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頒發了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陜西共有32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在陜單位主持完成21項,參與完成11項,其中主持完成的18項通用項目包括一等獎1項、二等獎17項。主持完成的項目總數和通用項目數較2020年度分別增長31.25%、63.64%,均位居全國第二位。

在國家科學技術獎“提質控量、突出實績”的背景下,陜西取得這樣的可喜成績,充分彰顯了陜西不斷提升的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硬實力”和創新生態環境“軟實力”。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主持完成的“高能效超寬帶氮化鎵功率放大器關鍵技術及在5G通信產業化應用”項目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這是該校連續兩次牽頭獲得一等獎,實現歷史突破。

該項目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聯合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三研究所和廈門市三安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歷經10余年產學研用協同攻關,解決了通信信號時間跟隨與動態識別的國際難題,保障了我國射頻功率芯片供應鏈安全。目前,已形成材料、器件、電路、系統算法等全鏈條自主可控的GaN射頻功率器件技術,實現了全球最大規模射頻功率芯片量產和5G基站應用,推動我國通信技術走在國際前列。

我國南海和青藏高原是維護國家領土安全的戰略要地,在南海島礁和青藏高原進行大規模開發建設是新時期國家重大需求。然而,極端熱濕和高原寒冷氣候使當地宜居建筑環境營建面臨巨大挑戰。

綠色建筑全國重點實驗室完成的“極端氣候區超低能耗建筑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利用當地豐富的太陽能資源,研發了適應極端熱濕和高原寒冷氣候的超低能耗建筑技術體系,對維護國家安全、助力“雙碳”目標實現作出了貢獻,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項目團隊已成功在南海永暑島、美濟島、西藏浪卡子縣、仲巴縣等地對研發的超低能耗建筑技術進行了工程試驗,并在我國南海島礁和青藏高原建成示范建筑152萬平方米,推廣應用總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每年減少CO2排放超過20萬噸,實現了極端氣候區建筑空調與供暖零碳排放,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縱觀在陜單位主持完成的18項通用獲獎成果,學科分布廣,涉及數學、生物學、機械與制造等17個領域,呈現出基礎研究成果多、技術攻關突破大、產學研深度融合等特點。

獲獎成果聚焦產業發展,取得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突破。18項通用獲獎成果中,15項契合陜西重點產業鏈,占比83.33%。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完成的“高效低成本太陽能單晶硅片制造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2011年以來,陜西首個由民營科技企業牽頭完成的獲獎項目,凸顯了科技領軍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

陜西省科技廳副廳長冀峰表示,下一步,陜西將持續推進“三項改革”提質拓面增效,加強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和西安“兩個中心”建設,在重大科學發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高精尖產業培育等方面全面發力,不斷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實現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產業轉化、輻射發展等創新環節有機銜接,培育更多有影響力的高質量成果,為陜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責任編輯:黃蕊