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婷,女,漢族,1989年2月生,中共黨員,陜西省寶雞市金臺區寶雞市石油中學信息技術教師,教務副主任。2007年懷著一顆教師夢的她報考了華中師范大學國家首屆公費師范生,2011年畢業后回到母校寶雞市石油中學任教。自參加工作以來,始終熱愛自己的職業,深深懂得教師這一職業的神圣,把全部的心血傾注到教育教學中,用辛勤的汗水培養了一批批學生,用真摯的感情收獲了豐碩的成果。曾先后榮獲“區級教學能手”“優秀黨員”“先進工作者”“優秀指導教師”等榮譽稱號,2021年被金臺區教育體育局任命寶雞市石油中學教務副主任。

20240826172124823-26-81f36.png

帶著全家走進大山

2022年“中組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聯合發文組織鄉村振興國家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支教活動。她立即向校長自薦:“我要去安康支教。”聽到這個消息后,學校領導們紛紛提出疑問:你走了,孩子怎么辦?“我要帶著孩子和婆婆一起去!”她的回答讓大家非常震撼。

就這樣2022年8月,她帶著三歲的孩子和婆婆一起走進了大山。為盡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來到安康市漢濱區大河中學后,她首先要求跟隨班主任去家訪了解學情。了解學生的家庭、成長經歷以及教育基礎。她發現,這里的孩子多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照顧他們的主要以爺爺奶奶為主,甚至有些老人體弱多病,還需要這些十幾歲的孩子放學回來給老人們做飯……這些孩子生存本已不易,更談不上教育上的家校合作、監督指導。也許擁有一顆博愛之心是做老師的本能,她給當地領導表示:“我深知此番現狀我一個人能改變得微乎其微,但我想:現在我來到這里,至少我帶的學生我要讓他們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繁花絢爛與事態變遷。”

舍小家為大家

由于大河中學地處安康市北部山區,距離城區一個半小時車程,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以及不給當地學校增添生活負擔,他給當地政府和學校表示:雖然她是帶著孩子和婆婆一起來支教,但他絕不會因個人原因給大家增添麻煩,也不會影響自己正常工作。她將孩子和婆婆留在安康城區獨自生活,自己以校為家,周內住在學校教工宿舍,周末才與孩子短暫團聚。

學校里很多留守兒童,而她的家里也多了一個“留守兒童”。她談道:有一次周五睡覺前,無意中在與女兒對話,女兒問她:“媽媽,你明天上班嗎?”“不上。”“那你后天上班嗎?”“不上。”“那你大后天上班嗎?”“要上。”(因為星期天下午要回校上晚自習)那時她才意識到:剛剛三歲的女兒最早學會的關于時間的邏輯關系是數星期一到星期五,以及明天、后天、大后天。孩子每天在期盼中等待,在不舍中睡去,生怕睡著一天過完后媽媽又要上班離開。

扎實工作,落實幫扶

通過前期與當地教師、家長溝通,她發現孩子們真正缺乏的是眼界,是走出大山的志向。積極發揮自身學科優勢,經常給學生觀看一些前沿的科普紀錄片段,讓學生感受當今世界日益更新,科技飛速發展,同時,積極與本校教師開展智能機器人、無人機飛行社團,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對大山之外的生活產生向往,真正懂得用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課下,還會把自己家的智能家居設備搬到教室讓學生觀摩、實踐等,通過點滴滲透告訴孩子們大山之外的生活已超乎想象,她盡力用愛心去澆灌這一顆顆質樸的心。

教師培養方面,由于她在原單位任教務副主任一職,來到大河中學后為了充分發揮教學管理優勢,兼任大河中學教務主任,負責日常教學管理工作。她積極落實“變輸血為造血”的幫扶任務,開展幫扶教師示范課、師徒結對、教師業務能力測試、新高考政策培訓等活動,同時與寶雞市石油中學建立線上線下教師交流平臺,大力助力本校教師迅速成長。

也許正因為她從自己孩子身上深刻感受到留守兒童內心對愛與關懷的渴望,她更加將我的學生當作我的孩子去愛。愛是冬天里的暖流;是春天里的陽光;是夏天里的清風;是秋天里的金黃。她堅信:一往情深精誠所至,一心一意頑石開,愛心所至,情感所至,必將春風化雨暖人心。她說:也許我的支教生涯非常短暫,也許我做不出驚天動地的事跡,但我可以自豪地說:“天空沒有留下我的痕跡,但我已飛過。”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