩天,多則一兩個月或幾乎整個學期。身心被折磨消瘦得像人體標本般的父母卑微到像仆人,滿足其一切要求:好吃好喝,躺在家玩游戲,足不出戶,不見外人,偶爾想學習就學一會兒,不如意就發脾氣,每天晚睡早不起。每當此時,楊老師要求家長不應把李華看作“病人”,改變對李華的遷就,像對待正常孩子那樣,正面影響和引導,但在心里密切關注李華的舉動。陪李華“出戶”散步,購物,做運動,一起做家務,必要時也可裝病,讓李華學會照顧別人,體驗付出時的成就感等等。盡可能一起談論新聞,評價一些時事,從而滲透是非觀讓其慢慢明白事理。有時楊老師也制造“偶遇”或借口完成學校家訪錄,與李華“隨便聊聊”。 楊老師與各科老師商量,盡力在課堂上鼓勵她參與互動;有話題討論,多聽聽她的觀點;在學習任務檢查時,見好就表揚他;建議家長盡可能讓她堅持到校,遲到晚到也沒關系;同時多次開展主題班會,鼓勵同學們善于發現他人的“美”;建立互助小組,讓李華擔任組長,幫助組員學習語文,漸漸地,李華能比較平穩地上下學,她正在一點點地找回自我。其實李華原本是個成績優異,尤其喜歡語文的學生。情緒好的時候,她侃侃而談和大家分享詩和遠方。她在圖書館長大,喜歡翻閱各種書籍,懂得比同齡人多,但看問題總偏向消極的一面,總希望自己在別人面前表現好,而不易接受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觀點。同時圓滾滾的身材更是接受不了別人說她胖。
這一次,她徹底打開了心結。中考前兩個月,在一次話劇表演《長恨歌》時,一位男生調侃讓李華飾演楊貴妃,因為她胖且口齒伶俐。這觸怒了獨自坐在教室角落里的李華,她大聲地呵斥那個男生,兩人激烈地爭吵起來,強烈的自卑讓她又一次哭著“我要回家”,哭了好一陣兒,才停下來。盡管很擔心,楊老師也只是遞給她兩張面巾紙。為了盡力能將李華留下來全班一起復習,一個都不能落,“士氣”是彼此抱團才會有的。楊老師和那個男生“密謀”。這個男生誠懇地道歉“對不起李華。”隨后男生解釋說自己看過心理醫生,有焦躁癥。作為男生,物理總考不過李華,很自卑也很嫉妒。大考在即,心理壓力很大,說話做事不細致,傷害到了李華,請求原諒。真是同病相憐啊!楊老師平靜的眼神淡定地看了李華一眼,“還回家嗎?”“不回了。”并要求和這個男生單獨談談。于是兩個孩子在連廊上頭碰頭地訴說著各自內心的困擾。李華終于說出這兩年來糟糕的情緒和熬夜導致早上頭疼不能起床,胖帶給她的自卑,極容易與認為不友好的男生發生矛盾,引起情緒失控,矛盾升級,只好逃避關在家不愿見人,很怕被老師和同學嘲諷。就是楊老師的冷處理和臥底式的第三方協助,讓李華終于敞開心扉打開心結。成功地將一個重度抑郁的孩子,帶到了陽光燦爛的藍天下。那年中考,這個孩子穿著心愛的漂亮衣服,像只快樂的花蝴蝶,笑盈盈,自信滿滿地走出考場,最終以班級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了理想的高中。
問題學生轉化,亦師亦友
這些年楊老師帶過許多行為習慣堪稱匪夷所思的學生。很多學生的言行簡直超乎想象。比如,家庭條件不錯的兩個孩子,逃課去偷沉重的石材換方便面吃被帶到警察局;帶三節棍打群架的“混混”;故意和老師對抗大鬧課堂“偏執男”等等。所幸最后這些孩子無一例外都被楊老師“收服”,他們成績能提高不少,那些即便成績沒有進步的學生,言行舉止也有明顯進步。有人好奇“刺頭”學生在她面前怎么這么乖巧? 楊老師說,問題學生有的是因為家庭原因缺愛,有的也是因為家庭原因溺愛。隨著和她接觸得越來越多,他們慢慢有了正確的是非觀,有了做人的責任感,這些孩子真心佩服她,在她面前有安全感,所以愿意聽她的話,愿意在她面前表現好。楊老師認為,教育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包括班級管理、成績、問題學生轉化等等棘手的問題,其根本都是師生關系出了問題。反之,一旦和學生建立健康正向的師生關系---亦師亦友,這些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楊老師就是這千千萬普通教師中的一員,始終履行著作為黨員教師的宗旨:為人民服務。踐行自己的教育信念: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家庭的全部。教師是孩子的向導,成長路上磕磕絆絆,向導應義不容辭,為其撥云見日,帶領孩子們,向著理想的彼岸揚帆領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