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燕,1983年出生,2008年7月留校任教至今。作為西安工程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輕化工程系的一名青年教師,作為輕化工程系教工黨支部的一名黨員,任燕堅守立德樹人的初心使命,時刻牢記“厚德弘毅博學篤行”的校訓,用心教書、用情育人、用愛陪伴,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和求真務實的態度投身到教書育人事業中,多次被學校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班主任”,2015年被授予陜西省“勞動競賽標兵”稱號。在十余載的工作歷練中,她已逐漸成長為一名師德高尚、業務精湛、業績突出的優秀青年教師。

一、深耕教學,愛崗敬業矢志教書育人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任燕始終以“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規范言行,扎根教學一線,以教好書育好人為天責,以左右前輩為標桿,埋頭苦干、勇挑重擔、盡職盡責。剛走上教師崗位的第一學年,她就主動承擔起輕化工程專業本科《毛織物染整》和《新型纖維及織物的染整》2門新開課程,以及《染整工藝原理實驗》《紡織服裝概論》《輕化工程綜合實踐》《染整工程設計》課程的主講和實踐教學任務。為了快速進入角色,她一有空就泡在圖書館里,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每天熬到深夜,整理的歷屆老師留下的授課教案就裝了滿滿一大箱。

由于所講授的專業課程實踐性強、結合工業生產緊密,傳統式教學方法難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任燕利用去工廠考察實踐的機會,將工廠的廢棄材料制作成了很多教學模型和樣卡。在課堂上分享這些模型和樣卡的小故事,將枯燥的理論知識和具體的生產實踐有效結合了起來,大大激發了學生們的好奇心,課堂氣氛瞬間活躍了起來,授課效果得到了顯著提升。在帶實驗課時,她能夠始終保持足夠耐心,反復示范實驗流程,認真規范儀器操作,每次實驗結束后都認真逐項檢查實驗儀器設施,確保管理使用規范安全。

任燕熱愛教學工作,每一節課都盡可能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設計豐富的課堂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深入研究如何改進課程設計方案、完善知識體系架構進行教學改革、增強書本內容生動化可視化等方面,出色的教學工作贏得了領導們的一致認可、老師們的贊賞和同學們的尊敬,學生評價她的課程“教學方式靈活,內容新穎,師生互動流暢,課堂氛圍好,教學效果顯著”。

IMG_7938

她對學院工作認真負責,充滿熱情,積極參加輕化工程專業的專業綜合改革項目、陜西省“一流專業”輕化工程培育項目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輕化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等工作,主動建言獻策、廣泛收集信息、不遺余力配合,為專業學科的發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近年來,她積極投身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充分把思政元素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門,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1門,其他省級課程2門,主講MOOC課程和校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各1門;申報教改項目十余項,其中省級項目3項,個人主持的陜西省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青年重點專項)以優秀結題;2019年以第一完成人獲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2022年作為重要參與人獲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發表教改論文10余篇,其中核心1篇。2018年獲陜西高校首屆課堂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2015年獲陜西高校教師微課教學比賽三等獎,2014年獲陜西省高等學校第二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三等獎;在學校第十二、十三屆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中,她連續兩次獲一等獎,并于2022年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之光”教師獎;2021年獲校級“教學名師”稱號;2015年獲“陜西省勞動競賽標兵”稱號。

img6

img7

任燕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積極指導本科生、研究生參與各級各類學科競賽和課外科技活動,先后指導學生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3項,校級2項;參加全國大學生綠色染整科技創新競賽獲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參加全國大學生“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創新作品競賽獲優秀獎;參加第六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校級銀獎。

二、春風化雨,科普賦能躬身非遺傳承

中國印染文化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在世界印染領域獨樹一幟,享有盛譽。近年來,任燕在教學研究過程中注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加強與中國傳統印染技藝的融合,結合西部地區唯一一所紡織服裝類高校的優勢和特色,在廣泛調研陜西及絲綢之路沿線紡織服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后,2015年作為主講教師在專業培養方案中開設新課《藝術印染產品開發設計》,為我國絲綢之路紡織服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技術支持。

她始終堅持以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不斷充實教學內容和改革教學方法,學生在課程的理論學習中認識傳統印染技藝,在社會調研中了解傳統印染文化,在動手實踐中創新產品設計,牢固樹立非遺保護、永續傳承的思想意識。

任燕利用寒暑假前往云南、貴州等地,深入研究中國傳統印染文化和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討論、確定可與專業緊密結合的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確立紡織類非遺知識鏈和課程實踐體系;借助西部地理優勢,帶領學生領略加牙藏族織毯技藝、維吾爾族花氈等,鼓勵學生對非遺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與此同時,任燕作為學校首位專業教師,積極參加了陜西省科普講解大賽,并獲優秀獎;申報并獲批了陜西省社科聯科普資助項目,開展了“紡織非遺,交匯經緯”青少年科普提升活動,利用常見的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選產中的扎染、蠟染的圖案、工藝品、日用品,以此作為突破口,讓其成為青少年了解和熟悉我國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窗口。

科普競賽優秀獎

微信圖片_20230512190438

通過對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學習,引領青少年在蠟染、扎染、藍布印花、香云紗染整技藝等手工印染藝術中體會中國身份、認同中國文化、培養中國精神,既是新時代下專業教育的要求,也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動態傳承的有效途徑。

三、勵學敦行,學能并進力促教研相長

任燕始終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將創新型人才培養作為重中之重。在高效完成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任務后,她依然堅持努力充實自己,在天津工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她常教導學生:“工科專業實踐性強,想要學好它,就要多走出去,到生產實踐中取延伸自己的所學”。每年暑假,她都帶領學生深入工廠實踐,想方設法為課堂教學搜集第一手材料,把企業生產實踐的鮮活知識移植到課堂里。

她深知,科研與教學如同車之兩輪,鳥之兩翼,通過科研反哺教學,才能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她及時關注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努力提高自己科研能力和業務水平,短短幾年,任燕主持并參與國內外20余項科研項目,主持陜西省科技廳自然科學基礎研究計劃面上項目1項、陜西省社科普及資助項目1項、陜西省教育廳協同創新重點項目和一般項目各1項、陜西省“十三五”規劃課題1項、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指導性項目2項,科研到款30萬元。參與的科研項目有陜西省教育廳的配位酸性絡合染料的研制及應用項目,也有來自澳大利亞的羊毛環保媒染技術的開發項目,還有高效環保染色新技術這樣的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大專項科研項目和納米環保型蛋白質纖維染色技術開發之類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在各類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3篇,參與學術梯隊的多項縱向、橫向科研項目,并取得了豐富的科研成果,其中多項成果獲得省、市級獎項,有的技術已在企業生產中投入應用。如:多功能性高分子化學整理劑研究與研發項目獲得西安市科學技術三等獎、陜西省科學技術三等獎、陜西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一等獎;棉紡織微懸浮體染色新技術的研發及應用項目獲得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蛋白改性劑改性棉織物及活性染料無鹽染色項目獲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多功能聚氨酯化學整理劑研究與開發項目獲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陽離子生物蛋白助劑在棉織物活性染料無鹽染色中的應用項目獲得西安市科學技術三等獎等等。

不負韶華不負心,只為桃李競相開。一路走來,任燕始終秉持勤奮、拼搏、謙虛的風格,她身兼數職、任勞任怨、勇挑重擔,從入職時的一名普通教師已成長為一名青年教師的優秀代表,她深深熱愛著教書育人這份工作,在師德師風、人才培養、教學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社會服務、科技創新與科學研究等方面積極貢獻力量,充分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今后,她將繼續堅守教師初心,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深耕細耘,求實創新,做一名敢于開拓進取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大學生的領路者和知心人。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