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教育廳等十六部門關于印發《陜西省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

陜教〔2024〕11號

各設區市教育局、黨委宣傳部(文明辦)、網信辦、發展改革委、科技管理部門、工業和信息化局、財政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生態環境局、農業農村局、省科學院院屬各單位、基礎電信運營單位、團委、婦聯、科協、少工委,楊凌示范區教育局、黨委宣傳部(文明辦)、網信辦、發展改革局、科技管理部門、工業和商務局、財政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生態環境局、農業農村局、省科學院院屬各單位、基礎電信運營單位、團委、婦聯、科協、少工委,韓城市教育局、黨委宣傳部(文明辦)、網信辦、發展改革委、科技管理部門、工業和信息化局、財政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生態環境局、農業農村局、省科學院院屬各單位、基礎電信運營單位、團委、婦聯、科協、少工委,神木市、府谷縣教育和體育局、黨委宣傳部(文明辦)、網信辦、發展改革局、科技管理部門、工業和信息化局、財政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生態環境局、農業農村局、省科學院院屬各單位、基礎電信運營單位、團委、婦聯、科協、少工委,各普通本科高等學校:

為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著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根據《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省教育廳等十六部門聯合制定了《陜西省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實施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陜西省教育廳

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省委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中共陜西省委網信辦

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陜西省科學技術廳

陜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陜西省財政廳陜西省自然資源廳

陜西省生態環境廳

陜西省農業農村廳陜西省科學院

陜西省通信管理局

共青團陜西省委陜西省婦女聯合會

陜西省科學技術協會

陜西省少工委

2024年4月16日

陜西省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實施意見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部署要求,著力在我省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一體化推進我省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助推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為方向,以科學教育研究和學科專業建設為基礎,以教師隊伍建設、課程質量提升、資源整合建設為重點,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著力打造高質量科學教育體系,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夯實基礎。

(二)主要目標通過3至5年努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各項措施全面落地,全覆蓋、全方位、全學段、全鏈條的陜西科學教育體系基本建成,“科學副校長+科技輔導員+科學基地+館校結合+科普案例”的社會各方資源有機整合,實踐活動豐富多彩,科學教育教師規模持續擴大、素質和能力明顯增強,相關部門聯動、大中小學及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明顯健全,培育30個省級科學教育改革實驗區、300個省級實驗校、100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點、1000節省級精品科學課、一批省級示范性科學場館、一批典型案例、一批科普社區,全省科學教育質量明顯提高,中小學生科學素質明顯提升。

二、工作原則

(一)重在實踐,激發興趣。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推進基于探究實踐的科學教育,激發中小學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養學生科學興趣,引導學生廣泛參與探究實踐,做到學思結合、寓教于樂,自覺獲取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精神、提升科學素質、增強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國情懷,努力在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引導孩子編織當科學家的夢想。

(二)重在集成,盤活資源。在現有科學教育資源和工作機制基礎上,集成增效,整合校內外資源,精準對接學生需求,用好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塑造科學教育新動能、新優勢。

(三)重在融合,內外聯動。注重將知識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強化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統籌普及與提高、選拔與培養,重視年級學段有機銜接、相關學科橫向配合,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動對接引領中小學科學教育,推動“請進來”“走出去”有效聯動。(四)重在全納,幫扶指導。強化宏觀調控,將科學教育項目和有形資源重點向農村地區、革命老區及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傾斜,對薄弱學校及特殊兒童群體進行關心幫扶指導。(五)重在協同,系統設計。推動健全各級黨委和政府統一領導,相關部門齊抓共管、有效聯動、密切配合的科學教育協作機制,并不斷完善大中小學及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系統做好科學教育頂層設計,全面強化工作部署、推進、監測、指導,實現全鏈條閉環管理,提升科學教育實施效能。 

三、重點任務

(一)實施全覆蓋科學教育場所建設行動

1. 中小學+企業、研究機構,建優學校科學教育主陣地。各地各校要依據國家學科教學裝備配置標準和陜西省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系列標準,按照標準建設學科功能部室。依據陜西省數字校園評估標準和智慧校園建設標準,依托高校資源,支持中小學推進數字化實驗室、虛擬仿真實驗室、智能實驗室、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等智慧創新空間建設,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實踐場域。有條件的學校可依托企業和研究機構,深度挖掘學校環境、活動場所、設施,建設特色科學教育空間站,實現班班有科學角,校校有科學站,打造科學教育場景。(省教育廳,省發改委,團省委,省科協,省少工委,省科學院)

2. 科普基地+學校、家庭和社區,建好社會科普實踐網絡。多渠道建好面向公眾開放的科技館、科普館、博物館等科普實踐陣地,統籌發揮省級科技館體系建設和各級科普教育基地資源優勢,形成省、市、縣(區)科普陣地+流動科普設施+數字科技館的服務網絡,啟動關中、陜南、陜北三條科普大篷車線路,將科普教育送到農村地區、革命老區、薄弱地區的中小學校和千家萬戶。開展示范科技館、星級科普站評選,遴選一批富有特色的科學教育基地,打造一批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科學實踐研學精品路線和科學教育研學點,為中小學生提供場景式、體驗式的科學實踐陣地,引導中小學生在現實生產生活環境中學習科學知識,體悟勞動精神、鉆研精神、創新精神、工匠精神。(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省科協)

3. 縣(區)+高校、企業、科研院所,建強地域優勢特色資源。鼓勵有條件的縣(區),利用航空航天、秦嶺生態、陜西國鐵等陜西特色產業和自然資源等高精尖技術和區域特色產業優勢,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工農企業的協同,以捐資、掛牌、冠名等形式,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科技專業強、科學領域新的科學教育場所,提供設備、器材、圖書、軟件等,培訓專業講解人員,基本形成“一縣一基地,一點一課程”的科普教育基地,開展“自信自立技術產品體驗”活動,并探索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教育場景與現實場景有機結合,鼓勵中小學生勤于探索、勇于實踐,牽引科學教育“提質升級”。(省教育廳,省委網信辦,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通信管理局,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

(二)實施高水平專業隊伍建設行動

4. 配強校內科學教師。加快小學科學教師準入制度建設,按照科學課程標準要求,配備專職科學教師,逐步推動市縣每所小學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類碩士學位的科學教師。中小學校要配有由校領導或聘任專家學者擔任的科學副校長,并至少設立1名科技輔導員,要配備專職實驗員,各級教研部門要配備專職科學教研員,形成完整的教研體系和實驗支撐體系。組建省級專家團隊,探索建設首席專家庫。每年至少1次分片區深入市縣校進行教研指導。市縣(區)要組建相應的專家團隊,開展指導工作。(省教育廳,省科協)

5. 建強校外教師隊伍。引導科技型企業、其他非營利性組織、社區等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科學教師隊伍建設和能力提升,多措并舉建強科學教育隊伍。各級有關部門、單位加強聯動,建立“科學教育社會課堂”專家團隊,開發適合中小學生的科學教育課程和項目。聯合科協、高校、研究所等開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院士進校園”“科學家進校園”“專家進校園”活動。(省教育廳,省發改委,省科協,省科學院)

6. 增強科學教師專業素養。建立省、市、縣(區)三級聯動培養機制,增加中小學科學及相關學科(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等)教師培訓項目,探索開展科學教育專業水平認證工作,2025年底,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科學教師進行一次全員輪訓。加強高校科學學科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高水平師范大學和部分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強化實驗教學能力,設立科學教育專業,建設一批省級科學教育一流專業,探索本碩一體化培養模式,在公費師范生、“優師計劃”等項目中提高科學類課程教師培養比例,多方培養能夠滿足科學教育課程教學的優秀教師。各中小學校要鼓勵科學教師參加在職研究生學習。利用第二課堂建設一批教師課程資源庫。定期舉辦中小學科學類學科教師(實驗員)實驗操作技能大練兵活動和基礎教育自制玩教具比賽,科學教師每學期至少走進科普場館學習1次,激發科學教師工作積極性。(省教育廳,省科協)

(三)實施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行動

7. 優化課程體系。依托高校成立大中小一體化科學課程體系研究中心,研發校內外貫通、家校社協同、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與課后服務融合的“基礎+通識+實踐+創業”的全融通科學課程,推動大中小學開足開齊開好科學類課程,實施啟發式、探究式教學,開展精品課程遴選。大中小學校廣泛開展科普講座、科技創作、創客實驗、觀測研究等活動。探索第三方科學教育機構進校園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適當引進科技類培訓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科學探索與學習需要。將教輔材料納入監管體系,確保教輔材料的思想性、科學性,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科學探索與學習需要。在科學教育教學中加強國產軟件的普及和應用。(省教育廳,省委網信辦,省工信廳,省通信管理局,團省委,省科協,省少工委)

8. 優化課堂教學。發揮各級教研部門和教學指導委員會作用,加強科學課堂教學的研究和指導。全面推進實驗教學,扭轉實驗教學筆試化、視頻化和記憶化傾向。按照《中小學實驗教學基本目錄(2023版)》要求,力爭三年內實驗開出率達到100%,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改進和強化實驗教學,組織遴選實驗教學精品課程,拓展科學實驗教育深度和廣度。強化數字賦能,在陜西省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等鏈接科學教育資源,豐富課程資源,實現城鄉孩子“面對面同上一堂課”,推動加強薄弱地區、薄弱學校及特殊兒童群體科學教育的普及度,有效解決城鄉科學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通信管理局)

9. 優化教學評價。各地各校要聚焦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重難點問題,探索有效推進科學教學改革的實踐模式。推進中高考內容改革,完善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堅持素養立意,增強試題的基礎性、應用性、綜合性、創新性,減少機械刷題,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將實驗操作考試成績納入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依據,鼓勵有條件的地市將實驗操作考試成績納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總分。構建以培養學生深度思維,做好科學教育幼小銜接、小初銜接、初高銜接的教學研究,優化以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為導向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突出實踐和創新。強化中學生職業發展規劃教育,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興趣特長和職業目標。(省教育廳)

(四)實施大協同科學實踐活動建設行動

10. 拓展家庭活動。將科學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推出家庭科普公開課,編寫家庭科普叢書,加大家庭科普宣傳,培育家庭科普文明風尚。以縣(區)為單位,加強社區青少年宮、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打造“家門口”科學教育陣地。引導有科普意愿的家長走進校園,開展“爸爸媽媽科普課堂”。構建家校社三方聯動的科學教育保障機制,引導廣大家長開展家庭科學教育和親子科學研學等活動,支持中小學生探索科學創新實驗,提升家長科普意識和中小學生科學素養。(省教育廳,省委宣傳部,團省委,省婦聯,省少工委)

11. 拓展學校活動。實施“校內科學教育提質計劃”,學校每年開展一次科技節,豐富活動形式,確保科技節活動覆蓋全體學生。加強學生科學類社團建設,豐富中小學課后服務科學類社團實踐活動,引導支持有興趣的學生長期、深入、系統地開展科學探究與實驗,發現和培養有創新潛力的學生。開展多樣化閱讀活動,在“書香校園”建設中深度融入科學教育元素,加大優秀科學教育圖書保障力度。實施形式多樣的系列科學營、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青少年科學影像節等活動。在科技場館、科普教育基地廣泛開展主題研學活動,拓展青少年“第三課堂”。(省教育廳,省委宣傳部,團省委,省科協,省少工委)

12. 拓展社會活動。利用好兒童之家、少年科學院、青少年科學院、青少年科學工作室等服務形式和模式開展好社區科學教育。支持科學家(科技工作者)研究和參與中小學科學教育,安排實驗室等科技資源向中小學生適當開放,協同組織科學夏(冬)令營等。積極開展科普講解大賽、小課題研究、科普微視頻大賽、科學實驗展演、STEM創新展示、科學周等科普實踐活動。(省教育廳,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省少工委,省科學院)

(五)實施科技人才梯隊培養建設行動

13. 重視培養體系。以高校、教科院、科研院所為主,建立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協同研究中心,統籌小學、初中、高中等不同學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早期選拔和貫通式培養的長效機制。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動對接中小學,聯合共建創新實驗室、科普站、人才培育班,探索高校、中學雙導師制,因材施教。在普通高中探索建設科技高中,加強大學與高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銜接。中學做好“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等項目,高校做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高校科學營”等項目。建立陜西省學生科技活動“白名單”,指導中小學生理性選擇參加“白名單”競賽,發現有潛質的學生,引導其積極投身科學研究。(省教育廳,團省委,省科協,省少工委,省科學院)

14. 重視國際交流。加強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在國際教育交流活動中增設科學教育專題,加強科學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國際交流,掌握國際科學教育動態,吸納國際科學教育優秀成果。(省教育廳)

15. 重視跟蹤問效。依托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協同研究中心,持續開展科學教育調研指導,定期對青少年科學素質持續跟蹤,分地域精準指導,分類別出具跟蹤報告。定期發布后備人才發展藍皮書,為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提供理論支撐。(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科協)

四、保障機制

16. 加強系統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充分發揮“雙減”工作專門協調機制作用,建立由各級教育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科學教育工作機制,調動社會力量,成立由科學、各領域科技人才、科技館所及科普教育基地科技輔導員組成的省市縣三級專家團隊,細化完善措施,加強謀劃指導和推動落實,確保科學教育落地見效。(省教育廳,省科技廳,團省委,省科協,省少工委,省科學院)

17. 落實經費保障。統籌協調各方資金和項目,廣泛爭取社會資助,加大對科學教育的支持力度。各資源單位要堅持公益定位,免費或優惠向中小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用好現有彩票公益金項目,切實做好教育助學、中小學生校外研學工作。積極爭取教育發展基金會等社會組織支持,加大對資源不足地區、學校和特殊兒童群體的支持力度。(省教育廳,省財政廳)

18. 強化督導考核。加強科學教育調研指導,層層壓實責任,做好監測評估,及時跟蹤各地科學教育工作任務推進情況。開展省級青少年科學素養動態監測,綜合國家對我省中小學科學教育質量監測情況,進行分析研判,公布相關結果,改進提升工作。(省教育廳,省科協)

19. 強化宣傳引領。實施全媒體科普行動,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開辟“陜西科學教育大視野”專欄,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廣泛宣傳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加大青少年創新人才典型案例宣傳力度。每年舉辦一次中小學科學教育創新成果展、科技創新獎評選、小院士評選,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激勵中小學生樹立科技報國遠大志向。對在科學教育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工作者、教師給予榮譽表彰,引導全社會形成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風尚。(省教育廳,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團省委,省科協,省少工委)

責任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