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1

辛勤耕耘在特教講臺,默默守護著殘障兒童,以愛喚愛,以智啟智,給殘缺以尊嚴,給特障以坦平……她用點滴平凡故事,書寫著特殊教育者的“不平凡”。

——題記

在陜西省商洛市特殊教育學校,師生們對黨紅妮的感人故事都會贊不絕口。

黨紅妮畢業于丹鳳師范學校,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現任學校副校長。二十四載從教路,一十四年特教情,黨紅妮憑著共產黨員的赤誠,摯愛著特教事業,傾注一腔慈母般的親情,用愛滋養著每一個聽障和智障的孩子,得到學生的愛戴、家長的贊譽、同行的好評、領導的褒獎,先后獲得陜西省師德標兵、陜西省教學能手、陜西省優秀殘疾人文化工作者,陜西省特殊學校課堂大賽二等獎等殊榮。

這一張張榮譽證書,不僅見證了她春夏秋冬的辛勤耕耘,也為她在特教領域贏得了遠比金杯、銀杯更珍貴的口碑。

愛是最好的教育

1999年11月,黨紅妮初次接觸特殊教育,面對這群生活在殘缺世界中的孩子,她的心揪得厲害:和他們說話,他們聽不到;和他們打手語,他們看不懂。

黨紅妮說,自己就像一條擱淺在沙灘的魚,進入了一個教育的陌生領域,一切都是那么難。那段時間,她的嘴角起泡、潰爛了整整一個月。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黨紅妮深知每個孩子都是天上降臨的天使,殘障孩子是因為不小心折斷了翅膀,不管他們的殘疾程度有多么嚴重,他們都應享有基本的尊嚴和受教育的權利。

黨紅妮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由于她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寄宿制九年義務教育學校,學校143名聽障、智障(包括自閉癥)學生來自全市六縣一區基層貧困家庭,一周內全部食宿在學校,學生在校時間長,學校實行行政安全值班制度,每當值班時,她就義無反顧地擔負起了“家長”的職責,用愛心澆灌著特殊之花成長。

2015年10月的一天,黨紅妮正在值班,學生小米突發疾病,她第一時間趕到學生宿舍,看到孩子的頭一直往左邊抽,眼神呆呆的,失去了光澤。她嚇壞了,快速撥打120之后,趴在孩子耳邊一遍又一遍呼叫對方的名字,孩子一點反應也沒有,她用手輕輕拍打著小米的臉頰,孩子依然沒有一點反應,完全失去了意識。

黨紅妮立刻意識到事情的緊迫和嚴重,她利用自學的急救知識,給小米做搶救,掐人中,掐腳心、掐手心,以及十個指尖,直到孩子的抽搐漸漸緩解。

隨后,她跟著去醫院,又擔當起家長的角色,墊付醫藥費,陪同小米抽血、化驗,做CT、心電圖、腦電圖等各種檢查。在CT檢查中,小米因為不適,嘔吐得厲害,為了不污染到檢查醫療器械,有幾次她都是用手直接去接孩子的嘔吐物,心里沒有絲毫的怨言。

醫生說,孩子的情況比較復雜,幸好救治及時。當孩子的爸爸趕到醫院時,孩子已無大礙。看著醒來后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的孩子,一雙黑溜溜的眼睛望著她,眼神重回光彩,那一刻,黨紅妮深刻體會到,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學生小卓患有疝氣,因家里貧困一直沒有錢做手術,只用一個自制的布兜兜著,每次犯病的時候,孩子疼得走路一瘸一跛,黨紅妮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為了幫助孩子治療,她積極響應教育扶貧,扶貧扶智的政策,輾轉聯系到愛心人士,為孩子提供醫療費,幫助孩子做手術。為了保證手術順利,她還去小卓老家做了一次家訪,深入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情況和疾病情況。

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她就手把手地教他們洗臉刷牙、穿衣戴帽、整理床鋪;學生腿腳不靈便,她就攙扶他們上廁所,帶他們做康復訓練;孩子生病,她就第一時間帶孩子看病求醫,端水喂藥;學生家庭貧困,她就千方百計尋求資助,解決燃眉之急……

愛是最好的教育,她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不僅“為人師”,更是“為人母”,無時無刻不在幫助這些殘障孩子。正因為如此,她多次被學校表彰為“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優秀少先隊輔導員”“環保媽媽”等,所帶班級也多次榮獲學校“優秀班級”“優秀中隊”等榮譽稱號。

特殊教育是“慢”的藝術

黨紅妮深知,特殊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對象的變化是極其緩慢、細微的。因而,特殊教育需要以一個等待的姿態傾情投入,耐心關注教育對象,用慢節奏促進生命的進步和成長。

學生小坡,由于先天性小腦發育不足,導致他智力障礙并伴隨有肢體障礙,他口齒不清,流口水,走路搖搖晃晃,好像隨時都要摔倒的樣子。剛到校的時候這個孩子十分自卑,不愿意和其他同學交流、游戲。為了改變孩子的這些情況,黨紅妮認真鉆研專業書籍,制定周密而詳細的康復計劃,同時還不忘向更專業的同行請教,最終選擇采用運動康復、生活康復、語言康復等方法,從課堂、生活等多方面對他進行全方位的康復訓練。

在運動康復訓練中,黨紅妮給予小坡最大的關注,對他進行座位的合理安排。剛開始的時候,她安排小坡坐在門口位置,方便他的出入,等他的腿部力量增強后,就把他安排到離門口較遠的座位,并安排到同學中間,增加他運動的難度。課余的時候,她有意識地帶孩子去操場,訓練他的站、走、跑等運動能力,和他做一些拋接玩具球的游戲;在教室帶他參加拖地、擦黑板等勞動;有意讓他幫忙取小物品、拿東西等。

通過這些,黨紅妮不斷訓練小坡的協調能力和身體平衡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隨著他運動能力的提高,又讓他與同學互動游戲,學會在同學的幫助下進行康復訓練,完成一些跳、跨等較難動作,直到最后他有能力離開別人的幫助自己獨立活動,獨立運動。

在生活康復訓練中,剛開始的時候,她提醒孩子穿沒有拉鏈和扣子的套頭衣服,穿一腳蹬的鞋子,用勺子或者叉子吃飯,給他買來泡泡糖,讓他經常性咀嚼,增加咬肌肌肉的力量,同時給孩子提供小手絹和衛生紙,提醒孩子流口水的時候自己擦一擦,注重儀容儀表,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慢慢地,隨著生活能力的提升,她又讓孩子嘗試去穿有拉鏈的衣服和有魔術粘貼扣的鞋子,嘗試用筷子吃飯。這樣逐步訓練,在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激發他最大的潛能。

在語言康復訓練中,由于小坡說話口齒不清楚,最開始的時候,黨紅妮對他進行單音節的拼音游戲訓練:如,張大嘴巴a-a-a,一只小鵝e-e-e等。隨著他語言能力的提升,再對他進行單個字的訓練,并嘗試進行雙音節詞的填空訓練,如:教學“桌子”一詞,老師說“桌”,他跟著說“子”。或者他說“桌”,老師說“子”,這樣直到他能夠說出完整的詞語。最后根據他的實際情況,再在詞語的基礎上對他進行句子填空式的語言練習。

這樣的康復訓練,每一步都很瑣碎,每一步都需要不斷地重復。但有耐心就有教育,有教育就有改變。就這樣,小步子大循環,這些簡單的東西不斷重復著,呈現出螺旋上升的狀態。

經過5年的反復訓練,小坡的康復效果表現得十分顯著:他的腿部力量明顯增強,不但可以走穩,可以跳、跨、快速奔跑,還可以在操場和其他同學一起打籃球。他流口水的情況也得到極大地改善,生活可以完全自理,不僅懂得怎么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凈凈,還懂得怎樣把黑板擦干凈,把地板拖干凈,并且經常幫助其他同學提褲子、拉拉鏈,儼然一個小大哥的樣子。小坡還特別熱愛勞動,喜歡在學校侍弄花草,現在在學校表現十分出色。

耐心是特教教師的立德之本。由于教學工作業績突出,2016年教師節,黨紅妮代表全省師德標兵及師德先進個人在全省教師節表彰大會上發言,獲得陣陣掌聲。2017年,她在商洛團市委等組織的尋找身邊好青年青春勵志報告會上做報告3場,在商洛市教育局組織的全市教師節表彰大會上做報告1場,在商洛市特特殊教育學校做師德報告1場,2018年,在商洛中學教師春季整頓培訓會上做報告1場。她的個人事跡分別獲得《商洛日報》《教師報》《陜西日報》及陜西電視臺新聞聯播、陜西電臺新聞聯播等媒體報道。

匠心成就特教之夢

特殊教育的發展,僅靠對學生的關愛和自我汗水的付出是難以為繼的。只有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才能滿足特殊孩子身心發展的需要。為了幫助特殊孩子能夠更快更好地回歸主流社會,黨紅妮積極研究《聾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和《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倡導以生活為核心的課堂,堅持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積極實施校本課程,充分利用課外資源,開展個別化訓練和研究,打開校門,推動融合教育,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研究型、創新型教師。

在特教學校,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被稱為自閉癥兒、孤獨癥兒或者星星的孩子,他們對外界事物不感興趣,不能察覺別人的存在,不能主動與人交往,缺乏合作意識,想象力較弱,語言發展遲緩且有障礙,與人溝通有困難,在日常生活中,會不斷重復一些動作,這些孩子的教育是特教老師所面臨的新課題,因為他們是特教學校最難教育的一類學生。

學生小新,就是這樣的一個自閉癥患兒,他有一個特點,就是上課不知不覺就離開了座位,一個人在教室里走動,無論老師怎么對他講道理,他依然是不管不顧、我行我素。為此,黨紅妮翻閱了大量特教書籍,并加入“特教廣場”,利用網絡展開自閉癥學生教育的摸索研究。通過研究與嘗試,她發現編寫社交故事的教育方法最適合小新。于是與小新交流,她都要先走過去輕輕拍拍他的肩膀,然后看著他的眼睛,采用第一人稱、現在時態、正面內容和他交流。如勸他回座位時,她重點要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會對他說:“上課了,同學們都安安靜靜地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我也應該安靜地坐在座位上聽老師講課,這樣老師會表揚我的,說我是一個好學生。”這種正面的引導對小新還是蠻有效果的,隨著不斷嘗試、研究,小新與黨紅妮交流的效果越來越好,自我管理時間也越來越久了,而且似乎找到一種交往的安全感,課余總喜歡到黨紅妮的辦公室去坐坐。

通過對自閉癥兒的跟蹤研究,黨紅妮還發現小新對色彩特別感興趣,十分喜歡畫畫,只要給他一張紙、一支畫筆,他就能坐一整節課,在畫紙上放飛自我,忘我地繪畫。發現這一特點,黨紅妮繼續挖掘這一特長,讓小新參加書畫興趣小組,讓人欣慰的是,在繪畫活動中,這個幾乎不開口說話的孩子開始說“老師,紅色”等一些詞語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訴求。在繪畫的世界里,小新的情緒達到了安撫,不再來回跑動,而且他的畫構圖合理、色彩絢麗、充滿想象,在學校書畫展上進行了展出,并選送參加了陜西省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素質綜合展示展出。

這個星星的孩子如同一艘小小的帆船在學校的港灣起航。小新的媽媽流著眼淚說:“感謝老師,感謝學校對小新的培養。當初,醫院診斷這個孩子是自閉癥的時候,老公對我冷眼相看,說因這個孩子,一生都完了,想要跟我離婚,家里的老人也多次勸說,讓我把這個孩子遺棄了,再生一個。但孩子是我身上的一塊肉啊,我當時覺得天都要塌了,不知道該怎么辦?今天看到孩子變化這么大,家里人的態度也轉變了,再也不說離婚的話了。”

在這方面,特殊教育減輕了社會的負擔,挽救了一個個瀕臨破碎的家庭,給許多特殊孩子一個完整的家。特殊教育給殘障孩子一個美好未來,給殘障孩子家庭一個希望。黨紅妮說,在特殊教育的路上,她從不敢懈怠,從不敢敷衍,從不敢說“不”。

為了幫助特殊學生更好地回歸社會主流,作為學校教學管理者,她帶領教師積極開設了十字繡、水鉆貼畫、手工、刺繡、書畫、籃球等校本課程,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并積極籌備《游戲》等校本教材編寫,她主持的市級課題《如何在培智學生中實施分層教學》,參與的國家級課題《以多元智能為指導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都已結題。撰寫的20余篇教育教學論文在國家級、省級刊物獲獎或發表,先后8次在指導學生作文、手工作品、文藝節目中獲國家、省級輔導獎。在自我進步的同時,她還積極發揮自身的示范引領作用,為教師作專業培訓5次,先后6次赴洛南、山陽縣特殊教育學校指導、交流工作,悉心培養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師,為商洛特殊教育隊伍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如今,她教過的學生有的已經進入更高學府繼續深造,有的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成為自立自強、自食其力的社會勞動者。

初心勾線有教無類,匠心施彩有愛無礙。柏拉圖說:“教育非他,乃心靈的轉向”,特殊教育就是向愛、善和智慧的轉向。黨紅妮用虔誠的態度、忠誠的靈魂,踐行著“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標準,用實際行動“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就是她——黨紅妮,一名有著深厚特教情懷的好老師。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