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9-2374a3427727bc9eca2fdb98bcb51d3a

康振生院士(左一)與王曉杰教授(右一)于東南窯實驗室

康振生院士,四十年來扎根西部,專注小麥條銹病防控和人才培養,他以求實創新的精神,率先垂范,教書育人,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植保人才,為我國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作出卓越貢獻,是新時代農業教育家的典范。

20240728141415807-7-48638.jpg

康振生,四川安岳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學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40年來,他堅持扎根西部黃土,以培養植物保護創新型人才和攻克小麥病害為己任,用求實創新、追求卓越的態度和無私奉獻、甘為人梯的精神譜寫了一個科教工作者的光輝形象。先后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狀、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全國教科文衛體系統示范性勞模和職工創新工作室等榮譽。

情系三農,矢志農業科教報國

1975年,康振生和其他同齡人一樣,加入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洪流”,來到陜西安康石泉縣一個偏僻山村接受勞動鍛煉再教育,并被任命為知青組組長,從又臟又累的修梯田、砍柴、養豬到買糧、做飯,與農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這些繁重體力勞動的歷練,也培養了他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性格。

恢復高考后,康振生帶著興奮與憧憬步入了大學,成為西北農學院植物保護專業的一名學生。1981年,又以優異的成績和畢業論文年級排名第一,成為招生制度改革后學校首屆研究生。自此在導師李振岐院士的帶領下,開啟了四十余年的小麥條銹病攻克之路。

小麥條銹病被稱為“小麥癌癥”,是一種通過空氣傳播的低溫真菌病害,常造成小麥減產10%到30%,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小麥絕產,是一種世界范圍內的重大生物災害,給我國糧食安全造成重大威脅。出身農家的康振生,親眼看見過條銹病對小麥生產造成的巨大損失,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性格,讓康振生在廣袤的田野上萌發出依靠科學助農增產增收的愿望。

1988年,康振生被公派到加拿大農業部溫尼伯研究所深造。從實驗樣品處理、切片到數據分析,他身兼數職,爭分奪秒做實驗。他的勤奮感動了挑剔的當地科研人員,甚至給他單獨配了一把實驗室鑰匙,方便他利用周末搞研究。

“溫尼伯研究所是全球研究小麥條銹病最好的單位,我可以留所工作,也可以拿綠卡。但我從沒想過要留在那里?!笨嫡裆谂c妻子的國際長途電話中說:“國家派我出國的費用相當于幾十個農民一年的純收入,我是黨培養的,回國盡忠理所應當?!?990年末,康振生回到陜西楊凌。憑著一片赤誠之心,康振生在西北大地上揮灑汗水。

條銹菌頻繁變異造成的品種抗性喪失一直是病害防控的一大難題,而病菌變異的途徑和規律始終不清楚。為了破解這個謎團,他從2010年開始帶領學生開展田間調查。一次,康振生帶隊到甘肅、寧夏開展小麥條銹病秋苗調查,行車到3800米的山頂時,突遇降雪,由于路滑,一輛大轎車不能啟動,擋住了他們前行的路。手頭有沒有合適的工具,康振生和學生一起,用手掬起沙子,一趟趟送到車輪底部,幫助大轎車解除了困境。到了目的地,皚皚白雪遮蓋住了麥苗,為了尋找被條銹病感染的葉片,康振生帶頭,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刨開積雪,仔細尋找目標。

他的研究生陳文后來回憶說:“每次到田間和野外調查,康老師一定沖在最前面,找到病害標樣時,眼睛里總會發出興奮的光?!本瓦@樣,三年間他和學生踏遍甘、陜、川、云四省的山溝卯梁,采集植物和病菌標本上萬份。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大量田間跟蹤調查研究,他們終于尋找自然條件下的小麥條銹菌在小檗上“安營扎寨”甚至“傳宗接代”的證據,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進行試驗,最終獲得了重大發現:有性生殖是我國條銹菌致病性變異的主要途徑。小麥條銹菌正是在廣泛分布于西北山區的灌木樹葉——野生小檗上“生兒育女”,才使得新一代病菌成為小麥品種的“殺手”。從而在世界上首次發現自然條件下小麥條銹病菌在野生灌木小檗上轉主寄生完成有性生殖過程,破解了病菌毒性頻繁變異的國際難題,被譽為銹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他創建了病害早期診斷和監測預警技術,研發了條銹菌有性菌源控制技術,攻克了因病菌變異導致品種抗性頻繁喪失病害頻繁流行的重大生產難題。和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等多家單位合作構建的小麥條銹病綠色綜合防控技術體系,在生產中應用后,我國小麥條銹病發病面積大大降低,每年挽回小麥產量損失40億公斤。系列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陜西省科技一等獎6項。

種植抗病品種是生產上病害防控最經濟有效的措施,然而傳統抗病基因由于易被病菌變異所克服,因此如何發掘新的基因并創制廣譜持久抗性材料成為有效控制病害的突破口。2022年,經過18年持續攻關,康振生和他的學生們在揭示了病菌活體營養寄生的致病本質的基礎上,發現了全球首個被病菌操縱的小麥感病基因,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改造感病基因,實現廣譜持久抗性的同時不影響小麥產量,開辟了抗病小麥育種的新思路和新途徑,實現了種業原始自主創新能力的跨越式突破,相關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上發表,入選2023年“中國農業科學十大進展”。

正如冰心所說,“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它現時的美麗。然而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水,灑滿了犧牲的血雨。的確,沒有康振生和團隊師生的“白加黑,五加二”,苦干加實干的精神,就不可能有我國條銹病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的成績。

20240728141503099-78-902ae.JPG_scale.jpg

20240728141503099-78-902ae.JPG_scale.jpg

率先垂范,四十載春風化雨育桃李

2017年,康振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霸菏靠嫡裆徒淌诳嫡裆]有什么區別。當選院士縱然值得高興,但在我看來,最大的榮譽莫過于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對我國農業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農林科技人才,這才是最值得高興的地方。”當選后康振生接受采訪時說這些話的時候,沉穩坦然,不驕不躁。

盡管科研任務重,社會兼職多,他仍然長期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從事本科生、研究生的“學科導論”“農業植物病理學”“分子植物病理學”“植物生理病理學”和“植物免疫學”等課堂講授。

為了啟迪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提高教學效果,遵循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認知發展過程,康振生在大學一年級就開設了“學科導論”課程,使學生對植物病害及其對糧食安全生產和國民經濟、社會穩定等的影響有了初步認識。他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改為引導式教育。并通過邀請國外專家進行專題講座,更新陳舊教學內容和方法,擴展課堂教學的覆蓋面,使傳授的知識更加新穎、全面,加深學生的理解;他鼓勵學生提問并直接參與專業問題的探討,建立討論小組,讓學生主動閱讀大量科技文獻,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能動性,強調舉一反三和對知識的融會貫通。他還鼓勵學生盡早進入實驗室,寓教于研,在科研過程中學習。本科生高明煜談起一年級所學的“學科導論”,至今印象深刻。她說:“教學過程中,康老師結合豐富的科研工作經歷,重在介紹植物保護與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等理論和實例,給剛步入校門的我們打開了植物保護學科的興趣大門?!?/p>

康振生教授深知,三尺講臺是人才培養的前沿陣地。每一節課,每一張PPT,他都要精心準備。“如果沒講好,不僅浪費的是自己的時間,更是浪費全班學生的時間”,康老師總是這么要求自己。

為了引起同學們的興趣,使枯燥無味的課程變得生動、易懂,康振生將自己所著的《植物病原真菌的超微結構》和《植物病原真菌超微形態》兩本專著中的800余幅病菌超微結構和超微形態特征的照片建立了植物病原真菌形態結構素材庫、植物病害癥狀圖片和視頻庫、病害循環圖庫和動畫庫等,用于課堂教學,使病原真菌的微觀現象可視化,抽象的理論動畫化,極大增強了教學效果。他還和中央電視臺合作拍攝了《小麥條銹病防治技術》電視片等,使學生深刻理解和認識該病害及其致災機理,并通過講解農民咨詢的案例,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

他先后編寫出版各種教材、教學參考書、工具書、電教片共16部。他主編的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植物病理學原理》發行量達萬余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獲得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優秀教材獎”;主編的十四五規劃教材《普通植物病理學》入選全國高等農業優秀教材。

從1984年留校任教至今,康振生已在教壇耕耘了40個年頭。用他的話說:“年輕人朝氣蓬勃,有活力,有想法,經常和他們相處,我也能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對于研究生培養,康振生強調研究能力和方法,尤其是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他說:要引導學生時刻關注學科前沿,在我們工作基礎上站高望遠,突破創新,最終有新發現、新見解和新突破。

除了教學任務,曾擔任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的康振生,還有繁重的科研和行政事務。而這些并沒有使他放松對研究生的指導工作,無論再忙,早上去東南窯、晚上去實驗室已成為每天的“例行公事”。不管時間多緊張,他都會定期和研究生座談,了解科研進度,并將自己了解到的最新科研進展反饋給學生,并及時提出相關建議。

教育貴于熏習,風氣重在浸染??嫡裆穆氏却狗?,帶出了一支被業界譽為科研精銳之師的“康之隊”。

如今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擔任博士生導師的馮浩教授,曾是康振生的博士生之一。學生時代的他,和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一樣,總是好動、耐不住性子,做研究的時候也常有畏難情緒。多年后,回憶起自己做博士論文時的那段經歷時,他這樣說道:“當時我所在的實驗室和康老師的辦公室是對門,因為研究遲遲沒有進展,一天的實驗做下來,我覺得非常疲憊,做事情也缺乏動力提不起勁兒,于是就想著到了點就離開。那天晚上,我一看時間,十點半了,于是就想著趕緊回宿舍休息。然而,就在我準備‘開溜’的時候,一回頭,才發現康老師竟然還在辦公室不知疲倦地鉆研。那一刻,我忽然有些邁不開腳步,一股羞愧涌上心頭,原本的疲憊和懈怠,也在看到康老師的身影時化作源源不竭的動力灌注到身體里?!?/p>

原本準備離開的步子,就這樣默默撤了回去。深吸一口氣,馮浩沉心靜氣,再次坐在實驗臺前,繼續進行自己的研究。人一旦專注起來,時間便過得飛快,做事的效率也會直線上升。焦慮被一掃而空,腦海中的懈怠也被奮進的動力填滿,馮浩沉浸在自己的課題當中,直到敲門聲將他的心神喚回。抬起頭來,康老師正站在門口,溫和地提醒他別熬太晚,早點回去休息。一低頭,腕表上指針已然指向凌晨十二點。

如今的馮浩,已經是“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正帶著自己的博士生在學術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可不管過去多久,他總也忘不掉學生時代的那段記憶,忘不掉康振生老師對他的言傳身教。

2013年春節,人們沉浸在闔家團圓的喜慶氛圍中,家在學校的研究生吳寬大年初一中午卻驚奇地發現,康老師的汽車竟然出現在學??蒲袠堑耐\噲?,到了辦公室,才知道老師一如既往,又來加班。

馬克思曾說過,在科學的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艱難,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達光輝的頂峰。而在康振生的學術征程上,沒有“慵懶松散”的字眼,唯有“嚴謹求精”的追求。

康振生經常告誡學生:“做我們這一行,只悶頭在實驗室里做研究是遠遠不夠的。只有不斷下地,才能真正把握田間地頭的小麥生長實況,才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反饋?!?010年,他帶著學生們去云南參加調研,一待就是半個多月。回顧這段經歷,留在學生們腦海中的,不是彩云之南的無雙美景,而是每天在田間地頭奔波的枯燥與疲憊。調研的地方道路不便,他們需要翻山越嶺,艱難跋涉,條件最好的時候,也是坐驢車,時間一久,顛簸得身子都要散了架。學生們擔心老師的身體,可康振生卻笑著寬慰,“坐驢車也很好嘛!就當是體驗生活了。”

對于這些植物病理學研究者而言,他們的日子并不比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容易。白天需要四處奔走采集樣本,在烈日下展開高強度的調研和記錄。到了晚上,還要及時總結復盤當天的成果,并就此展開討論。體力和腦力的雙重勞動,讓許多沒吃過苦的學生疲倦不堪,有時候走路都想睡覺。

每當這個時候,年紀最大的康振生,總是干勁十足地走在最前面。沒有人是鐵打的,也沒有人是不需要睡覺的,可他依舊堅持了下來。支撐著他的,是那份對農業研究的熱愛,更是扛在肩上的重擔。而支撐著學生們堅持下來的,則是那個一直走在最前,引領著他們不斷向前的身影。

在師生眼里,康振生正直寬厚、沉穩儒雅,對科研工作精益求精,一絲不茍,令人敬畏;而生活中的他,又是一位和藹可親、沒有架子的老師和同事。為了創造一個團結、融洽、健康向上的科研氛圍,課題組每年都要舉辦聯歡會、運動會、聯席會。師生們自編自唱,好不熱鬧,這時的康振生也和大家一樣,盡情地放松,唱歌、運動、表演節目樣樣少不了他。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師生們的感情更近了。

20240728141541918-89-4b397.jpg_scale.jpg

創新培養,托起農業科教明天的太陽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農業高校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培養優秀的農業專業人才。在多年的學生培養過程中,康振生始終將人才培養放在第一位,凝練出“以育人為本,全方位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打造知農愛農新型植保創新人才”的人才培養理念。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教學改革,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索。

康振生帶領學科團隊圍繞國家對新農科植物保護人才的需求,提出“需求導向,追求卓越”新理念,創建了“思政+課程+科研+實踐+訪學”五聯驅動教學模式。通過“內培+借智+外引”打造了同時擁有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國家級教學團隊、長江學者等國家級人才的師資隊伍,建成了門次最多的國家級一流課程和規劃教材。

同時,還建成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植物保護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推廣試驗示范站等教研產融合的實踐大平臺,培養了“有情懷、有知識、有眼界,強創新、強實踐、強溝通”的三有三強卓越人才。其中,成果“名師引領 五聯驅動”植物保護卓越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獲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圍繞研究生教育,康振生將研究生培養與科學研究相結合,使研究生成為科學研究的主力軍,承擔并參與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增強研究生的使命感,充分激發研究生的創造力,并使其在科研實踐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王曉杰是康振生從德國做訪問學者歸來后招收的第一批碩士生。當時,分子生物學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研究在國際上剛剛起步,但康振生已經察覺到這方面的研究前景十分廣闊,便鼓勵學生對此開展研究攻關。然而,這些研究的耗資是很大的,一盒只能做四五次實驗的試劑就要3萬元,其中任何一步弄錯,整個實驗就得報廢??闯鲛r村娃出身的王曉杰有顧慮,生怕由于自己的失誤導致實驗失敗,造成經費浪費,康振生鼓勵他說:“不要害怕,放心大膽地做!該花多少錢,哪怕十萬元、二十萬元,咱們也要把研究做完?!?/p>

在康振生看來,在科研路上,每個人都不可能不出現失敗,更不可能不出錯,學生尤其如此。為人師者,就是要學會寬容學生的失敗和錯誤。當學生面對這些挫折時,不是給他們壓力,更不能打擊和責備,而是要鼓勵他們在失敗中吸取經驗、繼續戰斗。

正是有了這樣的鼓勵和寬容,學生們逐漸放下了心理負擔。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奮斗,團隊取得了很多世界領先的重大成果,王曉杰更是迅速成長,2019年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2022年入選“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目前擔任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長為國家級人才。

近年來,康振生培養博士研究生60多人、碩士生130多人。指導的1篇博士學位論文獲得2011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篇博士論文獲評“陜西省優秀博士論文”。這些學生中有的已經成為植保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有的在地方農科院或農技部門服務三農,一起為守護國家糧食安全編織出一張大網。弟子們都喜歡康振生的一句話:“農業院校教師一生要站好兩個講臺,一是教書育人的講臺,一是田間地頭的講臺。常常自問初心何在,人生之路就會走穩走遠?!?/p>

康振生現在依舊忙碌,因為他沒有忘記“做事情可能有結果,也可能沒有結果,但不干事情永遠沒有結果?!钡?,他現在考慮最多的是培養年輕人,讓他們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盡快成長,讓小麥條銹病事業發展得更強、更好。 “化身紅燭守書齋,照見窗前桃李已成材”就是對他內心期盼的最好注解。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