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學院 王登武:做青年教師的引路人
發布時間:2024-08-09 08:59:16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2010年畢業于西北工業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畢業后來校工作,至今已有13年。期間,于2012年至2016年,在陜西科技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和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多年來注重學習、不斷創新、大膽改革、心系師生、樂于奉獻,在各項工作中作出了一定成績,主要事跡如下:
一、努力上進,不斷提升思想境界
2018年加入民盟,2021年當選民盟創投西安總支委員會組織委員。近年來,努力提升思想境界和理論水平。
一是先后向民盟陜西省委提交提案5篇,其中1篇已被省盟采納。
二是自2020年疫情以來,參與并組織民盟西安創投委員會總支盟員發起捐款活動,個人先后向新疆阿里地區(2022年)、西京學院&西安郵電大學&蓮湖區楓韻沁園小區(2021年)、安康紫陽縣&安康漢濱區(2020年2月)等地捐款,總計3000余元。2020年,獲民盟西安創業投資總支委員會“參政議政先進個人”;2022年,獲民盟陜西省委員會“2021年度盟務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二、努力攀登,教科研成果不斷創新
長期堅持學術研究,積極參加全國各類學術活動,獲得多項學術和教研成果:
1.教學成果。
一是作為課程負責人,在“學堂在線”建有慕課2門——《自然科學概論》《工程化學》。其中,《自然科學概論》:先后獲第九屆西浦全國大學教學創新大賽二等獎、第五屆全國高校混合式教學設計創新大賽一等獎及陜西省第四屆課堂創新大賽——省級三等獎等;先后入選教育部首批國際課程平臺(2023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大會·慕課出海1000余門之一)、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國際版,并出海印尼(全國155所高校、465門課程);
二是主持省級“虛擬仿真實驗項目”1項,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1項(重點);參與省級教改項目4項(1項結題為優秀);
三是主持校級教改規劃課題4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獎1項(一等獎)、校級教學成果獎4項(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主持校級精品課程1門,課程思政示范課1門;
四是作為第一主編,在科學出版社主編教材1部;
五是指導學生“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4項(省級2項、校級2項),指導學生競賽獲獎4項。
2.科研成果。
一是發表論文70余篇,其中SCI收錄21篇、EI收錄9篇、核心收錄36篇;
二是以第二完成人身份,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主持完成陜西省教育廳科研項目等3項,完成“陜西省重大科技創新專項資金項目”1項,完成橫向課題4項,科研項目經費總額200余萬元。
三是2019年獲得四川省科學技術成果獎三等獎1項。
三、努力改革,既“教書”又“育人”
主要承擔應用化學專業的《有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等課程教學工作,以及經濟學、管理學、文學和藝術學等學科專業的《自然科學概論》教學工作。
1.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在《有機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以“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為核心,圍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構建《有機化學》課程的“思政”體系,挖掘并凸顯其價值引領功能。在教學過程中以“引入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事跡、引入綠色化學教學內容、引入社會熱點問題”的“3個引入”,將“思政”元素引入《有機化學》課程教學全過程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抽象轉化為具象、科研轉化為教學、理論轉化為實踐”的“3個轉化”,有效實現將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培養轉化,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案例教學、互動授課等多種方式,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專業知識,激發學生對于科學技術的熱愛和創造力。該項課程改革深受學生好評與認可,于2019年獲校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2.公共課程教學改革。為主動契合“新文科”提出的“著重圍繞文科專業建設同時,融入包括物理、化學、數學、生物、信息等自然科學前沿知識,形成跨學科知識交叉”等問題。
一是帶領團隊為開發出自然科學類跨學科課程,課程內容涉及:數學、物理學、材料科學、營養學、藥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信息與智能科學等諸多學科;
二是在授課過程中,形成了“4大融合+5大融入”的課程教學模式。其中,“4大融合”即人文與科技融合、歷史與現代融合、科學與藝術融合、理論與實踐融合;“5大融入”即教學資源、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驗教學、課程論文等5大環節。
三是在“學堂在線”開發出學校首門慕課課程(中文版、英文版),并在科學出版社出版了配套教材。其中,英文版慕課于2020年入選“教育部首批國際課程平臺”,中文版慕課課程2021年獲批省級“本科一流線上課程”“課程思政示范課及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截至目前,慕課在線學習人數達2.4萬人,慕課的社會學員來自陜西理工大學、渭南師范學院等11所高校;教材在贛南師范大學、沈陽工業大學、中國勞動關學院、成都師范大學等14所高校使用。該課程也于2022年榮獲陜西省第四屆課堂創新大賽省賽三等獎等。
四、努力逆行,心系學校和學生
2021年底,疫情讓西安被迫按下了暫停鍵。為配合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學校也據此實行了靜態管理。值此,全校2萬余學生被封在學校宿舍樓,突如其來的嚴峻形勢,在毫無準備情況下,學校的防疫壓力倍增。
一是積極聯系校外社會資源,爭取到5萬余元抗疫物資,物資包括:醫用N95口罩、醫用外用口罩、醫用防護服、酒精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疫情物資緊缺的局面;
二是封校期間,主動申請進駐公寓樓,負責樓層有8名民族學生、6名心理有問題學生。白天除了負責學生所有生活安排外,還要承擔6個班的線上授課;晚上還要完成備課、線上作業批改等工作。特殊時期,在負責學生日常飲食同時,注重學生心理問題疏導,被學生親切的叫做“大白老師”;
三是在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后,承擔學生寒假返鄉組織工作等,接到任務后,連續兩天通宵達旦地將省內學生安全送達后,又承擔起組織外省學生返鄉。期間,適逢大雪,為了保障學生能夠安全、準確返鄉,收到學生名單后,通宵通知學生乘車的時間、地點、車次,最終成功將所負責的數百名學生全部安全送離學校。當學生安全返鄉后,不少同學紛紛發來短信和微信,激動和感激之情溢于文字。因疫情期間的突出工作,2022年被學校授予“抗疫先鋒”稱號。
五、努力奉獻,做青年教師的引路人
在努力開展教學、科研工作過程中,不斷思考、總結,將個人的經驗進行凝練和提升,并毫無保留地介紹給教師。
一是為教師作報告、工作坊等,共計20余場次,涉及3000余人次。內容涉及:《OBE理念下的課程開發、組織與實施》《淺談“大思政”視域下的“教”與“學”》《卓有成效的教學設計》《如何做好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煉金之術——從教學改革與創新到教學成果獎》《從“建課”到“金課”——省級一流課程的奪金之路》等;
二是積極主動指導青年教師的省級一流課程申報工作。指導的教師中,成功獲批省級一流課程5門、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2門,省級特色課程2門;
三是在每學期的“質量提升月”活動中,為青年教師開展“示范課”,并于課后與青年面對面交流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設計,以及為師、為學之道;
四是除承擔本專業新進教師的指導教師外,還擔任學校督導聽課確定的“待提升教師”指導教師,近年來,共指導兩類教師11名。在教師發展中心組織的教師訪談中,所做的培訓和培養等工作,得到了教師的一致好評。2021年,被學校聘為“卓越教師”培養導師,2023年被評為卓越教師“優秀指導教師”。
六、努力上進,業績得到多方肯定
博士畢業后,即赴西京學院任教,經過13年的不斷努力,成績也得到了多方認可與肯定。2023年受聘陜西省“雙碳委員會委員”,2020年受聘“陜西省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同年受聘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2022年獲校“教學名師”“教學標兵”“抗疫先進個人”。2021年獲校級“五?四十佳青年教師”“優秀教師”,2020年獲校級“優秀學業導師”,2017年獲陜西省“教學管理先進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