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學院 屈雷:教書育人 回報家鄉
發布時間:2024-08-15 13:29:11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屈雷博士,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科學時報》曾先后報道過他的先進事跡。正如每一位先進人物一樣,他們的事跡是感人的,他們的奮斗歷程卻是艱辛的,在懵懂的童年,他除了上學就是放羊,貧窮和饑餓像一對孿生兄弟一樣始終纏繞著他。他深知,知識改變命運,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學習,默默努力,先后上了小學、中學、大學、碩士、博士,最終成了一名人民教師。他常說:“如果說有什么東西是可以交給年輕教師的,那就是一份責任心。不單單是在工作上的愛崗敬業,以飽滿的熱情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更是對學生的愛。我們站在這個講臺上不僅僅是上一堂課、面對一群學生這樣簡單,這背后還有許許多多家庭的責任,如果老師們可以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在學校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在未來可以改善自己的家庭,改變自己的命運。如果我們搞教學時擁有這樣一個境界,那么這就非常有價值了”。帶著這樣的責任心和愛心,他堅守在教育一線,為數以千計的學生答疑解惑,構筑人生基石。
由于榆林學院動物科學專業開設的《動物普通病學》涵蓋獸醫本科教學內容的《獸醫內科學》《獸醫外科及外科手術學》和《獸醫產科學》,而我國的現有的本科教材中還沒有能包括上述所有內容的教材,為了能讓學生全面掌握動物內科病、外產科等普通病的知識,他參考上述教材的相關內容,在教學內容上進行了全面的更新和編排,使學生對動物普通病的相關學習內容能夠整體掌握并較熟練應用于臨床診斷和治療。
為了改變目前獸醫學教育只注重理論學習,而缺乏臨床實踐鍛煉的現狀,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他積極調整課程理論教學、實驗、實訓實習內容,在課堂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典型病例分析、建立醫療小分隊、加大獸醫外科技能訓練、深入養殖場進行臨床實習等途徑,增加學生的實踐應用型技能的培養,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他還經常帶領學生在各個養殖場、養殖戶中進行絨山羊的生產實習和養殖培訓,養殖地點一般都在偏遠地區或山區,生活條件較差,但為了能讓學生學到更多一線養殖技術、了解最新養殖數據,他以身作則,吃住都在羊場,一待就是十幾天,大家都親切地叫他“羊專家”。
一件普通的藍色襯衫,一塊戴了幾十年的手表,一條黑色的休閑褲,這身隨意的裝扮讓屈雷教授顯得格外低調,沒有架子的他讓學生和他的科研團隊更親近自己。屈雷教授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全都投入到了教書育人第一線,把一切都交付給了學校,交付給他所熱愛的這片土地。他對學生的關愛與責任獲得教師們的高度贊揚:“屈雷教授勤勉教學,愛崗敬業,以刻苦鉆研對待科學,以愛護負責的態度對待學生,以教師的德才影響著學院的發展,是廣大青年教師學習的榜樣”。
絨山羊研究與羊產業發展的領跑者
屈雷傳授給學生的不只是專業知識,還有他多年如一日的科研態度,一屆屆莘莘學子無不為他那堅持不懈、永不言棄的精神所感染。
屈雷教授在重大項目和高新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中做出重大貢獻,從2008年起主持國家重大專項“高產絨量轉基因陜北絨山羊新品種培育”項目,成功體細胞克隆陜北白絨山羊5只,并于2012年成功出生了1只轉乙酰絲氨酸硫化氫酶基因陜北白絨山羊,為絨山羊克隆和轉基因研究領域做出積極貢獻,帶動榆林市科研水平邁入陜西省乃至全國先進行列。
為了提高陜北白絨山羊的產絨量和生長速度,屈雷教授團隊利用最新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獲得了成功敲除陜北白絨山羊的FGF5基因(羊毛生長抑制基因)和MSTN基因(肌肉生長抑制基因)的基因編輯羔羊,后移植至代孕母羊體內妊娠后獲得基因編輯山羊。作為國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專項——“高產絨量轉基因絨山羊新品種培育”子課題主持人,屈雷教授對課題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嚴格設計,在絨山羊基因工程育種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于2015年獲得19只活體基因編輯的陜北白絨山羊羔羊(10只公羔,9只母羔),形成了目前國內外最大的基因編輯絨山羊種群。羊圈里,這19只羔羊比起同齡的山羊看起來,都要大上很大的一圈,絨毛的長度也長上不少,他們時而聚集在一起嬉戲打鬧,時而安靜地臥在羊圈的一角。“傳統的山羊需要12個月才能長到35公斤,而經過基因編輯的山羊6個多月就已經長到了35公斤,喂食時間縮短了一半以上。”屈雷教授介紹,經過嚴格測定,這些羊在生產性能方面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其中基因編輯公羔羊平均體重已經達到35公斤以上,最大的達41公斤,此外,部分基因編輯羔羊最快的每日增重可達300克以上,而傳統的山羊每天增長150克,絨毛長度也比傳統山羊要長不少。這項研究創制了新的陜北白絨山羊育種材料,從根本上改變陜北白絨山羊種群結構,大幅度提高了絨毛品質和產量,增加了養殖效益。據榆林市科技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介紹,絨山羊產業是我國北方牧區及農牧交錯區的特色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和農牧民增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培育絨肉兼用型絨山羊新品種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基礎性核心工作之一,屈雷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區域經濟發展和農牧民增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該研究成果被陜西日報、華商報、榆林日報、搜狐網、陜西新聞聯播和榆林新聞聯播等多家媒體報道,影響巨大,為我國乃至世界絨山羊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為了緩解在封山禁牧與生態環境建設之間的矛盾,他還在適度規模化養羊模式選擇、標準化舍飼養羊集成技術、舍飼養殖營養平衡、飼草料加工利用技術、羊產品加工利用技術和舍飼羊疫病綜合防控技術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突破了常年舍飼養羊技術瓶頸,經過在陜北地區十多年的實踐,取得了顯著生態經濟效益。
屈雷教授先后主持并實施國、省、市及橫向項目30余項,有2項研究成果經教育部鑒定,分別屬國際先進和國際領先水平;近五年累計在國內學術期刊發表文章41篇,SCI論文19篇;獲得國家專利49項,獲國家級、省部級、市廳級、橫向項目累積30余項,總經費1600余萬元。他的研究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絨山羊種質資源的創新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顯著的推動作用。
博士初心 家鄉情懷
屈雷教授青年時積極上進,刻苦學習,學有所成時不忘貧窮落后的家鄉,毅然回歸故里,為家鄉的畜牧業發展親力親為、獻計獻策。他認為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身力氣百身汗的艱苦命運和現狀,僅僅依靠勤勞與付出是很難改變的,“三農”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需要現代化、高效率的科學技術。正是出于這一初心,讓他帶著所學扎根故鄉,二十幾載春秋如一日地堅持走了下來。
在屈雷教授的帶領下,陜西省陜北絨山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先后與紅太集團陜西應馬安養殖有限公司、上河集團榆林三農養殖服務有限公司等合計總產值10億的20多家養殖企業以及榆林市華西牧業有限責任公司、橫山縣香草羊肉制品有限責任公司等產值達4億元的10多家飼料、肉品生產加工企業,就絨山羊/肉羊品種選育、飼養管理、飼料營養、肉品加工、疫病防控等方面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通過中心的技術加持,養殖企業、加工企業年利潤年增幅分別可達20%、10%左右。目前已與紅太集團陜西應馬安養殖有限公司合作選育出15000只超細絨山羊種群,可吸引更多的國際制衣大品牌入駐榆林;與上河集團榆林三農養殖服務有限公司合作正在建設的年產10億的30萬只湖羊基地,建成后可為榆林乃至陜西周邊地區提供更多優質羊肉,同時帶動當地就業人數1000人以上。
為進一步創新合作機制,銜接研發、生產成果、技術轉化、市場應用等多個環節,屈雷教授帶領研究中心聯合國內外高校、研究所、榆林各相關機構以及龍頭企業組建了陜北羊產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進一步融合上、中、下游全產業鏈,統籌人才、資本、信息、技術。近幾年,在陜西省陜北絨山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基礎上,先后建成了陜北羊產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陜西省“四主體一聯合”肉羊工程技術校企聯合研究中心省級平臺、陜北白絨山羊全產業鏈綜合性檢驗檢測平臺、榆林市現代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四個省級平臺,湖羊產業研究院和絨山羊產業研究院也正在建設,使陜北羊產業的前沿科技與市場發展的最新動向緊密結合,為科研技術推廣轉化、服務地方產業、鄉村振興做貢獻。
在注重絨山羊的基礎應用研究的同時,屈雷教授始終堅持科技成果與技術的示范推廣,服務羊產業,為推進陜西省乃至周邊省區絨山羊的發展做貢獻。為了改變榆林市陜北白絨山羊品種資源混雜、絨毛直徑增粗品質下降、產業品牌受遼寧、內蒙絨山羊沖擊及養羊戶收入下降的形勢,屈雷教授通過建立陜北白絨山羊網(www.chinagoats.com),多次在中央電視臺七套《科技苑》欄目制作和播出陜北白絨山羊實用養殖技術等科普宣傳的措施,多渠道推廣陜北白絨山羊舍飼養殖新方式、新技術,有力地提升了陜北白絨山羊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很好地維護了“陜北白絨山羊”品牌。多年來,他以提高養羊經濟效益、改善養殖戶的生活水平為己任,為榆林市和周邊各縣養殖戶舉辦了上百場培訓會,涉及的內容包括羊高效養殖技術、疾病防治技術、胚胎移植技術、規模化舍飼絨山羊場建設與集成裝備推廣應用等,累積培訓萬余人。他還堅持常年免費上門服務,指導養殖戶并推廣實用技術。利用網絡平臺的固定欄目和專題向全國養羊者推廣羊只繁育、飼養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技術和取得成果;同時起到和國內外同行互訪和交流作用;微信平臺能實時推送養殖信息和實用技術并進行互動交流,當地甚至外地養殖戶都可通過平臺咨詢養殖上的難題,他每次都細心地指導或直接趕赴現場給予幫助。在屈雷教授的帶領下,絨山羊研究中心團隊為陜西省乃至全國絨山羊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2014年,被陜西省總工會命名為“勞模創新團隊”,2015年被省教育工委命名為“雷鋒式團隊”。
教書育人、回報家鄉,是屈雷教授一生的追求。他憑著一顆關愛學生、熱愛科研、情系家鄉的心,扎扎實實踐行著自己的初心,也用行動感染著他的學生和同事們。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他的帶領下奮戰在絨山羊研究和羊產業發展的一線,為陜北地區鄉村振興藍圖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